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但人才开发中还存在一些盲区.当前亟待解决的有以下八个问题. 一、重视人才的培养吸引,轻视人才的管理使用 一些地方和部门往往忽视人才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使在人才的培养和吸引上的投入不能产生应有的效益.在人才开发中,要高度重视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的协调统一.在制定人才规划时,应将三个环节统筹安排.在制定实施人才政策时,既重视培养吸引,又重视管理使用,尤其要重视建立人才使用环节中的评价、配置、激励、保障等有利于人才使用的机制.在管理监督时,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保证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识人用人和人才 队伍建设的最高境界,也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转变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对于人才的培养、生成 使用和人才队伍整体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要转变对"人才"基本含义的传统认识, 拓宽"人才"的涵盖外延。以往人们认为,人才 就是人才,现在不是人才的以后也不会是,人为  相似文献   

3.
《群众》2017,(17)
正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在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支柱产业、推动转型升级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徐州市泉山区坚持以人才引领创新、以创新引领转型发展,创立新机制,构建新平台,扶持新业态,打造人才队伍新质态,为实现区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围绕产业选才,集聚人才"强磁场"。引进集聚人才既不能普遍撒网盲目"抢人才",更不能单纯以数量来"凑人才",要坚持以产业为主  相似文献   

4.
<正> 历史唯物主义历来认为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人民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但并不排除贤能人才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能动作用然而,人才的发现与使用,并不能手到擒来,其中学问大着哩!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人才观就很耐人寻味。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二年,即公元628年,唐太宗对管干部的大臣封德彝说:"理政使社会安宁的根本,就是得到人才。近来我让你推举贤能,怎么没见你推荐?"封德彝回答:"我虽然愚鲁但不敢不尽心,但是,如今确实没有特殊人才。"太宗说:"前朝贤明的帝王用人就像使用器皿,都是选拔人才在当时,不是向别的朝代借  相似文献   

5.
自从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后,有些学者在理论研究中提出了"和谐哲学"的命题,以取代过去的"斗争哲学"。文章认为这样的提法值得商榷。既不能用"和谐哲学"替代"斗争哲学",也不能用"斗争哲学"替代"和谐哲学",正确的应该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哲学。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现阶段青年人才的特征入手,阐明了青年人才对于企业发展与竞争的重要性。文章认为青年人才的引进、教育培养与使用是一系统工程。其中青年人才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青年人才的培养应该从给他们以学习进修机会和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入手。使用好青年人才必须遵循一定的用人原则,通过各种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给青年人才创造一个既宽松又严谨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在健康的环境里成长。同时对企业如何留住青年人才也作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7.
在此次抗击"非典"的开始阶段,出现了哄抬物价、抢购、从众等等轻度的心理恐慌.应该如何看待恐慌的出现,如何看待这种恐慌呢?我认为,这既不能归因为群众集体心理的"无知"或非理性,也不能归因为党和政府驾驭突发性复杂局面的能力的高与低.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在一些选拔人才及就业招聘过程中,呈现愈来愈注重学历的倾向。不能不承认,在人才选拔任用中,讲学历有其积极作用,但也不能矫枉过正走极端。一说学历不代表能力,不能把低学历高能力的人挡在门外,于是放宽标准,一些不合格者便以此为挡箭牌而被提拔,使真实的学历起不到应有的淘汰把关作用。一说学历必须严格要求,就设定"硬杠杠",谁也不能触及这条"红线",结果一些有学历但能力低的人得以过关,一些低学历高能力的者却因此出局因此必须做到既重学历又不唯  相似文献   

9.
宋洋 《群众》2018,(12)
正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要素,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近年来,各地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人才抢夺战愈演愈烈,但在人才引进过程中还存在"冷热失调"现象,需加以关注。一是引进热使用冷。不少地方引进人才时信誓旦旦,承诺提供各种项目、配套、待遇,引进后却缺乏相应的工作协调和考核评价机制,引进的人才或大材小用,或留作它用,甚至引而不用,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智力和资源优势,人才缺乏干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各地纷纷推出公职人员异地回乡政策,鼓励在外公职人员回乡工作。各地推行的公职人员异地回乡政策受制于中国地域性发展不平衡的大环境,既可看作是地方政府人才战略的一项创新机制,也可看作是地方政府迫于人才竞争的严峻情势下的应对策略。异地回乡政策的成效需要时间检验,既不应盲目效仿而大面积推广,也不能忽视其对公职人员管理体制所具有的一定积极作用。异地回乡政策引发的"蝴蝶效应"和"鲶鱼效应"要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1.
有人才发现不了;发现了人才不能使用;人才有了业绩得不到更大发展;各地在吸引人才的手段上差不多都是物质生活待遇方面的优惠,而无法针对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富翁梁广镇涉嫌犯罪,因其身兼广东省云浮市和广西百色市两地人大代表,在是否许可检察机关对其采取强制措施并移送法院进行刑事审判时,两地人大常委会意见相左,让检察机关左右为难,引起群众的关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韩大元认为,"梁广镇现象"虽然从代议制本质上看不具有合理性,但不能说不合法,因为法律规定本身不明确。但有人大工作者不赞同这种观点,认为梁广镇身兼两地人大代表的做法既不合法,也不具合理性。你对此有何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不少地方将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当作政府的一大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不少单位也将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当作单位的名片或面子,存在着较为普遍的用人浮躁现象如何客观地看待海归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笔者认为,对于海归官员的评价,既不能限于其中个别人士的是与非,也不能仅从这一组人群片段性的好坏功过来简单评价,而应当怀有一颗多元、包容之心,从社会整体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实践成才"的著名论断,认为应该通过实践培养、检验和评判人才。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着力强化党管人才原则,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着力创新人才培养使用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5.
文学的人民性与社会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民性是一个需要我们审慎对待的词,因为它始终是政治舞台上被广泛使用的词汇,它的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常常会把我们绕糊涂.但是,当我们讨论"底层文学"时,我们不能不涉及到人民性的概念.有人认为与其使用人民这个概念,不如用公民这个概念更准确些.  相似文献   

16.
八月份在杭州召开的"青年思想教育研讨会"上记者采访了著名青年教育艺术家李燕杰老师.李老师认为:当前应尽快建立青年系统灵魂工程学;德育开路,培养工字型人才.每一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培养的一代人去创造新的时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五千年的厚重文明史向炎黄子孙诉说了一个简朴的道理:人才的使用与国家的兴衰存亡紧密联系在一起。司马光纵观战国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从各个历史朝代的兴衰变更中得出“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资治通鉴》)。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力量对比转移到并表现为以争夺高科技成就为目标的经济领域,这时选用和造就人才的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为尽快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邓小平同志在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指出:“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这就是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料考察的基础上,认为介词"从"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空间起点义时使用上具有优先性.从共时、历时角度对介词"从""由""自"进行了比较后认为,这种使用上优先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与介词"从""由""自"等从古到今虚化过程中概念域的不同取向有关;其次,与语法的经济原则也有关.  相似文献   

19.
王宏海 《新东方》2013,(1):52-55
孔子认为仁是人自身的本质规定,表现为"仁者人也"和"仁者爱人"两个方面。以仁为本就是用"仁性"定义"人性",人性与物性有相同的一面,但是这不能定义人的尊严,也不能支撑人为万物之灵的圣神性。只有用"仁"定义"人",人才能够称其为社会人、道德人和政治人。《孝经》之开明宗义章"始于孝亲,终于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与《左传》"三不朽"之立德、立功、立言共同构成了以仁为本的内涵。通过对儒家经典以仁为本的多重印证,认为以仁为本的理论具有普世价值,在儒家文化圈,仁为立身之本、立国之本,是儒家治世的本质内涵,也是儒学演变的内在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的年代,是创业的年代,强烈地呼唤着人才。因此,开发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日益为领导者所重视。但埋没人才、不合理使用人才、浪费人才的仍屡有发生。原因何在呢?从人才管理和人才使用的现状看,客观上是现行的用人制度不完善,一些相应的政策跟不上。主观上则是一些领导者对人才缺乏正确的态度。如视野不开阔,不能选贤任能;求全观念严重,容不得有缺点的能人;任人唯亲,才非所用。要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