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是以知觉为起点的。在这一基础之上,梅洛-庞蒂强调身体的作用和价值。梅洛-庞蒂早期研究借助于知觉.从而将身体从意识哲学的阴影中解放出来。并且为了避免胡塞尔的“唯我论”困境.他还提出了“身体间性”、“世界之肉”等概念。而在其后的研究中,梅洛-庞蒂发现自己并不能够真正避免自我中心主义.所以他就开始关注语言问题-他希望通过语言来理解世界和他人。只是这些并不能解决自我与他人、存在及其理解的困难。所以他最终只能强调共存与共生。总之,梅洛-庞蒂的哲学强调一种“交织”、“互逆性”的“配置”和知觉的基础地位.它是一种“含混的哲学”。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晚近以来,亚里士多德主义与康德主义的双峰对峙构成了西方政治哲学的主流话语。在前者看来,人类实践的依据是绝对化的“共同体”,这是一种思辨的客体形而上学;在后者看来,为人类实践立法的是先验的“自我”,这是一种先验的主体形而上学。无论前者还是后者,由于它们都在实践之外预设了一个实体化的本体(“共同体”或“自我”),造成了主体与客体的截然两分,因此都不是真正的实践哲学。而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实践法则既非来自亚里士多德式的“共同体”,亦非康德式的“自我”,而是来自于人类的对象性活动。以这种实践观为基础,马克思主义重构了人类社会的本体性存在,创建了真正的实践哲学。这种实践哲学扬弃了人与世界之间的二元对立,克服了传统本体论哲学(亚里士多德主义与康德主义)所造成的客体与主体、共同体与自我之间对立的理论弊端,从而能为两者的当代传人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自上个世纪晚近以来悬而未决的论争提供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成守勇 《求索》2007,(6):130-132
《庄子》“吾丧我”之说一方面意味着“吾”“我”有别,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需通过“丧我”才能臻于“吾”之生存。其内在思路表明:“吾”体道而行,与外在生存场域之间浑融无间,乃是庄子理想状态中人的生存状况;“我”是现实中机心造作的当下个人存在,与外在于己的生存场域难以浑冥同化。“吾”“我”之别的深层意蕴在于引发我们去思考生存场域与生存者之间如何才能达到一种良性互动、无对峙冲突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经济个人主义的哲学意蕴包含四方面内容,即对个体存在的确认、对个人的抽象化、个体人的自主性和个体人的自利性,这四方面内容充分体现在经济学与哲学发展史之中.经济个人主义的进步意义体现在:它是现代性在经济领域得以生发的“思想催化剂”,促进了现代经济制度的形成,其象征性表述“理性经济人”对于构建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挥过积极的奠基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个人主义也日渐显露出其局限性:即经济个人主义有可能转向自我中心主义,从而使个体沦为极端化了的“自我意识”的奴隶;经济个人主义赖以存在的理性主义哲学的土壤可能会扼杀真正的个体;经济个人主义的当下困境表现为个人的抽象性与现实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赵小军 《前沿》2014,(5):67-69,92
《计算主义——一种新的世界观》追踪科学前沿,在对前沿科学成果分析的基础之上,做了进一步的系统化哲学论证。梳理、研究了计算主义的理论渊源、演变过程、种类特征,提出了一种新的世界观——计算主义世界观,并对计算主义所遭遇到的批评进行了回应。此外,采用了哲学“新传播”的方式,扩大了计算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哲学研究》2003年第1期发表的侯才先生的《论悟性》一文,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本质上更具有‘悟性’的色彩,是‘悟性主义’的”,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都历经过“悟性”时期,但是,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思维方式中的“悟性”还是有其各自的特点的。  相似文献   

7.
李海峰  赵化民 《求索》2010,(2):80-82
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主要从四个方面实现了对“实体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超越,而海德格尔的建构生成思维方式是对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深化与补充。海德格尔哲学及其后现代主义思潮并没有真正消解与超越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对当代思维方式之创新,仍然有着不容置疑的奠基性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8.
任何概念都必须有自己的内容,哲学概念更是要求有自己独特的规定性。“生活哲学”这个概念不是心血来潮之作,而是长期深思熟虑之果。它意味着一种哲学观,它把哲学看作是一种活动、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什么样的生活才值得过”问题的追问;它有自己的传统:古代的生活哲学;它有现实的针对性:国内学界的学术主义和庸俗主义;它也是对马克思哲学观的一种全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异质于传统哲学,扬弃了实体主义的理论范式,建构了对作为内在性之主体性的实践根基。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才是可能的。康德先验哲学“哥白尼式革命”的主旨是反实体主义的思维方式,但为一次不成功的尝试。黑格尔哲学强调思想不仅是纯粹思维,而且是对象性事物的自身,向后倒退回至前康德的形而上学。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承续了康德的努力,初腾哲学运思之全新地平线。  相似文献   

10.
张皮进 《求索》2014,(9):80-84
存在主义哲学是对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影响较大的流派,也是当下中国哲学话语的主流.伴随着“文革”的结束,关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讨论备受关注,新时期以来的作家开始了对于存在、对于自我的探寻.“存在即自我,存在即荒诞,存在即死亡,存在即自由”的存在主义思想成为其创作的精神内核.他们以文学的方式进行着人类生存的哲学思考,在对现代人生命本体的叩问里,完成了个体对生命价值的自我体认.  相似文献   

11.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概念,是对文化相对主义所误导的“文化对立”姿态的一种超越。但“文化自觉”概念并无法消解依旧存在的“文化冲突”;且容易衍生为以“文化复旧”为表现形式的“民族的自我中心主义”。位于文化对立与文化自觉之间,或许是当前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2.
领导,“率领”、“引导”之意也。具备什么条件才能“率领”、“引导”群众?关键是领导者要有“心”。 公心。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领导者惟有出于公心,  相似文献   

13.
刘江 《前沿》2005,(2):113-116
“道德主义”是先秦儒学的重要特征, 孔、孟、荀的政治学说, 都立足于社会现实, 把“人性”作为他们哲学取向和认知方式的基本出发点, 用对人性完美道德的追求论证其“仁政”的合法性, 将政治的实施过程视为是道德实践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解释循环是哲学的突出特征,哲学解释循环的自我超越则是哲学发展的集中体现。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每个时代的哲学都以人类面对的时代性问题而凸显了人类存在的某个环节、部分或方面,从而构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哲学"主导原则"。哲学"主导原则"的历史转换,深化了哲学对自身的基本问题的理解,并以理论的方式表征了人类存在方式的历史变革和哲学对崇高的追求,从而实现了哲学解释原则的自我超越即哲学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群主义者诉诸“互主体的自我观”、“叙述观点的自我”的叙述逻辑 ,批评了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的“自我观”。但是 ,社群主义视域中的“社群”不同于基于经验的亚里士多德的“共同体”理念 ,因而 ,与它的“自我”观念一样 ,仍是一个形而上学的理念。自由的价值总只能兑现于具体的历史处境中 ,建立在个人选择上的自由不是绝对的 ,而且非常可能导向它的反面。就此而言 ,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都没有真正地把握人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王文兵 《思想战线》2007,33(2):124-132
文化自觉的方法论是关于文化自觉的实现方式和研究方式及其途径与手段等问题的系统探索,是关于文化自觉的主体、对象、目的与手段之间基本关系的前提性、总体性思考。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消除各种“自我文化中心主义”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认识和呈现人类各种文化的真实面目,在深刻的自我反思与相互交流中获得文化自觉的方法基础和实践能力,更有效地实现文化自觉的伟大使命。  相似文献   

17.
我是这样一个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避天下寒士俱欢颜”;不过,我不会“吾庐独破”,而愿和大家一起成为广厦中的一员。我诚心诚意把自己走过的路、遇过的坎、经历的挫折、取得  相似文献   

18.
成守勇 《求索》2014,(12):81-85
个人主义语意复杂,但多以“个人”(个体)为共同要素而形成。古希腊哲学中个体所具有的诸特点为各种形式个人主义所承绪。个人主义对自由与平等的追求,对人的尊严、自主性、隐私及自我发展等方面的重视无疑深化了人对自身的认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个人主义也存在着把人导向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及社会的关怀而使生活平庸化与狭隘化的危险。因此,对个人主义观念我们不能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对其批判分析应超越实体性与主体性思维方式,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上,应注意其并非是单向的机械决定而是有机交融互动,脱离这一识度的考察总会留下片面的印记。  相似文献   

19.
肖瑛 《人民论坛》2014,(4):14-18
中国社会当下出现的公共性不足问题,症结既不在于个人主义的泛滥,也不简单地在于传统道德的衰落,而在于“差序格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复兴及其所引起的“自我主义”的过分膨胀.因此,重建公共性的核心议题是把个人带回社会即重建个人主义,以个人主义建设为公共性提供价值基础,以公共性建设来引导个人主义远离自我主义.  相似文献   

20.
梅倩 《湖北社会科学》2002,42(10):95-96
青年一代是追求自我的一代,他们身上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特征。现代社会需要人们体现自我,尤其是需要青年的自我体现,但这种体现自我不是体现私我,不是过分自我中心,而是应该体现公我,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服务他人,并从中体现自我价值。根据现今青年自我体现的误区,应该醒示:第一,体现独立自尊的自我;第二,体现民主利他的自我;第三,体现服务性原则的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