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中国在社会转型与变迁中阶层结构不断演进,社会分化逐步形成。建立和谐的阶层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阶级分析方法,探讨由社会分层走向社会和谐的实现途径,应做到增强社会流动,壮大中间阶层,培育有利于中间阶层形成的社会条件,正确认识和对待阶层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调整社会政策培育中间阶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庞大而稳定的中间阶层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一些中间阶层的发展趋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间阶层规模偏小,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培育中间阶层需要改革就业、教育、权力与资本获得方面存在的不合理限制,健全社会流动机制,调整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3.
陈君锋 《世纪桥》2009,(7):59-59,68
和谐社会是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而中间阶层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是社会和谐的缓冲层、稳定器。中间阶层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凸显其在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漫 《世纪桥》2008,(1):35-35,4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阶层结构变得多元化、复杂化。作为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坚力量的中间阶层,集中反映了新时期利益格局的调整和社会结构的重新整合,有着广泛的代表性和相对独立的社会需求,更是具有缓冲调节社会阶层矛盾、推进民主化进程的功能。因此,我国应制定有效的社会政策,促地中间阶层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是对阶层关系研究传统的延续,基于对浙北D村的个案调查,引入村庄内部的社会性机制来透视阶层之间的关系,着重从村民日常交往的角度切入,研究村庄阶层关系的生成机制,动态地呈现阶层关系的建构逻辑,以此实现对相对静态的阶层结构研究的突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村庄阶层分化的凸显,村民日常交往实践规则的个人化,处于不同阶层的成员往往是根据自己现实的需要及喜好自由选择特定的对象进行交往,交往活动高度理性化,个人的主体性意识凸现出来。不同阶层的成员因职业、经济收入等原因,在交往意愿上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富人阶层交往意愿上的强动力、中间阶层交往意愿上的次强动力以及底层交往意愿上的弱动力。此种内涵于心理的交往意愿,在日常生活的交往实践中,借由交往活动专门化所导致的对时间的要求和交往规则及内容的消费化这两种社会机制型构了该村的阶层关系类型,主要体现为富人阶层、中间阶层对底层的排斥关系以及中间阶层对富人阶层的依附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社会中间阶层与大众文化的繁荣--以温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中间阶层和大众文化的崛起及迅速发展是新时期社会巨变中的两个亮点,它们都是在经济体制转变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的,都是产生于改革开放初期,发展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那么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本文试图以温州为例,就此着重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社会分层进入新常态,其特征是市场在分层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分层的调节作用得到规范,社会整体结构加快改善、多数阶层的社会地位在上升。社会分层新常态对政治稳定产生积极影响,社会紧张的缓解、中间阶层的壮大、利益的多元化,都促进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8.
《求实》2013,(8)
根据土地等资源占有情况,将农民划分为利益取向、关系重心、价值观念和政治态度各异的不同阶层,不同阶层对农村政治社会事务的影响不同。在农村各阶层中,只有中间阶层因其独特的禀赋和价值,能够起到润滑阶层结构、协调阶层利益、整合阶层关系的作用,能够承担起作为农村政治社会稳定、党和国家政权在农村的阶层基础的使命。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政策,应该以中间阶层的价值观及其行为准则作为调整农村利益结构的基点,只有这样,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才有预留和调整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从某种意义上说,评价“十二五”成功与否,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在社会结构方面能否形成一个“中间阶层”。在当今中国,随着“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以及“包容性增长”日益深入人心,社会学理论中的“橄榄型社会是稳定的社会”的判断也已经得到学界和公众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10.
吕庆春  伍爱华 《探索》2016,(4):174-180
中产阶层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应从经济与社会发展阶段的维度去考察。当中产阶层成为社会主流阶层的时候,经济与政治的制度化程度较高,中产阶层的体制属性、良好的教育背景促使其理性思考,其价值取向倾向中庸,政治态度趋于保守,中产阶层的中间社会地位能有效地黏合其他社会阶层,是政治与社会的"稳定器"。在中产阶层不断壮大的转型社会中,制度化程度较低,中产阶层的价值取向倾向多元化,政治参与处于无序状态,中产阶层是转型社会中反体制的主要力量,主张激进的政治与社会变革,成为政治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民主进程的主要推进者。因此,不能一概地认为中产阶层就是社会稳定阶层,转型社会中的中产阶层是社会的"动荡器"。  相似文献   

11.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爱民 《求实》2003,24(4):21-22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 ,资产阶级内部涌现出一些新的阶层 ,成分趋于复杂化 ;工人阶级已不同于战前的构成 ;中间阶层的成分相当庞杂 ,包括了许多互不相关的、在整个社会的阶级结构中占有独特社会地位的社会集团  相似文献   

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中间阶层的崛起和壮大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同时 ,全面小康社会也为中间阶层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本文试着对中国现阶段的中间阶层进行了全面的剖析 ,认为中国的中间阶层已经形成并在不断地扩张 ,这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维护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 ,但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和规范。  相似文献   

13.
孙岩 《求实》2008,1(2):65-67
政治参与的扩大被誉为现代社会政治现代化的一个标志,是社会政治和谐的一个重要价值尺度.中国社会中间阶层作为近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群体,由于自身的特点和阶层构成,必将在成长过程中积极介入中国政治生活.那么,如何在中国社会现实情况下规范中间阶层的政治参与,使之成为中国社会民主进程的主要推动力,将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任务.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30年的改革开放,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观念转变的过程中,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崛起了一批新的社会阶层。作为社会中间阶层主要力量的新社会阶层,在一定意义上,它的演变是一个关乎全局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推动或制约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进步。因此,新社会阶层的健康发展,对于加速现代化进程、推动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的第一个标志是,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在21世纪的今天,作为社会公民和社会成员都应该是享有平等的基本权利,任何阶层都不应该以任何理由人为地设置障碍,来排斥其他阶层的社会成员进入本阶层,以达到维护本阶层特有利益的目的。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来说,只要是具备了某种能力,就应当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得到相应的社会位置。  相似文献   

16.
社会学家认为,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是调整社会结构,而阶层结构是社会结构的重要内容,合理的社会结构应是中等收入阶层占主体的菱形或橄榄型的社会结构。通过对上述理论的演绎推理,笔者提出社会建设和中等收入阶层培育两者之间存在着如下的逻辑关系,即中等收入阶层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中等收入阶层培育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社会建设是培育中等收入阶层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对社会建设与中等收入阶层培育之间逻辑关系的探讨,不仅有助于加深人们对社会建设的认识,还对我国要开展的中等收入阶层培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要使中国中间阶层发展与壮大,必须重视农民收入的增加,使他们逐步进入中国中间阶层。因此,现实中农民进入中间阶层的障碍,包括农民自身所致的障碍和政府政策层面的障碍都必需得到铲除。  相似文献   

18.
代际效应     
《党课》2011,(7):122-122
代际效应指前后两代人中后一代人受前一代的影响,并很难脱离上一代人的社会特征。比如,低收入阶层的儿女,在自己的一生中受到贫困和社会地位低下的父母的影响,在受教育、工作等方面得不到足够的与富裕阶层平等的待遇。  相似文献   

19.
何卫平 《世纪桥》2007,(3):106-107,110
中间阶层是一个社会的稳定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是培养中间阶层的重要条件,而高等教育的发展又有赖于和谐的校园建设,同时,高等学校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重要模式维持组织,承担着维持社会运转的重要功能,从这个角度出发,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和组成部分。本文重点分析了扩招背景下高校校园内部的一些不和谐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间阶层的构成、特点、发展及无产阶级应持的态度有过深刻而科学的论述。充分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中间阶层思想,对于审视我国当前中间阶层的现状,指导中间阶层的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