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纳西族木石崇拜文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大量民族学调查材料,说明古代纳西族的木石崇拜,主要是一种生殖崇拜,木石具有一种繁衍多育的象征意义。同时,木石还具有镇鬼、驱邪、除秽、取悦神灵等方面的宗教内涵。木石成为繁殖、生命、力量、永恒、吉祥等的象征,是包含有多种神秘意义的文化组合体。  相似文献   

2.
鱼——哈尼族神话中生命、创造、再生的象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曾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长期存留于世界许多民族的宗教与神话之中。哈尼族神话中鱼这一文化符号,主要是性与生殖力的象征,同时又是生命与创造、生命的死亡与再生、男女同体等不同层次的象征意义的积淀,呈现出多重指向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湘、鄂、黔、渝交界的少数民族地区,民间婚嫁活动和一些节日节庆活动都离不开红蛋.本文通过历史资料的查证和田野作业,证明这些民间活动中的红蛋,具有神话因子、生殖崇拜和巫术崇拜等丰富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4.
陈勤学 《创造》2015,(11):52-53
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这个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包括政治、经济、历史、科技、工艺、美术、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天文、历法、哲学、伦理、道德、法律、教育、民族、宗教、婚姻、风俗习惯,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医药卫生,饮食服饰、节庆崇拜,禁忌等等,涵盖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黎族原始宗教崇拜的成因及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思莲 《新东方》2011,(5):43-46
海南黎族的原始宗教崇拜主要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从黎族五支系崇拜内容入手,从主客观两个纬度来探讨黎族宗教情怀的成因,并分析这种宗教崇拜所深藏的文化底蕴,可以发现其哲学思想的萌芽和服饰文化的形成都与其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布依族的神话与宗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依族的神话、宗教近几年来引起一批研究者的注意,并涌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探讨文章。如汛河的《布依族神话初探》,雷广正、伍文义的《布依族的传统宗教》,杨明《试论布依族古歌中的朴素自然观》,康家伟《布依族古歌中的原始意识》,伍文义《试论布依族(古歌)中的哲学思想》,以及贵州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布依族文学史》等著述。他们从不同角度对布依族神话进行了疏理和研究,提出了一些独到见解。本文力图从布依族神话与宗教整体形态的分析上来探讨这一课题。这只是一个尝试。上述各专家的研究,显然在一定方面和程度上为我们的探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东巴教是纳西族的一种古老宗教,其特征是多神崇拜和万物有灵。用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典有1500种,30000余册,内容包括哲学、历史、宗教、医学、天文、历法、民俗、文学、艺术等,被誉为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东巴”意为智者,他们往往集巫、医、学、艺、匠于一身,是东巴教  相似文献   

8.
潘稔 《当代广西》2010,(15):54-54
壮族古代文化遗产中,布洛陀神话是一个具有创世史诗价值的珍宝,已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布洛陀是壮民族的人文始祖,是壮族历史上为民族的文明和文化创造作出重大贡献的最早祖先。据专家考证,布洛陀神话在广西红水河、右江、左江、邕江流域广为流传,各地壮族民众都把布洛陀当做始祖神、创世神和宗教神加以崇拜。  相似文献   

9.
龙崇拜与西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各少数民族有着浓厚的龙崇拜习俗,崇龙习俗对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所信奉的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龙在各少数民族所信奉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性力崇拜、精灵崇拜、灵物崇拜、动植物崇拜等原始宗教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成为各民族所笃信的道教、佛教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极大地丰富了西南民族宗教文化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彝族"毕摩"与纳西族"东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薇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6):128-134
中国西南的彝族与纳西族,在民族起源与发展上有着共同的历史源头和文化联系,其传统宗教都是从古氐羌人承袭下来的,并且都受到外来宗教文化的影响.因而"毕摩"与"东巴"教有着诸多共同点和相似性.本文试从古称谓与历史源流、主要职能与传承方式及所使用法器和经书等诸方面,对彝族"毕摩"与纳西族"东巴"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文化研究中一个重要领域,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与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的关系问题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近年来出现的众多文化现象也成为这一问题研究的素材。然而这一划分本身在消费时代的合理性还有待探讨,通过回溯源于西方的关于这一问题研究的历史,阐释这一二元划分的思想基础,在消费社会及媒介构建下这种思想基础遭遇的颠覆,进而得出结论:二者的二元划分已经不能成立,由此产生的争论已经没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看《北京观察》今年第4期文《记忆中的西安市场》,也引起我的回忆.  相似文献   

13.
对"山寨文化"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寨文化"最初在手机领域摧城拔寨,接着又在文化领域内以种种吸引人们眼球的方式挑战着主流文化,如山寨电影、山寨明星、山寨新闻联播等.大规模的机械复制技术使艺术具有了相异于传统艺术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功能,本雅明关于"机械复制"时代的睿智判断与乐观估计,在经历了大半个世纪后,在当代语境下得到了更强有力的凸显.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探讨高校文化时尚的内涵,着力挖掘高校文化时尚的青年亚文化特征,正确引导从"文化时尚"到"时尚文化"的同构与传承,趋利避害地发挥高校时尚文化的育人功能,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个性和人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媒介、文化群落等种种文化因素的作用下,文学的特性正在经历着转变,“再民间化”是文学从经典观念和经典形态中蜕变出来的一种重要趋势,文学的民间性实际上成为当代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非文本化、去作者化、反经典与恶搞是网络时代文学“再民间化”的3个特征。当代文学的再民间化表明,民间文化并未随着文明的成熟而蜕去原始外壳,它其实是一直或隐或显伴随着主流文化生成发展的另外一个文化侧面。  相似文献   

16.
关于都市“萌文化”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萌文化"是当前流行的一种都市亚文化形态.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行为主体的精神状态、思想观念和生存状况.因此,认真厘清"萌文化"的产生源起,积极探索"萌文化"的流行原因,科学判断"萌文化"的发展趋势,对于正确引导都市"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及其对后现代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历史的"文革"已经远去,但作为文化的"文革"却在警示着我们.新时期以来,有关"文革"的批判与反思此起彼伏.今天当我们回顾历史,在现代、后现代化语境中反思"文革"时,不无惊奇地发现,"文革"思维并没有远去,其影像还依稀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某些角落.  相似文献   

18.
“汉派”文化源远流长,其历史渊源可上溯到商周时期,而以清末民初近代工业化时期为大盛。“汉派”文化是内地都市文化,根植于江汉平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近年来,湖北省倾全力打造武汉城市圈,以华中特大城市武汉为凤头,以周边100公里内的8座中小城市为辅翼,重塑以“江汉汇通、楚风汉韵、兼容并包”为主要特征的“汉派”文化。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蕴藏着丰富的和合思想资源,体现了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特殊价值和精髓,也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完善、最富生命力的表现形式.和合文化是我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思维渊源,和平发展战略是传统和合文化的当代选择.传统和合文化的现代性转换,以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为终极意义,这也是我国和平发展战略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0.
国学,就其"源"而言,我们可以说,先秦诸子之学,是"国学"演变发展的活水源头;与此相对应,先秦以降,儒、道、佛等学派思想的演进,催生出一系列前后相继的学术思潮,如汉初黄老思潮、两汉尊儒思潮、东汉反神学思潮、汉魏道教思潮、魏晋玄学思潮、隋唐佛学思潮、宋明理学思潮,以及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潮等等。这八大思潮,前后相继,奔腾向前,组合成"国学"发展演变的汹涌潮流,构成了"国学"发展的宏伟画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