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伟 《人民政坛》2008,(9):23-23
8月初,松溪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组成人员和县人大代表在县法院开展法院庭审观摩活动。在整个活动结束后,县人大常委会及时组织参加庭审观摩人员进行座谈,并对庭审中存在的法言法语不规范,庭审灵活性、应变性不够等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周耕玉 《公民导刊》2006,(12):35-35
笔者曾在2004年2月的南川市人大会议上,提出了关于人大代表旁听庭审的建议。法院在办理我的建议时,邀请我参加了庭审。通过这件事,让我体会到法官审判权与代表监督权之间有很大的相容空间。我提出建议,回复办理意见、参加庭审并不是为了与法官争审判权,而是希望在充分尊重法官独立审判的基础上,在直接接触庭审中,给法官驾驭庭审能力、提高庭审质量、促进公正司法一种约束力量。同时,我希望自己在了解案件情况,熟悉审判程序等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意见,增强自己的监督能力,为今后给选民述职积累好的素材。除此之外,人大代表旁听庭审,可以说既有对法院具体形象的监督,也有对法院抽象社会形象和法官外部行为的监督。人大代表旁听庭审,不是以牺牲法官的权威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3.
在数字时代,以现行仲裁法、仲裁规则与实践,重新检视国际商事仲裁远程庭审对仲裁当事人权利带来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囿于国情、远程庭审技术的发展程度不一、远程庭审立法与仲裁规则缺位、当事人与仲裁庭的远程庭审决定权冲突、当事人程序权利受限等问题,各国尚无法就远程庭审达成共识,仲裁当事人的权利难以保障。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完善立法与优化仲裁规则,明确远程庭审的合法性、规范仲裁庭裁量权,保障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健全当事人程序权利制度,增强仲裁程序的公正性。同时,我国以《仲裁法》修订为契机,将远程庭审视为国际商事仲裁发展机遇,发挥国内数字化环境优势,培养国际仲裁人才,为更好保障当事人权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倪红钢 《辽宁人大》2006,(12):18-18
为加强人大对审判工作的监督,某地出台了人大代表旁听庭审办法,庭审结束后由旁听的人大代表对庭审情况按优秀、良好、一般三个档次作出评价。还有的地方组织人大代表开展类似评选“优秀法官”“优秀检察官”的活动。那么,人大代表评判法官庭审情况是否妥当呢?笔者认为,人大代表可以评判法官庭审情况,当然,上述做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相似文献   

5.
人大代表旁听庭审是为了较为全面地了解法院工作和审判人员履职情况而采用的一种监督方式。通过旁听庭审并进行评判能够使人大代表直观、近距离地了解法院的审判情况,有利于审判机关严格、文明、公正、规范地执法,提高审判水平和办案质量。为加强人大对审判工作的监督,一些地方出台了人大代表旁听庭审办法,规定庭审结束后由参加旁听的人大代表对庭审情况按优秀、  相似文献   

6.
【背景提要】2000年,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始邀请人大代表参与旁听庭审。2006年,沈阳市人大常委会正式组织人大代表开展旁听庭审活动。《监督法》实施以来,沈阳市人大常委会不断探索创新和深化完善代表旁听庭审的形式、程序和内容,把庭审过程作为一种有效的司法监督手段。  相似文献   

7.
王娟 《公民导刊》2011,(8):22-22
目前,不少地方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旁听并评议法院庭审。有人认为,评议法院庭审有干预司法个案之嫌,有损法院独立审判原则。但有人认为,组织人大代表评议法院庭审,有助于推动和提升法官庭审质量,促进公正司法。可否组织人大代表评议法院庭审呢?请看本期争鸣。  相似文献   

8.
闫旭辉 《人大论坛》2009,(11):36-36
近年来,一些地方为加强人大对审判工作的监督,出台了有关人大代表旁听庭审的办法,并在庭审结束后由旁听的人大代表对庭审情况作出评价。今年本刊第七期推出《人大代表巡回法庭上“挑刺”》以后,读者刘家华就来稿指出:人大代表不仅可以“挑刺”,还可以评判法官庭审情况(见本刊第八期)。  相似文献   

9.
人大代表旁听法院庭审是对法院审判工作进行监督的一种有效方式,这无可非议,但庭审后由参加旁听的代表对庭审情况进行评议,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欠妥。组织人大代表评议法院庭审的做法缺乏法律依据。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相似文献   

10.
赵霞 《新疆人大》2013,(7):25-25
6月4日,吉木萨尔县吉木萨尔镇人大组织县、镇人大代表,在县法院旁听了一起关于刑事案件的听证会。庭审结束后,代表们与法院有关负责人和庭审法官进行了座谈。  相似文献   

11.
陈今 《人民政坛》2008,(2):40-40
《人民政坛》编辑部: 每年、县人大常委会都会组织几次县人大代表旁听县人民法院庭审的活动,我多参加了几次旁听以后,开始渐渐对这个活动感到很失望、因为我本人法律水平不高。常常是一个庭审听下来,也提不出什么具体的意见、偶尔旁听庭审的案件判决下来,觉得判决有问题,找法制委的工作人员反映,他们说代表对具体的案件提意见,会影响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请问,人大代表旁听庭审时,应注意“听”什么?  相似文献   

12.
《公民导刊》2010,(1):2-2
2009年12月21日,辽宁省辽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王光伟涉嫌故意杀人”一案,此次庭审活动通过互联网进行了同步直播。庭审结束后,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左连璧在随即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全省所有市中级人民法院均开始庭审互联网直播。  相似文献   

13.
李华 《辽宁人大》2008,(6):26-27
人大代表旁听庭审,是人大代表视察审判工作的一种形式,是加强对审判工作监督最直接的一种手段,但庭审结束后由旁听的人大代表对庭审情况作定性的评价,却不妥。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人大代表旁听庭审是为了增强审判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通过人大代表的直观感受,考评庭审的公正性,监督法院、检察院的工作,促进司法公正。近年,在各地人大常委会的精心组织下,人大代表旁听庭审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遗憾的是,因为缺乏统一标准,各地做法不一。有些地方开展人大代表旁听庭审活动随意性较大,敷衍的痕迹比较明显,甚至流于形式,沦为“作秀”的方式和规避责任的工具。这些无疑值得我们警惕和反思。  相似文献   

15.
在刑事法庭调查过程中,由于庭审参与人法律知识欠缺、庭审经验不足、庭审诉求特殊等原因,常出现庭审活动偏离主题、庭审失序等现象。为查明案件事实、提升庭审效率、给予弱势方诉讼关照、彰显法官正义形象,法官应依职权行使庭审介入权。法官介入庭审调查程序的方式主要包括制止不当发言、介入式补充发问、处置异议等。法官庭审介入权既不能“缺位”,亦不可“越位”。其行使应以查明事实为中心,秉持平等对待控辩双方原则,把握必要限度,尽力促进实现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  相似文献   

16.
王成保 《公民导刊》2006,(12):34-34
司法监督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能。目前。一些地方人大组织开展了人大代表旁听庭审活动。并对庭审工作进行评议。有人认为:这是人大监督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有人认为,人大代表旁听庭审有可能妨碍独立审判。赞成也好,反对也罢,如果能够通过人大代表旁听庭审,实现代表与法官之间的良性互动,让人大司法监督收到实效。这应该是大家的共同期待。当然,旁听后的评议,应是对庭审中发现普遍性问题进行评议,这与个案监督有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7.
程龙 《思想战线》2019,45(3):150
以庭审笔录补正形式,发表书面辩论意见的情况在民事诉讼实务中多有发生。当事人在全盘了解对方当事人“底牌”和法官裁判思维的基础上,可以更为全面、准确发表辩论意见,而法官也需要以此辅助裁判观点和理由的形成。因此,以庭审笔录补正形式发表最终书面辩论意见,成为了法官和当事人“合谋共赢”的产物。从民事诉讼法理上看,该做法对辩论原则、庭审实质化和当事人诉讼权利保障产生了很大冲击。这与我国民事诉讼庭审实质化尚未有效形成、庭审笔录法律定位不清和庭审笔录补正缺乏法律约束密切相关。有鉴于此,应当强化庭审实质性,明确庭审笔录的法律定位,对庭审笔录补正进行有效约束,杜绝庭审笔录补正形式的书面辩论意见。  相似文献   

18.
徐继响 《公民导刊》2006,(12):34-35
邀请人大代表列席庭审笔者有两点隐忧。隐忧之一,邀请人大代表旁听庭审制度化是不是一种“制度重复建设”?根据我国宪法法律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监督相应人民法院的工作。据此,关注特定案件的人大代表只要觉得有必要自然可以去旁听庭审,所以邀请人大代表旁听庭审制度化的重心就只能落在“邀请”上了。但众所周知,  相似文献   

19.
陈今  雨印 《辽宁人大》2008,(5):35-35
每年,县人大常委会都会组织几次县人大代表旁听县人民法院庭审的活动。我参加了几次旁听以后,渐渐对这个活动感到很失望。因为我本人法律水平不高,常常是一个庭审听下来,也提不出什么具体的意见,偶尔旁听庭审的案件判决下来,觉得判决有问题,找法制委的工作人员反映,他们说代表对具体的案件提意见,会影响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请问,人大代表旁听庭审时,应注意“听”什么?  相似文献   

20.
年初以来,一项由沈阳市人大组织的人大代表评议性旁听庭审活动在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深入开展,在沈城引起强烈反响,不仅司法界、人大代表高度关注,而且成为老百姓注目的焦点。这是一个推动人大代表旁听庭审由形式性观摩向实质性评议转变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