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不能教条僵化、断章取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与本国实际、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没有创新发展就不可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在俄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检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新经济政策的思路"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一百多年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必然。它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将对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大命题,将"时代化"与"中国化"、"大众化"并列纳入马克思主义实践形式和发展形态的范畴,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对立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在当代中国,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就必须回到马克思,"以马解马";立足现实,以中解马;扬弃传统,依托民族文化;深入群众,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是深刻改变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并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真经"。中国共产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百年历史经验主要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基本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勇于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并指导解决实践问题,是现实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赢得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是根本动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根本保障;坚定共产主义理想,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解放,是终极目标。新时代,必须建设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确立强大的中央权威,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共产党人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实践的征途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实践性的当代诠释,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缔造的理论成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信不是盲目自大或狭隘自守,而是在辩证分析其理论根源、时代特征、发展前景基础上的自信自立。  相似文献   

5.
系统梳理和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有利于我们更加科学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为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更加璀璨夺目的未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这些基本经验启示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科学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准确把握我国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基础;建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互动的有效机制,找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切入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路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着眼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百年征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二篇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守正创新,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不是以往完成时,也不是现在完成时,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真理、发现真理和运用真理的实践活动,它是一个继往开来、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胜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把握时代脉搏,依据现实发展,更迫切需要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向前进。惟有如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的愿望才能尽早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8.
姜喜咏 《理论视野》2007,(12):30-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为彻底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基本特点创造了一定的历史条件,并且这种反思又直接构成科学合理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深度中国化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反思的辩证运动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良性运行机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和经验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阶级性等等特点在理论的现实化过程中表现出具体的丰富性、鲜活的生命力、内在的调节与发展的机制等独特的理论品质,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获得创造性发展的内在的直接根据所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点的"中国化"反思,应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迅速发展,是当代世界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历史性事件,在中国的历史上、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上,将写下辉煌的一笔.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了实践的发展.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根本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具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新的思想高度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生命力,是历史形成的,有着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也是以现实为基础的,有着实践上的发展性和创新性。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立足点和支撑点;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典型的时代化表现;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典型的空间化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在当代中国的最新体现。  相似文献   

11.
《理论视野》2021,258(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重大理论创新,初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否过时的"时代之问",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现实,不断揭示新时代经济发展规律的新特点、新形式、新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进行理论创造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叙事中,"创新"和"创造"话语表达的意思相通,但在意蕴上有所不同。理论创新为理论创造作铺垫,理论创造是理论创新的结果,是具有原创性价值的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形成了党的指导思想五次与时俱进的发展,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理论创造而实现了突破性的飞跃,新的理论主体诞生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深入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不仅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而且以一个新的理论主体创造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时代版本。作为一个新的理论主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新时代理论主体的时代开创性、主题综合性、体系重塑性、范畴再造性等主要特征。深刻把握和贯彻执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从新的理论主体加以进一步的认识,形成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原创性贡献的新认知。  相似文献   

13.
科学的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底色,面向现实的实践指向一直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达实践范式的路径,是在批判地吸收传统哲学同现实的矛盾运动中,实现革命性地突破。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对现实指导的"肯定",必须要对从社会历史中产生的传统哲学,为何不断形而上学地构建一个个体系化的理论实体,却被发展着、革命着的现实解构掉的否定历程,进行批判性地追溯和反思。通过回溯马克思主义哲学脱胎的"源"和"流",更好地立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同志在领导全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主要有十个方面的思想和特征:一是注重把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中国化,二是立足于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国化,三是大力推动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化,四是创新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化,五是注重把马克思主义治国理政方式中国化,六是关注把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化,七是高度重视把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理论中国化,八是注重把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方式中国化,九是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十是注重把坚持一般马克思主义指导与坚持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相结合。坚持这十个方面的理论思想,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遵循党的执政规律,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聚焦于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新使命,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按照人民立场的内在逻辑,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共享发展、群众路线为核心要义的基本理路。新时代我党取得的系统的执政实践创新成果,正是坚持人民立场内在逻辑作用的集中表现。理解和把握新时代我党坚持人民立场的内在逻辑是厚植党执政之基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6.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鲜明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切入,通过深入思考和认真总结,剖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和体现的当代意义以及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完善,初步认识到实践发展是理论创新的源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旨归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问题,在这一历程中生发出三个亟待解决的关键论题,它们分别从三个维度表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真意蕴: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什么";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什么化";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离"了什么。深入分析和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这三个命题,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从而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4,(33)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思想(以下简称"动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最为核心的部分,其核心要素包含社会矛盾、生产力、人民群众三个方面。从"基本矛盾动力论"、"改革动力论"、"创新动力论"到"和谐发展动力论",动力思想中国化的过程即是对这三个方面不断进行中国化阐释的过程,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道路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新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和现实选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三个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和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孔月婷 《学理论》2009,(19):15-16
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这既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需要,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的必然需要,同时还是推动社会主义运动普遍化的重要途径,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在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经验可资借鉴。当前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们将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时俱进的品质,紧抓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