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5 毫秒
1.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红卫兵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红卫兵音乐杨健红卫兵歌曲的音乐背景——工农兵文艺运动中的群众音乐红卫兵歌曲不是在“文革”运动的某一天突然产生出来的,它必然是某一种音乐继承与发展的产物。红卫兵歌曲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艺术继承,是自1962年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  相似文献   

2.
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话剧(续)杨健红卫兵话剧与工农兵文艺的关系红卫兵戏剧总体上是学生业余戏剧运动的范畴。它不可能不受到“文革”前夕的工农兵文艺和阶级斗争文学的影响。特别是在1966年运动初,广泛兴起的红卫兵早期文艺宣传活动:对口词、三句半、锣鼓群,都...  相似文献   

3.
红卫兵运动     
《传承》2006,(Z1)
红卫兵成“文革”主力军“文化大革命”的凶猛烈火,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红卫兵运动点燃的。红卫兵最早于1966年5月下旬出现在北京,初时只是惩治社会上的小流氓,尚不是“文革”的主力军。到了8月1日,毛泽东写了一封表示“热烈的支持”的信后,红卫兵运动迅速席卷全国。8月18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检阅红卫兵,他的胳膊上第一次戴上了红卫兵袖章。从此“,红卫兵”的名字变成了正式的名称。红卫兵最辉煌的时刻是在1966年的8月18日至11月26日,毛泽东先后八次在天安门广场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1100万红卫兵,他们的造反精神得到了伟大领袖的肯定。而数以…  相似文献   

4.
红卫兵运动     
《传承》2006,(4):61-61
“文化大革命”的凶猛烈火,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红卫兵运动点燃的.红卫兵最早于1966年5月下旬出现在北京,初时只是惩治社会上的小流氓,尚不是“文革”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5.
《传承》2006,(Z1)
1966年8月18日至11月26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八次接见了l100万红卫兵。此后,红卫兵运动迅速风靡全国,从而“燎原”了整整十年。8月18日,毛泽东第一次接见红卫兵。在红色海洋中,红卫兵高呼要一辈子当保卫毛主席、保卫中国共产党、保卫祖国的红色尖兵。当时,在天安门城搂上的北大红卫兵提出要让毛主席讲话,周恩来总理对他们说“:你们每人手里拿的不是毛主席语录吗?那上边都是毛主席的话。”据一些红卫兵回忆说,在历次检阅中,讲话的一般是林彪,毛泽东只破例开了一次口,中气十足地喊了一句“:红卫兵万岁”,回应广场上山呼海啸般的“毛主席万岁,万岁…  相似文献   

6.
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话剧杨健红卫兵戏剧运动的高潮发生在1967年夏季。此时代表个人权威的中央文革尚未完全取得政治斗争的胜利,也未能完全控制运动局面。一方面,运动已将前年的文艺打成文艺黑线,另一方面革命样板戏亦未能一统天下,使随之而起的红卫兵文艺得以另...  相似文献   

7.
红卫兵集团向知青集团的历史性过渡(1968年秋—1971年秋)杨健在1968年9月底,《人民日报》社论宣布“全国山河一片红”,随着“文革”夺权阶段的结束,红卫兵的“历史任务”也完结了。在这一年10月,工宣队开进各大中学校校园,并着手重建“模范红卫兵”...  相似文献   

8.
2014年1月12日,老红卫兵宋彬彬面对面向“文革”中受到伤害的老师和同学道歉。这是继陈小鲁去年10月“文革道歉”后,又一起标志性的道歉事件。陈小鲁是陈毅之子,组建过“文革”首个红卫兵联合组织“西纠”。宋彬彬为中共上将宋任穷的女儿,1966年在天安门城楼被毛泽东接见,因毛泽东建议其改名“宋要武”,一夜成为著名的红卫兵领袖。在她被接见前的10多天,宋彬彬所在的北师大女附中副校长卞仲耘,被该校红卫兵打死,成为“文革”时期北京第一个被打死的教师。“宋要武”的迅速走红,使该行为开始被各地红卫兵模仿,批斗毒打教师成为常态。  相似文献   

9.
《传承》2006,(4):62-62
1966年8月18日至11月26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八次接见了1100万红卫兵.此后,红卫兵运动迅速风靡全国,从而“燎原”了整整十年.  相似文献   

10.
超越具体:当代大学生问题的动力源张士军在当代世界青年问题的研究中,大学生问题是论者涉猎最多的课题之一。这也反证了大学生问题之于社会的影响程度。本世纪6O年代,法国巴黎的“五月风暴”,美国大学校园的骚乱,加之中国红卫兵的造反运动,引起了西方朝野的极大震...  相似文献   

11.
“文革”10年间,异乎寻常的现象迭出。其中之一,就是群众组织创办的报刊铺天盖地,这与全国官方报刊种数锐减恰恰相反。据初步估算,类似《红卫兵》、《东方红》、《造反者》这样的红卫兵报刊,竟有5000种之多。这些报刊是山头林立的各红卫兵组织的喉舌,是“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狂热浪潮下的变异文化现象。它虽然只存在了短短3年,然在其初创、发展、鼎盛、衰亡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轶闻。  相似文献   

12.
冒充“红卫兵”舍己救战友王一光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发布后,各种名目的红卫兵组织在神州大地迅速兴起,并在社会上掀起一股乱打、乱砸、乱抄的“破四旧”狂潮。公安部一局设在部机关外的一个单位的看门人,是一位身体不好的单身老同志,叫陶国椿。他曾出于好...  相似文献   

13.
在后人看来,红卫兵在“文革”中的行为和表现是不可思议的,大破“四旧”、四处抄家、鞭打师长……为何在一个有着保守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里,千百万正在接受教育的青少年会表现得如此反常、反理性?其原因尽管复杂,但海内外的的许多研究者基本都认同这一点,即正是“文革”前和“文革”初期的社会文化氛围塑造了红卫兵一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得他们认识社会、思考人生发生严重偏差,并因而做出种种非理性的举动。  相似文献   

14.
“以红卫兵取代共青团”的历史公案前不久有位来访者,提出了文化大革命中江青一伙,妄图以红卫兵取代共青团这桩历史公案,不禁引起了我的回忆和思考。现据我所闻所见和手边保存的资料,将它记述如下:江青一伙利用工作组问题首先把矛头指向团中央1966年6月3号,中...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我国青年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相当长时间里,由于片面地受“阶级斗争为纲”的价值标准的支配,青年的政治生活活动往往表现出盲目狂热的非理性状态。这种非理性的政治生活方式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演变为所谓“红卫兵运动”,其政治热情和政治积极性受到扭曲,对于社会和  相似文献   

16.
从终极关怀回到现实关怀──“人文精神”讨论与红卫兵理想主义反思刘怀昭近一两年,但凡读读书报的人都对诸如“人文精神”、“知识分子的使命感”、“终极关怀”,以及“失落”、“精神家园”等词耳熟能详。这些话题大致覆盖了近一两年来知识界的热点,而最近几期《读书...  相似文献   

17.
对话:“老三届”与“老五届”■丁东赵诚丁东:红卫兵当中,有“老五届”和“老三届”的区别,这很值得研究。所谓“老五届”,是指1966年“文革”开始时在校的大学生,又称66至70届大学生。“老三届”是指“文革”开始时在校的中学生,又称66至68届中学生,...  相似文献   

18.
炽热的青春     
蹉跎岁月里的点点滴滴清晰如昨,记忆犹新。那年10月我跟随红卫兵组织北上“大串连”,回来后,学校“复课闹革命”,而后就算初中毕业了。为了缓解家境的窘迫,到罐头厂当了两年临时工,看着辛劳的母亲及幼小的弟妹,我感到自己已长大,有责任为父母分忧,那时也才不过15岁。接着就迎来史无前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相似文献   

19.
红卫兵的起因及其教训——访清华附中校长万邦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三年前的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浩劫,国家和人民陷入了极大的灾难之中.红卫兵在这场劫难中曾经起过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了研究红卫兵现象,总结历史教训,本刊记者采访了曾是红卫兵发源地的清华附中的万邦儒校长.李:红卫兵组织最早产生于清华附中,您能谈谈红卫兵的起因吗?万:谈到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要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来看.红卫兵最先从清华附中兴起,以及它作为一种青年政治运动在全国蔓延开来,风行一时,都是和当时国家的政治形势分不开的.红卫兵这个历史现象不是孤立的,是当时"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产物.党的  相似文献   

20.
梁慧星在为该书撰写的《序言》中介绍:“田中英夫专攻英美法,是日本著名的英美法学者。竹内昭夫专攻商法,是日本著名的商法学者。如在正常岁月,很难设想两位专业截然不同的学者会共同研究同一课题、合作撰写著作。田中英夫和竹内昭夫之所以能够共同完成本书,与20世纪60年代中国爆发‘文化大革命’和红卫兵造反运动有关。受中国红卫兵造反运动的影响,日本东京大学的造反学生占领了校园,导致学校被迫停课,陷于瘫痪状态。正在英年的田中英夫和竹内昭夫两位教授,不愿虚掷年华,乘机先后出国,远赴美国进修。在哈佛大学校园,二人不期而遇。同在异乡,突然相遇其欣喜可知。一经倾谈,对于日美两国法观念差异之大,深有同感。于是决定共同研究。其研究成果,作为系列论文,于70年代在杂志刊载,便产生了很大影响。十多年后才出版成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