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学者们提出了众多参与模式.通过对不同模式的理念、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发现中国环境治理中存在着政府对公众不信任之境况.在当前政府主导环境治理的语境下,其他参与主体能否参与进来以及在治理中处于何种地位由政府给予的信任程度决定.因此本文建议政府应从信息公开制度、公众参与决策制度和司法补救制度等方面增进对公众的信任;而公众则应提高参与的专业化与组织化,赢得政府信任.只有政府和公众共同努力,才能消弭政府对公众在环境治理中的不信任状况.  相似文献   

2.
文章旨在研究中国公众面对环境污染威胁时潜在的环境治理参与群体类型及其影响因素。根据居民的环境风险感知以及环境治理参与行动两个维度,划分出潜在的四种参与群体类型,同时,结合保护动机理论以及社会认知理论,从行动成本与收益、个人资源禀赋以及政府信任与环境治理评价三个方面,分析四种群体类型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环保行动成本与收益、个人资源禀赋以及公众对政府信任与环境治理评价对于公众选择积极的环境治理参与均具有显著的影响。突破居民资源与能力限制,培育公民素质以及建立居民对政府的信任机制,应成为未来环境治理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3.
农村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已上升为国家意志,多元共治已成为农村环境治理共识。现阶段政府主导下的环境治理公众参与在实践操作层面存在参与意识薄弱、参与过程模糊以及参与机制缺失等参与失灵困境。不同于政府主导下的环境治理公众参与,社区介入依托于社区自身具有的激励优势、民主优势与自治优势为公众参与提供有利契机,有助于化解公众参与失灵困境。农村环境治理实践中通过社区介入推动公众参与的经验诠释了公众参与的动力系统、运作系统与强化系统等关键问题。有别于西方社会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模式,我国农村环境治理需要在政府推动下借助社区介入从宣传认同、公开互动与授权合作等方面提升农村环境治理公众参与度。  相似文献   

4.
当前,世界各国都面临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从根本上看,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自然问题,而是包含错综利益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20世纪以来的各类环境公害事件使西方各国将环境治理放在国家治理的重要位置,并逐渐形成环境治理的不同模式,而公众对于环境治理领域的广泛参与是西方各国环境治理呈现的共性特征。在我国,政府几乎成为环境治理的唯一主体,而作为环境污染直接受体的公众却被严重边缘化,这是造成我国环境治理"局部好转,整体恶化"局面的重要原因。为此,必须加深对我国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模式的认知,构建良性的模式运行基础,以改变愈发严峻的"环境赤字"局面。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在环境治理中面对日益突出的协调问题,发展出跨界合作模式,强调环境治理主体间的平等协商,并在众多环境领域创设出许多绩效显著的典型治理机制,解决了制度供给问题。而我国传统的行政调控模式,强调上下级间的权威性调解和控制,并弱化政府之外的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参与,虽然具有高效权威的优点,但在实践中并不能有效化解环境治理主体间的恶性博弈,不断酿成公地悲剧事件。加拿大模式具有奥斯特罗姆提出的多中心自主治理理论特征,为我国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虽然我国借鉴加拿大模式时在制度供给上受到了体制制约,但仍有制度创设空间。  相似文献   

6.
权责清单制度契合了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性机理,是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的价值选择。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在权责清单制度实践方面做出积极探索,现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从实际运行角度来看,仍然存在政府公职人员对权责清单重视程度较低、社会组织及公众参与程度较低、权责清单制度实际落实情况不透明、权责类别分类不科学等问题。为进一步促进权责清单制度有效落实,未来我国地方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建设应从建立权责清单+激励约束清单"双单并轨"机制、培养社会组织及培养公众参与意识和能力、完善权责清单制度动态调整机制等方面入手,积极完善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建设,加快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的语境下,"距离悖论"问题广泛存在,即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高于中央政府;相较于西方,中国公众对政府的信任随着行政层级的降低而降低,即存在所谓的"塔西佗陷阱"。公众对基层政府的低信任度,不仅使得基层政府难以达到善治的目的,而且会增加改革的成本,增加改革被拖延或终止的风险。面对这种情况,吸收公民参与治理活动,监督治理进程,了解治理信息,分享治理成果,是修复信任障碍的有效路径。为此地方政府亟需通过公民参与,提高公民政府治理的制度信任、情感信任、过程信任和理性信任。  相似文献   

8.
城市环境治理制度创新就是对传统城市环境治理有关制度进行改进、完善与创建的一种行为过程。“城治创新”的主体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城市环境治理制度创新应当坚持协调发展与互惠共赢、互补共促与整体发挥、社会公众参与及民间组织推动等原则。影响制度创新的因素既有信息不完全与信息不对称、创新动力机制问题,也有政府的重要作用与相关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9.
公众参与是协商民主理论的实现形式,是现代民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尤其是政府信息公开范围和事项的确定,关系到知情权、隐私权等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和公共利益的实现及其相互之间的平衡。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引入公众参与制度是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需要,也是合理认定公共利益的需要。然而,综观《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我们可以发现,公众参与制度在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缺失。为贯彻参与民主理论和正当法律程序原则的要求,应当在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引入公众参与制度。其具体的制度框架应当包括: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听证会制度;设置独立的政府信息公开审查咨询机构。  相似文献   

10.
农村环境的有效治理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社会资本是影响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社会信任、社会规范与社会网络分别是农村环境治理的价值基础、行动准绳与现实载体。现实中存在社会信任的破坏导致环境治理意愿不足、社会规范的失效致使环境治理效果不佳和社会网络的缺失造成环境治理程度不深等困境,需要通过构建社会信任体系、优化社会规范共识和扩大社会参与网络来提高村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意愿,进而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成效。  相似文献   

11.
电视艺术学,是音像数字技术专业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文作者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简明地论述了该课设课之必要,深入探讨了此门课程应研究之范围,并认真总结了教学得失,同时对今后的教学提出了自己的改进设想.  相似文献   

12.
由于受我国政治、经济体制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长期以来 ,我国刑法对贪污罪主体范围的规定一直比较宽泛 ,1 997年修订刑法 ,虽然部分缩小了贪污罪主体范围 ,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过于宽泛的贪污罪主体范围在司法实践中暴露出许多问题 ,主导思想不明确、打击重点偏移、刑罚失衡、办案难度加大等问题无不与贪污罪主体范围宽泛有关。笔者在对贪污犯罪客体、贪污罪犯罪属性、贪污罪主体的本质特征等问题再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贪污罪主体立法 ,精简贪污罪主体范围的主张  相似文献   

13.
营商环境的便利与否直接关系企业家创业活力,进而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对影响企业家创业的营商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是促进地区营商环境改善的有效途径。文章聚焦营商环境外因,以贵州企业家为调查样本,希望厘清营商变量与企业家创业的关系,挖掘主要影响因素,以此有效改善贵州地区营商环境,激发企业家创业,最终促进贵州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紧密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中心,以满足人的需要和发展人的能力为思考问题和实际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做到认识人、关心人、尊重人、开发人。  相似文献   

15.
形象权作为一个新型民事权利,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传统的人格权法、著作权法、商标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就形象利益保护问题加以调整,但是囿于其自身法理机制,各法的调整均有很大局限.以上述分析为依据,提出我国应构建专门的形象权保护制度,并从基本法律问题、保护期限、权利限制、法律责任等方面提出了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论述了气象节目主持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些素质对于不断提高主持人能力和水平有着特别的意义。气象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一、要寻求准确的定位,摆正自己的位置;二、应树立鲜明的主持风格;三、要敬业爱岗,这是每个行政教提倡的职业道德;四、有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3年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员规模控制问题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关注,学术界亦对此进行了研究。文章分析了党员规模控制问题的缘起,通过梳理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将党员规模控制问题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分阶段叙述了研究状况,探讨了目前研究呈现的特点与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日本作为率先扭转环境污染的国家之一,其环境刑事立法有其诸多独特之处,本文考察了日本环境刑法的发展进程,探讨了其立法例的特点,为完善环境刑法学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现行刑法中指导渎职罪共有的“宜细不宜粗”的立法思想和渎职罪特有的“轻刑溥惩”的立法思想的分析 ,评价它们对污职罪立法及司法的影响 ,进而对这两种立法思想的全理性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20.
纲领是章程的灵魂和核心。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革以及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加强,我国各民主党派的纲领不断发展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历史内容。民主党派纲领的发展反映了民主党派走的是一条从爱国主义走向新民主主义、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进而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