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齐冬莲 《求索》2008,(7):62-63
消费伦理思想是魏源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魏源消费伦理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俭奢有度。魏源俭奢有度的消费伦理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对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伦理启示。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危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危机究其根由,很大一部分根源于消费异化,消费异化是造成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的深层驱动力。我国的消费异化除受西方消费文化的影响外,主要缘于传统的"崇奢黜俭"的消费观。本文从分析传统的消费观切入,揭示了"崇奢黜俭"消费观对生态环境的负值效应,倡导"尚俭去奢"的消费观,主张用生态消费观引导和塑造消费理念、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最喜欢听“勤俭持家、勤俭建国”和“从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一类的故事。不料于不经意间,一向缺这少那的中国市场忽然变得应有尽有,甚至绰绰有余了,平淡的消费居然成了世纪末中国经济的一块心病。从生产不足到流通“瓶颈”,再到消费“卡壳”,我们确实遇到了一个大大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谭嗣同是晚清思想界的一颗彗星,他"别开一种冲决网罗之学",①思想学术中颇多看似偏激却能够发人深省之处.②如谭嗣同提出迥异于正统观念的"黜俭崇奢"说.一方面辨正"奢俭"名实,批判"崇俭"的谬误;一方面论证"崇奢"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一"破"一"立",识见非凡,令人耳目一新.本文试就谭嗣同"黜俭崇奢"思想的内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论严复的经济伦理思想——以奢俭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国弱民穷的近代中国的严复,从东西方对奢俭不同态度的比较中揭露了中国传统黜奢崇俭观的保守性.在对中国传统"黜奢崇俭"伦理观和中国近代"黜俭崇奢"思潮的反思与批判中,严复提出了全新的奢俭观.严复的奢俭观不但在近代社会具有重要启蒙作用,在当代中国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都讨论过“俭”与“奢”的问题。大体有两种看法:一是主张“黜奢崇俭”,一是主张“反俭尚奢”。《尚书·大禹谟》曰:“克勤于民,克俭于家”。《左传》中也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说法。孔子欣赏“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信条,主张“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孟子说:“贤王必恭俭”,(《孟子滕文公》)老子  相似文献   

7.
“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勤俭建国家,永远是真言。”重读朱德委员长这首诗,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8.
在物质匮乏的古代,"崇奢"倍受抨击;但"崇奢"可以创造需求、创造社会财富,并激励人们的经济行为,具有积极的经济价值;在消费乏力的当今,应从提高有效奢侈需求和扩张消费能力容量方面来创新路径和工具,以提升消费,刺激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唐代商品经济与消费结构关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雁南 《思想战线》2007,(4):137-138
一、消费需求影响了商品供给结构的适应性调整唐代的消费需求结构与商品供给结构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长和商品性消费主体人数的不断壮大而逐步优化、升级的。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全国户数突破900万大关达到961万多户[1](P61)。由于城镇的兴起,城镇工商业人口和半工商业人口比重的持续上升,城市中的庞大人口对商品性消费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消费需求也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加之唐人由俭趋奢消费观念的变化,对商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适应这一要求,商人队伍日益壮大。在商品经济发达地区,为利所驱的农民纷纷加入商人队…  相似文献   

10.
东晋南朝文化在多元化的魏晋南北朝文化系统内自成独立板块,体现在时尚文化层面,东晋南朝更是别具异彩:学术时尚的崇义理而重思辩,文学艺术时尚的崇柔斥刚、尚华黜朴,审美时尚的尚柔守雌,生活消费时尚的崇奢斥俭、追新逐异。独特的政治条件、经济基础、文化氛围和“江山之助”是形成东晋南朝时尚文化的合力因素。  相似文献   

11.
孔定芳 《理论月刊》2000,(11):24-27
东晋南朝文化在多元化的魏晋南北朝文化系统内自成独立板块,体现在时尚文化层面,东晋南朝更是别具异彩:学术时尚的崇义理而重思辩,文学艺术时尚的崇柔斥刚、尚华黜朴,审美时尚的尚柔守雌,生活消费时尚的崇奢斥俭、追新逐异。独特的政治条件、经济基础、文化氛围和“江山之助”是形成东晋南朝时尚文化的舍力因素。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中纪委八次会上不无忧虑地指出,“党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传统好作风,在相当一部分党员和干部中间淡忘了,有的甚至已经丢的差不多了。讲排场、比阔气,挥霍浪费的现象,在不少地方、部门、单位盛行起来。一些人沉溺于物质享受、陶醉于纸醉金迷,令人触目惊心”。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中华民族历史上对此留下无数由血的教训凝成的真知灼见:“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由俭人奢易,由奢人俭难”。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更是谆谆告诚…  相似文献   

13.
领导干部要戒奢倡俭俗话说,有钱能奢,有权易奢。领导干部具有一定职务,掌有一定权力,奢侈取舍,稍有不慎和疏忽,常常一个表态,一个批示,一个决策,便使国家和人民的财产丢失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上亿元;还有各类高档、名牌、豪华、排场、派头的汇集,各种出...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专项治理奢侈浪费工作正在广泛展开,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从根本上遏制奢侈浪费行为。对此,人民群众寄予三点希望。一望领导带头治奢。希望各级党政领导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件,带头廉洁自律,戒奢从俭,尤其在"筷子"、"池子"、"机子"、"车子"、"腿子"等问题上要管住自己。二望加大力度治奢。希望治奢工作要抓硬措施、下狠着。对查出的奢侈浪费行为,要果断处理,不搞"下不违例"。该收缴的收缴,该退回的退回,该补款的补款。对顶风违纪的,要从重从严处理,以达到惩一儆百的效果。三望深入持久治奢。希望治奢工作  相似文献   

15.
唐代李商隐诗中有这佯的句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出勤俭败由奢。”其所以能成为流芳百世的名句,就是因为它道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哲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有一种奋发向上、艰苦奋斗的精神。 能印证“成由勤俭败由奢”的事例颇多。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成为“万人之上”时就十分注重“俭”字,并言道:“小可治家,大可治国。”在李世民实施重“俭”之国策下,唐朝很快走向盛世。1936年,美国作家艾德加·斯诺作为第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经济思想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及特点,但只未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作者认为,要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这些散见的甚或是互相矛盾的经济思想,只有把握住其立足点,即深藏于其中的社会价值观,由此可以梳理一个基本的脉络。文章指出,这立足点就是社会和谐观。作者分析了古代社会和谐观的形成和演变,并逐一论述了它在古代三大经济原则,即义利论、本末论、奢俭论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戒“奢”﹄     
戒﹃奢﹄○马银昌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节俭、艰苦奋斗著称于世。“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始作骄奢本,终为祸乱根”,这些格言名句,至今仍如晨钟暮鼓,振聋发聩,令人警省。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其兴也勃,其衰也忽”,无不与“奢”、...  相似文献   

18.
苏轼讲过两句很好的诗:“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可见,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小家庭,“勤”与“俭”缺一不可,并且应该提倡把“勤”放在第一位。生活上的俭朴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学习的勤奋,对我们学生来说,尤其重要。艰苦奋斗这个概念本身包括着两层含义,一个是俭——艰苦,一个是勤——奋斗。俗话说得好:“勤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大幅提升,不文明的消费行为和现象频频出现,并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消费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消费文明是一种文明、健康、合理的消费理念,是生态文明在消费领域的一种诠释和延伸,包含着遵循伦理消费、提倡适度消费、鼓励绿色低碳消费、实施可持续消费等多重内涵。它的提出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的具体措施,对完善生态文明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奢靡之风是古代封建王朝的顽疾,它带来的贪污腐化以及民间财富的浪费等弊病通常是封建王朝覆灭的重要原因。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在建立之初也曾大力去奢从俭,抑制腐败。虽然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