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20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就我国人大制度而言,人民把本属于自己的权力授予人大,形成了"人民—人大代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这样一个责任"生态链":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对本级人大代表负责,各级人大代表必须对本选区人民负责;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享有国家法定权力的同时,必须对全体人大代表和人民负责,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基于此,各级人大应把"责任人大"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并贯穿人大工作的始终。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事物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总是在不断地发现新问题、解决旧问题中波浪式前进的。看不到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古人常讲,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很多时候,由于在同一个环境中待的时间长了,逐渐被环境同化,对一些问题往往是熟视无睹,看不到问题,更谈不上研究和解决问题。所以说,问题意识,首位体现的是自省意识,这种自省意识越强烈,发现、直面、研究、回答、解决问题的劲头和动力就越激昂。问题意识还是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增强问题意识,要求我们必须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正视问题、勤于思考问题、敢于解决问题,以问题的不断解决,推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推进依法治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  相似文献   
3.
仁学和求仁之说在张栻理学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对仁的解释和如何求仁的问题上,张栻经历了一个发展和逐渐完善的过程,并表现为早期和晚期不同的仁学特色。张栻早期的仁学,直接来源于其老师胡宏,强调识仁,注重知觉言仁。张栻后期的仁学,得益于与朱熹的论辩,主要表现在《仁说》一文中。在《仁说》中,张栻强调兼能而贯通,真正沟通了仁和性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融合了以爱推仁和以公言仁以及知觉言仁。  相似文献   
4.
协商民主作为一种以协商为特点、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社会主义基本民主形式,因其能够促进基于共同利益的多元诉求、表达与共识的达成,已广泛渗透到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然而,就目前人大协商民主发展而言,还存在一些思维和认识误区,部分同志往往认为协商民主主要是政协的事情,而人大主要是选举民主和监督工作。长此以往,势必削弱协商民主在人大工作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利于人大职能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5.
<正>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国人关注,社会关切。作为13亿中国人民代言人的"两会"代表、委员,其履职情况直接决定着会议召开的质量和效果,备受公众瞩目。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有人称,长短镜头的关注,微博微信的直播,让"两会"日益成为一个"没有墙的会场"。的确,新媒体不但拉近了代表、委员与公众的距离,也让代表、委员的会议履职"清单"更直接地"晒"在公众面前。媒体记者对"两会"代表、委员会议审议和活动的跟进报道,不仅有利于放大底层群众的声音、传递人民群众的意愿,而且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汇聚改革发展的正能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两会"代表、委员会议审议发言的公开报道,彰显的是全社会民主意识的觉醒,更体现的是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6.
赵升良:让监督更富有成效陕西省富平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赵升良撰文说,为了增强新时期、新形势下人大监督工作的实际效果,富平县人大常委会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有效方式方法和途径。一是强化制度建设,规范监督工作。本着总结、借鉴、完善、提升的原则,集思广益,吸纳众智。  相似文献   
7.
度,既是一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概念,也是一个哲学概念。在事物变化过程中,存在一些引起突变的参量,恩格斯称之为"关节点"。度就是指在两个关节点之间的那段可变范围。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对度的理解、把握和调节程度,影响决策、运作和调控的深度和力度,决定工作的高下和成败。  相似文献   
8.
肖永明 《湖湘论坛》2000,13(2):55-56
从其产生之日直至近现代,理学受到了历代学者从不同的立场、角度所进行的各种批判。批判者立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认为理学学者沉溺于心性道德空谈,鄙弃实事实功,“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①这种观点,流传很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心目中理学学者的形象。事实上,如果我们细加检视,就会发现这一...  相似文献   
9.
肖永明  戴书宏 《求索》2013,(8):113-115
在理学视域中,“中”可以从“时中”与“在中”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方面“中”指的是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内心情感尚未表现于外在行为,能够恰如其分。无所偏倚.这是“未发之中”,或称“在中”;另一方面,“中”指的是喜怒哀乐已发之后,表现于具体行事过程中,恰到好处,各得其宜,这是“在事之中”或称“时中”。二者之中,“在中”为体,“时中”为用。“和”实质上指的是“时中”的状态.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中”与“和”的关系中,“中”是“和”的本体,“和”是“中”的发用。“和”的修养功夫必须落脚在“中”.不能仅仅关注“中”的显发状态而不从根本上下功夫。其基本思路是“由中而和”。由于“中”并非实体.没有具体的实指的内容,需要通过“诚”,才能达到“中”的状态。“诚”是“中”的根本,而“中”是“诚”的外在显发。简言之.即“诚”能达“中”,由“诚”而“中”。  相似文献   
10.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依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载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维护人民合法权利,应是各级人大执政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矢志不渝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