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5 毫秒
1.
江丹 《党史博览》2021,(5):17-20
陈云在党内堪称“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陈云写下了数百篇重要的文稿,主要收录于《陈云文选》和《陈云文集》中.这些文稿,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陈云的一生有四个写作高峰期,分别是在商务印书馆时期、主持全国总工会党团工作时期、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均产生于这几个高峰期间.陈云之所以能在这四个时期写出大量的文章,是由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和他对革命实践的深入思考相互作用所促成的.  相似文献   

2.
1937年至1944年,陈云在延安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在这段时期里,陈云从当时革命形势和党内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多方面总结了我们党开展组织工作和干部工作的经验教训,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党的建设,特别是干部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思想理论观点。一、陈云科学地论述了党的干部在党的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阐明了党的干部的本质特征。他说:“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二、陈云科学地论述了党的干部政策,就是“用人之道”,并把它简明扼要地概括为了解人,气量大,用得好,爱护人。陈云在延安时期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不仅在实践上为巩固党、发展党和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理论上丰富了毛泽东建党思想,对在新世纪新阶段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陈云和李富春相识于20世纪20年代末在上海开展地下斗争的岁月里。在后来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两个人共同参加了长征;经历了延安岁月,陈云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李富春任副部长;一起进军东北,陈云担任东北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李富春任副主任。本文选取了延安时期陈云和李富春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作的历史片段,再现他们  相似文献   

4.
平反冤假错案是陈云生平和思想研究的重要方面,但至今缺乏较为全面的研究.陈云参加革命工作以来,一直抵制制造冤假错案,尤其是在延安时期和“文化大革命”中;“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陈云经过积极的酝酿和准备,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首倡平反冤假错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大力促进了平反冤假错案的进程.陈云对平反冤假错案作出的重...  相似文献   

5.
周清 《求实》2005,1(3):4-7
延安时期 ,陈云同志十分重视党的制度建设 ,并对党的组织、思想、作风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进行了系统的论述。陈云认为从制度上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 ,从制度上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保障 ,从制度上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核心。陈云关于党的制度建设的思想是毛泽东制度建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于今天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陈云是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全党享有崇高的声誉。从1937年底到1945年9月,他在延安工作、生活近八年。在难忘的延安岁月中,陈云先后主持中央组织部与西北财经办事处的工作,为党的建设与财经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央组织部要面向全国1937年11月29日,陈云从新疆到达延安。他是搭乘运送王明、康生回国的苏联飞机抵达延安的。在简陋的机场上,举行了简单的欢迎仪式,在延安的中共领导人几乎全都来了。见到了分别两年之久的战友们,陈云心中非常激动。  相似文献   

7.
对陈云《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一文的版本考订○赵洁敏陈云自1937年冬季从苏联回到延安以后,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达7年之久。在长期从事党的组织建设工作中,他深刻地意识到党员队伍建设的必要性。为提高党员的素质和修养,纯洁净化党的队伍,陈云专门为延安的马列...  相似文献   

8.
陈云对党的学习问题有非常独到和精辟的论述。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堪称我们党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光辉典范。在延安时期,陈云提出"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并始终如一地践行和倡导。他还反复强调,学习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他概括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十五字体会。陈云从不墨守成规,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他总是强调在新的形势下,党员领导干部要学习和接受新的东西。重温陈云关于学习的思考和论述,对我们今天建设学习型政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937年1月进延安之后,我就在国家保卫局特务队手枪连当战士,后来给陈真仁同志当警卫员。1938年夏,陈云同志从苏联回到延安,我即调给陈云同志当警卫员。陈云同志当时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住在西山脚下的窑洞里,和李富春、蔡畅同志住在一个院子里。冬天,陈云同志鼻子流血的老毛病又犯了,在家休息。快过  相似文献   

10.
陈云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在党的建设、干部工作、经济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思想。本文主要是研究陈云在延安时期的干部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加强新时代干部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毛胜 《湘潮》2018,(12):10-13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毛泽东与陈云共事、交往40多年。毛泽东把陈云看成自己难得的战友,称赞他是个好人,也是个能人,比较公道、能干、稳当,看问题有眼光,多次号召大家向他学习。特别是在财政经济工作中,毛泽东非常倚重陈云,在延安时期、新中国筹备和成立初期、“大跃进”运动遇挫后3次点将陈云。  相似文献   

12.
延安时期陈云的读书生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心文 《党的文献》2005,1(3):45-48
陈云在延安时期十分重视读书学习,把读书当作共产党人的责任.他主要阅读三方面的书籍:党的基本理论、经济学和哲学.他对三类哲学著作特别感兴趣:中国古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哲学著作.陈云通过读书学习,总结出五条经验和十五字方针,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3.
延安时期,是党力量迅速发展壮大的时期.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为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早在延安时期,陈云就把学习作为共产党员的标准,提出了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的思想。今天,学习陈云论共产党员的学习的重要思想,对于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都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党员干部对党要忠诚,关系着党组织和党员的纯洁性,这是延安时期陈云就系统论述过的党建问题。在党长期执政的环境下,这个问题已经成了全面从严治党的"牛鼻子"。陈云当年强调党员对党忠实,是为了党能够在动荡严苛的历史环境下保持自身纯洁性。对那些对党不忠实的党员,陈云态度非常明确:一定要严格处理,决不姑息迁就。要确保党员对党忠诚,需要正视各种复杂状况,态度要务实、坚决。这是陈云党建思想的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从1937年11月到1943年7月,陈云一直主持延安的审干工作。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他能自如地驾驭形势的变化,准确地把握中央精神,及时而又创造性地制定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在陈云的正确领导下,延安审干工作成绩显著,所做出的结论,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干大事情,就免不了要遇到复杂情况”作为革命的大熔炉,延安是进步青年向往的圣地。“到延安去”成为抗日战争时期进步青年最迫切的呼声。偏僻贫瘠的黄土地为何能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毛泽东一语中的:“延安学校的一切设备都不好,但这里有真理,讲自由,是造就革命先锋分子的场所。”他还说:“你们…  相似文献   

17.
陈云与报刊     
正陈云指出,报刊既是宣传者,又是组织者,我们要充分发挥它的宣传作用和组织作用。陈云与报刊的结缘,始于在商务印书馆学徒时期。此后,陈云对报刊的关怀与支持伴随着他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在历史的卷帙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迹;在江苏、中央苏区等地,他办报并指导发行,扩大报刊政治宣传作用;在延安和东北解放区,他深入实践,为报刊撰文指导工作;在财经工作岗位上,他细致读报,搜集情报,扭转经济颓势;在晚年,他退居二线后仍不忘读报,忧国怀民。  相似文献   

18.
陈云指出,报刊既是宣传者,又是组织者,我们要充分发挥它的宣传作用和组织作用。陈云与报刊的结缘,始于在商务印书馆学徒时期。此后,陈云对报刊的关怀与支持伴随着他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在历史的卷帙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迹;在江苏、中央苏区等地,他办报并指导发行,扩大报刊政治宣传作用;在延安和东北解放区,他深入实践,为报刊撰文指导工作;在财经工作岗位上,他细致读报,搜集情报,扭转经济颓势;在晚年,他退居二线后仍不忘读报,忧国怀民。  相似文献   

19.
延安时期是陈云党风廉政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陈云将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点落实在严肃党纪上,并极力重视整顿党风,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时代下,深入研究陈云的党风廉政思想,不仅有利于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党的拒腐防变的能力,提升党的执政本领,并且也可以为全面从严治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实践根基。  相似文献   

20.
延安时期,陈云同志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中组部开始住在延安城内,日本飞机轰炸延安城之后,搬到北门外大约两公里处一山坡上的窑洞里。山脚下有一饭馆,名叫西北菜社,顾客很多。特别是归国华侨和国民党地区一些富家的子女,跑到延安来学习,寻找抗日救国的道理,但是不习惯生活上的艰苦,经常去西北菜社解馋。那些人很有钱,每次都要许多菜,显得十分阔气,吃不完就扔掉,毫不在意,同延安一般人的艰苦日子形成鲜明的对比。陈云同志看到这种铺张浪费现象十分反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