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从分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特点及认同入手,提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的观点;同时指出目前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定位和认识不够准确等问题,并从加强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构建适应网络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平台、新空间,也是意识形态和社会舆论斗争的新阵地、新战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深入把握新时代新要求,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构建"N位一体"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一体化云平台,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品牌化建设,构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移动网络"E"课堂,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网络育人的新方法,切实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产生和发展,同时它也是推进校园建设的重要条件。网络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占的比重正在加大,正确引导高校学生认识网络文化,并发挥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意义重大。本文将会从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出发,并对网络文化环境下如何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宣传思想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作出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创新网络建设、管理、安全和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既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又是网络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文章着重探讨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化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化的发展对策,旨在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校网络文化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具有导向、传播和创新等功能。充分认识和把握二者的内在关联,使之形成良性互动,对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虚拟网络技术与应用在高校的飞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利用网络平台创新网络心理教育方法、网络文化建设、网络监控方法等,从而切实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算法推荐的广泛应用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思想内化、意识形态建设以及价值取向引导带来了挑战。对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主流价值引领,完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提升大学生网络算法素养,从内生力上助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完善风险治理机制,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只有顺应算法推荐时代潮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探索出新道路、得到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传播学原理和思想宣传理论,利用网络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更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以及不断完善的信息网络建设和管理。这也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一、加强网络建设,优化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环境。首先要利用高校“数字化校园”工程建设,改善网络硬件环境。其次要丰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资源。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发展先进文化,建立起高水平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信息资源库。同时,可以建立起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及日常行为的网络化、…  相似文献   

9.
王国军 《世纪桥》2011,(23):75+78-75,78
互联网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际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仍存在对新教育模式的认识不足、内容单一、队伍不专业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夯实理论基础,建立新的工作体系,丰富教育内容,建设一支专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面对网络强大的发展趋势,重视和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如何用先进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要的课题。一、重视和加强校园网络管理与建设,使校园网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校园网是高校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主阵地。首先,要加快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网络基础  相似文献   

11.
当前,网络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各种社会思潮在高校的交融交锋逐渐增多,互联网在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任务。新时代,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来达到教育目的,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化正在改变和重构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并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积极回应网络文化挑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型和创新,而且要主动参与网络文化的建构,自觉履行新世纪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中的高校网络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带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入手,就如何在继承和发扬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络多媒体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创新,努力探索出一套适应新形势的新方法、新手段,主要体现在改革"两课"教学方法,建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大力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软件、电子教材,以校园网为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教师—网络—学生"三位一体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  相似文献   

14.
王伟  李学锋 《世纪桥》2012,(9):57-58
随着互联网在高校校园的日益普及,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缺失问题日渐凸显。大学生网络违法犯罪行为频发。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预防大学生网络违法犯罪的重要保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净化网络环境,加强高校网络文明建设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使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积极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分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结合麦肯锡7S模型,构建基于7S模型的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原则和实现路径,以期实现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充分发挥高校网络育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网络逐渐成为青年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的新型空间,深深地影响着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好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它面临巨大挑战,所以创新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要创建高质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二要创建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三要以网络文化建设为基础,构筑大学生的网络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7.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计算机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姻,是现代科学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本文通过对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探讨,提出了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建设性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共同充当教育过程中的"双主体",作为客体的网络环境在被主体间接重塑的同时,亦深刻影响主体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效果。就"双主体"中的教育者而言,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不足的问题;就"双主体"中的受教育者而言,存在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不足的问题;就作为客体的网络环境而言,存在网络监管不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滞后的问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有赖于教育"双主体"与客体同时发挥作用。要巩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同时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并进一步激发其主体意识,此外还要重视作为客体的网络环境的建设,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处理机制,构建立体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相似文献   

19.
加强对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化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但反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强化红色文化认同、提升高校学生认知度,全面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教育方法、发挥网络信息优势,多方协同建设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0.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与空间,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抓住机遇,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