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两课"教学意境是"两课"教学的一种艺术性追求,是在情景交融、情理相通、形神兼备、意在虚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审美体验."两课"教学意境是充满审美情趣的至高境界,它能激起"两课"教育工作者对"两课"教学艺术完美性的不懈追求,但这种不懈追求是需要不断的辛勤探索才能达到的,特别是要科学把握"两课"教学意境形成的条件和特点,遵循"两课"教学意境的发生规律,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把"两课"教学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2.
邹昊 《求索》2011,(11):212-213,227
废名的乡土小说写作,是在意欲独立营造文学的梦境,塑造一种“静穆、和谐、优美、典雅”的乡土中国镜像。为了实现对这种诗意乡土中国镜像的建构,废名建构了属于自己的乡土小说艺术观并将这种艺术观念实践于具体的乡土小说书写之中。废名认为,小说写作绝对不能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模仿,而是在与现实生活拉开一定距离之后所进行的审美性观照,只有如此,小说写作才能获得“诗意”与“梦幻”般的艺术世界;而这这种艺术世界,才能是“关”的世界。本文即意在通过结合废名具体的乡土小说文本,在“文学梦境的追求”、“叙述静穆和谐的乡土镜像”、“独特意境的营造”三个具体的角度上,展开对废名乡土小说艺术观的探析。  相似文献   

3.
略论新时期小说中女强人形象汪丽景在新时期的小说创作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现象——女强人形象。为什么女强人形象的出现是在新时期?首先从文学的审美客体看,女强人形象基本上是知识女性,都受过高等教育。她们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在新时期。历经十年浩劫后,历史以它...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公安文学 (主要指公安题材小说 )的发展进程可划分为复苏期、发展期、蓄势期三个阶段 ,其坎坷与辉煌同当代文学的变迁紧紧相连 ,其审美理想与艺术实践的指向与嬗变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在表层审美结构上 ,公安题材小说有着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情节模式 ,能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审美感染力 ;在中介层审美结构上 ,公安题材小说审美与“审丑”并重 ,罪犯形象的塑造与警察形象的塑造相辅相成 ;在深层审美结构上 ,公安题材小说文学意蕴日渐丰厚 ,一些优秀作品中关于社会历史的理性感悟与哲理情思的审美领悟逐渐深化与强化。虽然现阶段还未出现公认的大家和精品 ,但只要找到恰当的接点 ,公安文学定能在雅俗共赏中登上理想的彼岸  相似文献   

5.
谈到意境 ,大多认为这是诗歌创作的专利 ,是属于诗歌的基本审美范畴的论题。即使有人在文章研究中谈 ,也都是称之为“文境”。而且论“诗境”者多 ,谈“文境”者少。其实 ,散文作者和诗人一样 ,也追求一种情和景、意和象的艺术融合与统一 ,也期望创造一种主观内情与客观物境交织渗透而构成的艺术境界。所以 ,有无意境 ,意境的深浅 ,也是决定散文粗细高低、俗雅品位的重要因素。作为散文的意境 ,与“诗境”有相通相似之处 ,也有自身的审美特质。一 散文意境的审美特征刘勰说 :“神用象通 ,情变所孕。物以貌求 ,心以理应。”当作者的“情与景…  相似文献   

6.
闫俊文  ;刘庭风 《求索》2014,(5):66-69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中的最高审美境界。意境的蕴成,是我国特有的艺术与哲学、古老的人体科学等相结合的产物。意境是艺术创作和接受过程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所创造出来的精神的传播交流场域。意境的形成和接受都是审美场作用的结果。意境的"审美空间"强调意境是生于象外的"艺术空间"、"想象空间",注重意境生成时的心理想象特征,注重中国古代审美心理超越"象外"的艺术趣味,切合中国艺术审美实践的感性经验。  相似文献   

7.
李顺庆  秦杨 《求索》2013,(4):162-164
中国传统艺术和谐求善、借景抒情、追求内心真实,展现出天人合一、气韵生动、简洁含蓄的独特艺术意境美,构成了中国艺术美学的和谐精神、艺道精神、人格精神。辉煌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特点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取向和意象性发展范式,其艺术表现又折射出鲜明的美学特征和精神性审度。  相似文献   

8.
郭平 《理论月刊》2001,(11):62-62
传统戏曲舞台美术把重点放在了服饰、化妆、以及演出场所的装饰方面。它所创造的程式化、夸张化、写意化、虚拟化,所演变的升华、净化、超脱的意境之美直接影响到当今电视舞台美术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9.
于艳玲 《理论月刊》2004,(9):128-129
审美心理是一个民族综合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整个民族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对审美心理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本文拟就影响我国新时期文学最早、最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的意识流文学对我国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加以阐述,旨在对意识流这一文学流派的社会功能有一个全面而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人学”的重要标志就体现在人性描写上。新时期小说人性描写的嬗变轨迹,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体现了作家的审美情趣,反映了一定的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11.
"虚实相生"是平面设计意境创构的方法论问题。从艺术心理角度而言,"境"的妙处不仅在于情境交融和"道"的领悟,还在于审美空间的"虚实相生"。讲究虚实结合,追求实境与虚境的有机统一,是艺术意境创构的结构性内容和重要原则。"虚实相生"最初来自老庄哲学,认为"虚"  相似文献   

12.
靳桂玲 《青年论坛》2006,(1):135-138
对新时期的文学及各流派的代表作品,从分割式的个案研究可以发现他们的共同点都是贯穿始终的美学倾向———世俗化的审美追求:对金钱、物质的崇高叙述;对婚姻关系的质疑;对人性直接进行游戏和调侃等。这是中国传统精神中的另一脉———热爱世俗传统续接与浮凸,世俗化在新时期文学中凸现是对审美文化的纠偏及流露出一种美学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
在自然语言中,委婉话语作为人际交往的言语中介,反映了主体的审美追求,同时也是人类审美意识的突出体现.文章围绕即兴而却闪烁睿智的委婉话语是否蕴涵美之素质的问题,探讨委婉话语审美研究的哲学渊源.研究发现:委婉话语具有含蓄美、空间美和意境美的审美属性;委婉话语的使用遵循风雅原则、巧妙原则和和谐原则,这不仅出自人类的趋美心理,而且是话语中所蕴含的超越性和契合性特征的审美意识使然.  相似文献   

14.
书画艺术审美的核心精神均同时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浸染和引领,其审美的时代共性的本质,便是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整合性折射,在审美意象、精神、意境的追求方面均有着高度的一律性。哲学美学思想是书画艺术审美的内在精神支点,从表面上看,书画表现的是汉字书写和山川风景的描绘,实际上表现的却是人的世界观和内 在的品质修养。其艺术审美特点所呈现出的本质趋同性,无不体现着传统哲学美学思想 引领下精神的物化再现。儒、道、释三者的相互影响渗透,形成了华夏民族的人文精神、 民族性格和内在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5.
李广仓 《人民公安》2013,(16):52-53
在当前公安侦破小说创作中,存在着种种误区,其中最常见的误区表现在小说人物形象(正反双方)的设置与塑造方面。有些作者为了追求所谓的"人物性格"多面性,写出"圆形人物"的复杂性,不惜将正面人物形象异质化、贬抑化、庸俗化;与之相对应,则是将反面人物犯罪动因合理化,犯罪行为心理化,形象含混化,从而造成公安小说人物形象在审美价值观方面的混乱,最终导致公安审美文化正能量降低和精神维度缺失。  相似文献   

16.
莫言的多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并取得卓越的成就,他本人也参与过多部电影的改编和剧本创作,他的创作无形中受到电影艺术的深入影响。在他的小说中,以故事的传奇性和史诗性满足了电影的叙事需求和人性深度;通过蒙太奇的闪回切换,将同一时间内不同空间并置、过去和现在并置、审美与审丑并置,营建了独特的叙事时空;通过特写镜头的运用传达出难以言喻的情感浪潮和对封建伦理的强烈控诉;他对色彩元素的重视有助于小说意境的营构和诗意的抒发,其声音元素的民间色彩又为他小说的民族化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杨颖 《青年论坛》2000,(4):77-79
意境涉及到古典文学及其他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和中华民族渊源流长的深层审美心理 ,意境美的神韵可以意会但难以言传。本文尝试从情景交融、形神兼备、时空纵横、虚实相生、生命整合等方面认识把握意境创造的基本规律 ,力求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意境的认真开掘 ,为这一古典美学范畴的现代转换做一点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8.
考察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的演变轨迹,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每隔一定的历史时期,总会有相似的理论主张出现。究其根源在于,中国小说理论始终在政治与艺术、意识形态实践和审美时尚追求之间来回摇摆。因此,研究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必须从历史的、美学的观点出发,理清其发展线索,解决其分期问题,才能找出切合实际的、遵循文字认知的独特规律,找出尊重历史事实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9.
虞江芙 《理论月刊》2007,(11):119-121
本文从民族的审美思维和艺术趣味对戏剧家的影响入手,分析比较元代杂剧作家与西方戏剧作家们喜剧观念的区别。这种富有民族个性的喜剧精神,使元杂剧家庭伦理剧在伦理叙事过程中体现出:富有"间离效果",注重趣味性,追求创造妙趣横生的戏曲意境的喜剧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
罗昌智 《理论月刊》2006,10(9):115-117
京派作家的小说创作在主题思想以及美学追求上同荆楚文化有着流与源的隐性关系。它的崇尚自然、沉醉田园、返朴归真、性灵自由、耽于幻想、浪漫奇诡、精致和谐、冲淡悠远等等情感旨趣及艺术品性与荆楚文化的“道法自然”、“物我合一”、“逍遥”、“心游”、想象宏富、神奇诡谲、自性成佛、宁静淡远、虚静和谐形成了一种审美追求上的趋同。从文化本源上,京派小说良好地承继与蕃衍了荆楚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