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要以多元主体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共同体培育来解决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缺失的社会问题。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的培育是社会治理的创新形式,期望通过多元协同的主体合作,规范有序的环境营造以及协调均衡的内容创新来解决环境治理问题并提升治理效率。因此,基于社会治理创新主体、内容与环境分析当前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的培育进程具有指导意义。针对当前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培育进程中存在的治理主体碎片化、治理环境不稳定与治理内容滞后的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通过培育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与具有自主性的社会参与主体,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转变政府行政范式,重塑农村信任机制,来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的培育进程。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有效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等多方参与、共同发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和社会公众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共治治理体系。目前,生态环境的多元治理体系尚存在着政府生态环境治理监管责任没能有效履行、企业的环境治理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和公众环境保护监督作用发挥不充分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实现生态环境多元共治,需采取强化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主导作用、严格落实企业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和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精细化之于环境治理的意义不仅在于运动式地"救急",更在于系统性地"根治"。面对环境治理主体的离散、环境治理核心行动者的缄默、环境治理行动者的缺席与异化等制度性困境,当务之急是推进环境精细化治理模式。共享发展、多元主体、"互联网+"、大部制是环境精细化治理得以可能的价值归宿、能动之源、技术保障和制度支撑。明晰环境行政治理层级的权责关系,推进环境治理部门的职能整合,拓展协同治理主体的合作空间是推进环境精细化治理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的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而现实中环境质量却不断停滞甚至倒退。其中政府主导的权威主义的环境治理、有限的公众参与、倒置低效的激励结构以及不健全的监督机制都是主要诱因。笔者认为,当前政府单中心、权威主义的环境治理后继乏力。协商民主作为一种多元主体的民主参与机制,能更好地整合多元化社会下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实现环境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有效地规制政府行为,提升政府的治理绩效,从而为环境治理的优化和提升提供有效进路。  相似文献   

5.
实现农村现代化一项重要内容是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现代化。只有通过政府主导,促进多元主体平等参与,多方协调共同治理,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优化生存环境,不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才能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公众的一致诉求,政府作为环境治理的核心主体,主导着整个社会的环境治理绩效水平。研究政府在所参与治理领域的价值选择(value option),是近年来兴起的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理论(PV-GPG)研究治理绩效的基础工作。本文使用质性研究方法,对能够反映政府治理价值选择的代表性材料进行筛选与分析,完成对我国政府环境治理的价值选择集合、从属关系、结构化等方面的研究,最终将我国政府环境治理价值集合整理为结果主导的四个公共价值类别及共识主导的四个公共价值类别,该分类及其各自价值从属网络既是对我国政府环境治理行为的公共价值本质分析,同时也是进一步研究政府环境治理绩效提升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协同治理是解决京津冀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在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过程中,存在着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污染企业等治理主体,各治理主体利益是决定在整个治理过程中地位和表现的关键因素,对各主体利益博弈进行分析有利于加深对京津冀环境治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治理主体结构是保证社区工作顺利运行的关键。元治理理论认为,在多元主体结构中,政府是唯一元治理主体。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主体结构为"一核多元","一核"指中国共产党是唯一领导核心,"多元"包括政府是主导力量,社区居委会是关键依托、社区社会组织是能动力量、驻区单位是重要支撑、社区居民是坚实基础。这与元治理理论相契合。依据元治理理论,在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下,实现各个社区治理主体协同共治,就能有效促进社区治理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前,世界各国都面临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从根本上看,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自然问题,而是包含错综利益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20世纪以来的各类环境公害事件使西方各国将环境治理放在国家治理的重要位置,并逐渐形成环境治理的不同模式,而公众对于环境治理领域的广泛参与是西方各国环境治理呈现的共性特征。在我国,政府几乎成为环境治理的唯一主体,而作为环境污染直接受体的公众却被严重边缘化,这是造成我国环境治理"局部好转,整体恶化"局面的重要原因。为此,必须加深对我国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模式的认知,构建良性的模式运行基础,以改变愈发严峻的"环境赤字"局面。  相似文献   

10.
环境治理所具有的公益性,以及新近国际社会在公共行政领域的经验和教训,使得政府回归治理主体成为新的潮流,政府的治理主体地位和服务型政府的"服务"角色之间并不矛盾。政府打通边界的行为类似于鼹鼠,这种行为本质上仍是辅助性的、服务性的,但与政府作为环境治理的主体共存,这使得服务型政府更具辩证性。考察县域建筑垃圾治理的实践,可以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一个不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由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环境治理的理论研究显得尤其重要。从环境治理理论的变迁过程看,一种理论可以解决或解释现实中的某些问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化,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和整合,以实现环境善治和持续改进。本文首先梳理国外环境治理理论的历史脉络与演进逻辑,科学划分理论发展的过程,并进行评述。研究发现,环境治理从操作化的应用型治理转向了探索多元主体的治理新范式;其次从环境关注点、治理目标与核心问题等几个维度进行区分,对环境治理理论进行整合与创新,提出环境治理的多元途径即政策、政治、管理和法律四个途径,用环境治理的多重逻辑分析和解决问题。环境治理的多元途径可以促进我们认识环境治理过程的复杂矛盾,总结环境治理实践的经验教训;最后本文对环境治理的理论发展进行了展望,勾画出未来图景。这对于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环境治理模式和有效推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环境治理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旧面临治理对象局限、治理主体非合作博弈、治理手段较为单一等问题,直接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我国环境治理应该在坚持综合治理、全员治理、防治结合、常态治理的原则下,从横向和纵向构建综合环境治理机制,完善环境发展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促进生态技术的发展,并形成政府、市场、公众的协同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3.
特色小城镇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其环境治理问题显得至关重要。要解决特色小城镇的环境治理问题,推行环境精细化治理就显得尤为关键。目前,特色小城镇的环境精细化治理还面临着治理主体利益多元化、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数据支撑系统不完善等问题,政府应该着力从构建利益协调机制、完善法规政策建设和引入智能技术等方面来推行环境精细化治理,打造出绿色生态的特色小城镇。  相似文献   

14.
在具有空间和领域外溢性的环境问题治理中,多元主体共治模式逐渐成为国家和地方打破环境污染治理困局的重要政策途径,因此在理论上需要进一步审视多元主体在环境共治中的行为本质,将主体间关系结构融入区域治理网络层面,从而识别并揭示区域环境共治中的多元主体集体行动逻辑与发展方向。在集体行动及其网络属性的理论探讨基础上,文章以杭州与合肥两个都市圈为案例,从共治主体的同质性与均衡性及网络结构的紧密性与依附性角度,对该区域环境共治网络的结构属性和演化形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目前杭州与合肥都市圈的环境治理模式分别实现了由单核凸显型和松散参与型向多元协同型的演变,以政府为核心主体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型治理模式成为未来环境共治的有效路径走向。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突出,治理绩效低,从政府责任的角度而言,涉及政府环境治理定位不明、环境责任履行乏力、依法治理能力不足等因素。针对我国农村环境污染及治理现状,需要创新农村环境治理体制,完善农村环境治理法律法规,建立政绩考核评价机制,构建政府主导型农村环境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6.
当前,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如何厘清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现代化的逻辑理路成为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现代化逻辑起点于西方的"协同学"和"治理理论",提倡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必然是为了回应传统公共管理范式与时代的不适、促使国家职能回归的必然要求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要实现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现代化就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重构政府、社会、公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体制转轨、经济转型使社会治理面临的对象和环境具有新的特征。传统治理模式和方法显然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社会治理的自身发展也呼唤一场"否定之否定"或者说"建构式"的自我革命和自我改进。在传统的政府管理理念下,政府一元化管理模式把治理体系划归为治理对象,导致"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主体错位而成为制约社会治理创新的桎梏。如何以治理创新为切入点,准确把握社会治理多元主体互动交叉服务的基本趋势,化解政府治理绩效认同危机,以及从新的视角用新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创新社会治理的体制与机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现实的国家治理特征,在预测未来理念的基础上,从长远战略与具体对策的角度,探索构建政府、非政府组织、市场主体和公众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相互协作的经纬网式的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8.
治理概念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情境、不同层次的实践中具有不同的解释。尽管中西方对治理概念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但事实上,各种治理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共性。治理意味着政府功能和角色的重新界定,意味着多元治理主体的合作、协调和良性互动。中国语境中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在国家(政府)主导下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共治良性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针对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学者们提出了众多参与模式。通过对不同模式的理念、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发现中国环境治理中存在着政府对公众不信任的境况。在当前政府主导环境治理的语境下,其他参与主体能否参与进来,以及在治理中处于何种地位由政府给予其的信任程度所决定。因此文章建议政府应从信息公开制度、公众参与决策制度和司法补救制度等方面增进对公众的信任;而公众则应提高参与的专业化与组织化,赢得政府信任。只有政府和公众共同努力,才能消弭政府对公众在环境治理中的不信任状况。  相似文献   

20.
理顺我国环境治理网络的府际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是环境治理中的核心主体,发挥政府整体性功能对于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环境治理实践中确立了政府间共同监管的横向合作关系和逆向责任机制的纵向控制关系,这种政府关系模式衍生出诸多治理问题。重理政府间关系,加大省级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责任,广泛运用授权和绩效管理等工具,推动环境治理由共同监管模式走向合作协管模式,促进环境治理网络形成,是确保政府有效治理环境问题的关键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