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谣言犯罪作为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衍生物,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秩序、污染网络环境、引发社会信任危机;它具有犯罪主体的隐秘性、受害客体的广泛性、犯罪动机的随意性、侦查取证的困难性和法律规制的争议性等特点。当下,应采取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加强公信力建设以及积极引导网络自我净化等举措对网络谣言犯罪行为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2.
自微博客等网络技术新应用诞生以来,每天裂变式滋生的网络谣言频繁引发网内外群体性事件。美国著名学者桑斯坦曾在《谣言》一书中阐述了网络谣言传播与治理的规律,这些规律在北京市的现实中得到了验证与完善。从理论与现实两方面来看,北京乃至全国在治理网络谣言方面应当提高微博行业准入门槛、探索谣言预判模型、推广政务微博辟谣指南、健全谣言群防群治机制。  相似文献   

3.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快捷有效的方式,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助推器。网络谣言的滋生和传播,对群体性事件的孕育、发生、演变甚至结束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谣言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在对公安机关处置网络谣言危机实践的实地调研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探究网络谣言的管控策略,契合了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谣言管控的现实需要;同时将为科学合理地构建公安机关应对网络谣言的管控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支撑。  相似文献   

4.
自微博客等网络技术新应用诞生以来,每天裂变式滋生的网络谣言频繁引发网内外群体性事件.美国著名学者桑斯坦曾在《谣言》一书中阐述了网络谣言传播与治理的规律,这些规律在北京的现实中得到了验证与完善.从理论与现实两方面来看,北京乃至全国在治理网络谣言方面应当提高微博行业准入门槛、探索谣言预判模型、推广政务微博辟谣指南、健全谣言群防群治机制.  相似文献   

5.
公共危机往往引起谣言,网络谣言是谣言在网络背景下的新形式,网络属性使其与现实谣言具有明显的差异。网络谣言在公共危机中增加社会恐慌、社会压力,容易造成公众对政府权威的质疑,也易造成网络秩序混乱。在公共危机中,网络谣言具有生成、传播以及消亡机制。为了防控网络谣言的产生,应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网络立法、提高公民理性认知和加强网络谣言研究。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网络谣言迅速传播,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乃至动摇国家政权的重要诱因。只有充分认识网络谣言的内涵与特点并深刻分析网络谣言扩散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和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建设;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性、透明度、真实性;完善网站行业自律制度,发挥谣言过滤器的功能;加强道德教育,提高网民对网络谣言的理性判断,从而有效提升治理网络谣言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网络谣言是经过网络媒介产生或散布的谣言。网络谣言传播的心理学理论主要有奥尔波特谣言传播机制理论、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理论和社会心理学集群行为理论。影响网络谣言传播的心理因素涉及宣泄心理、应激心理、虚荣心理、选择心理、从众心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网络上一些针对历史事件、英雄楷模、公权机关的诱导性谣言,质疑当前社会各项正面宣传可靠性,模糊着青年道德标准,误导了青年价值观。我们应该厘清"谣言"与"流言"的界线,精准定义网络谣言,深入研究网络谣言的特点及传播规律,加强对广大青年网络道德素质的培养,在维护合法的言论自由的前提下准确打击诱导性网络谣言的制造与传播,以法律法规作为抵御诱导性网络谣言的最后屏障。  相似文献   

9.
当前网络谣言数量越来越多,危害性越来越大。本文从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原因分析入手,就如何把网络谣言的危害性减到最小,提出了相应的处置方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网络谣言迅速传播,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乃至动摇国家政权的重要诱因。只有在借鉴发达国家治理网络谣言的经验,结合本国国情,加强和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建设;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性、透明度、真实性;完善网站行业自律制度,发挥谣言过滤器的功能;加强道德教育,提高网民对网络谣言的理性判断,从而有效提升治理网络谣言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媒介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消息。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是极为复杂的。其中,心理原因是滋生谣言的内部因素,社会原因是产生谣言的重要因素,网络技术为谣言提供了便利,政府公信力下降助长了谣言滋生。此外,个人、社会、政府等各方面的合力加剧了谣言的形成和传播。要有效应对网络谣言,需要政府、社会、传媒、个人等都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相似文献   

12.
在网络受众选择性心理的作用下,网络谣言大肆兴起,对维护社会秩序产生极坏的影响。基于受众选择性心理对谣言的传播过程和传播动力的影响,结合网络谣言的实质和成因,对网络谣言事件进行实例分析,对于探究网络谣言的控制对策有着重要帮助,以期对政府谣言控制提供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在线社交网络给人们交流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加速了不良舆论及谣言的传播与扩散,对公共安全甚至社会经济造成不可忽视的破坏。如何预防和治理网络谣言传播成为重要课题。本文通过研究当前社会网络谣言传播的四个阶段,根据其传播的特点,从三个角度提出预防和治理社会网络谣言传播的措施,力求为广大网民构筑安全诚信、天清气朗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4.
网络是互联网时代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平台与工具。网络谣言具有覆盖广、传播快、影响大等特征。网络谣言会造成严重经济损害,严重危害社会秩序。我国刑事立法对制造传播网络谣言行为进行了规制,两高司法解释针对网络谣言犯罪规定根据不同情形明确可以分别适用诽谤罪、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罪和非法经营罪。推进网络谣言刑事治理,需要准确把握和运用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完善相关立法和司法,加大对网络谣言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15.
网络谣言定义为发布具有传播特性,没有事实根据网络信息的行为。网络对社会影响广且深,惩治网络谣言既要看到其可罚性更要注意其慎罚性。网络具有工具性特征,网络秩序相对于公共秩序具有从属性。认定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应以实体社会公共秩序为中心,惩治网络谣言应把握好"度"。好友、粉丝传播机制、"恶搞"等网络行为,对谣言者承担责任的主观要件规则将形成挑战。面对网络发展给执法工作带来的冲击,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准备还不够充分。  相似文献   

16.
网络谣言定义为发布具有传播特性,没有事实根据网络信息的行为。网络对社会影响广且深,惩治网络谣言既要看到其可罚性更要注意其慎罚性。网络具有工具性特征,网络秩序相对于公共秩序具有从属性。认定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应以实体社会公共秩序为中心,惩治网络谣言应把握好“度”。好友、粉丝传播机制、“恶搞”等网络行为,对谣言者承担责任的主观要件规则将形成挑战。面对网络发展给执法工作带来的冲击,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准备还不够充分。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媒体的种类随之增加,与此相对应的是网络谣言也越来越多,并且以极快的速度传播,目前我国的网络环境迫切需要对网络谣言进行净化.对网络中存在的谣言进行深入分析,需要将我国法律当前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来,通过增强监管力度、建立刑罚措施等方式进一步补充完善我国现有的法律,将我国有关网络谣言的法律缺失尽快弥补,运用法律的手段保护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要提高我国公民对网络谣言的认识程度,了解其对社会产生的危害,使公民具有足够的分析能力,从而鉴别出网络谣言,不参与网络谣言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网络技术的方便快捷使得网络谣言经常弥漫于社会各个角落,不仅使个人难以辨别信息的真伪,而且也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和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完善政府治理机制迫在眉睫。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包括最初形成、初次传播、定型和终结四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网络谣言受众的行为趋同机制和内容渐变机制是网络谣言得以迅速和广泛传播的两个核心机制。相应地,完善政府治理机制就需要建立和完善网络谣言产生前的监测和预警机制、传播过程中的阻断机制以及终结后的恢复机制。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型谣言---网络谣言应运而生。网络谣言具有不同于传统谣言的鲜明特点,这也导致其产生原因的特殊性。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遏制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以政府为主导的各种社会力量应该齐头并进,实现对网络谣言的多元化治理,建设和谐网络社会。  相似文献   

20.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悄然改变。与此同时,网络谣言进人们的视域,给民众的日常生活、社会秩序、乃至国家政治经济安全带来严重危害。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战略部署,在此背景下公安机关必须深刻认识到新形势下网安工作的重要意义,着力提升维护网络安全能力,积极推动网络社会治理创新,坚决维护网络公共安全,不断完善网络谣言治理策略。公安机关应采用先进的手段,检测、识别网络谣言,追溯造谣者,将其绳之以法,还原事实真相,从而降低网络谣言的危害,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推进网络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