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成志  焦春红 《世纪桥》2009,(13):61-6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现的核心,全面正确理解“以人为本”,是践行“以人为本”的前提和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现阶段,“以人为本”中的人既不是指少数人或所谓的既得利益集团,也不是泛指所有的人,而是具有特定内涵。具体来说,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具有一定对应性。以人为本就像人民的“幸福之树”,她即需要强基固本和不断生长。也需要科学管理和铲除病虫害。要全面、正确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四不原则”。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针对“以神为本”的,在当代中国是针对“以物为本”的。在这两种场合,都不涉及在人的内部以哪个特殊部分为本的问题。 然而,“以人为本”一提出,就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说,“以人为本”不讲“人”的阶级性,是个“错误的提法和指导方针”,甚至是“反革命修正主义纲领”。由此,他们提出了“以人民为本”,甚至“以革命无产阶级为本”,即以无产阶级中具有革命性的那一部分成员为本。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理论创新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徐正兴  傅莲英 《求实》2004,(4):50-53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新的发展理念 ,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是对发展观念的理论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它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统筹兼顾”和“五个统筹发展”是它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它的精神实质和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4.
黄力之 《探索》2006,45(4):122-127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但是,只克服GDP崇拜,仍然还停留在问题的简单层次上,要在社会生活中实行“以人为本”,还得对“人”的价值观作历史、具体的分析;无前提的“以人为本”并不能自行构成合理的价值观。对人的需要、欲望有所区别、有所取舍的态度,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取向的科学性基础。“以人为本”的限制性前提是:人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不是不断地扩张物质欲望的人,不是片面的人和物欲化的人,而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5.
“官本位”。即官权本位、权本位、“拜官”主义、官权拜物教等。“官本位”就是以官权作为基本价值尺度衡量人的自身价值和社会地位,也就是把官权作为社会的中心,认为一切为了做官,有了官权,就什么都有了。“官本位”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是封建腐朽思想的当代继承,是对以人为本观念的断然否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需完善、民主政治建设亟需推进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6.
罗峰 《理论文萃》2010,(3):25-34
“转变政府职能”现在几乎成为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语,在各种场合被频繁提及和强调。实际上,“转变政府职能”不是现在才开始提出。从1984年提到的“政企职责分开”,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把“转变职能”视为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以后历次党代会都涉及到这一议题。  相似文献   

7.
张莉 《实事求是》2006,46(3):5-7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倡导的一个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所遵循的执政理念,其中的“人”既不是人道主义所指的抽象意义的人,也不是人本主义所提出的生物意义的人,更不是民本主义所理解的仅仅作为手段的人,而是生活于现实、具有创造性、实现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人。  相似文献   

8.
实施“六型财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党委、政府的经济工作部署.突出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掌握统筹兼顾这个基本方法,牢牢抓住经济发展和支出监管这两个重点环节,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创新观念、法治观念、责任观念和服务观念.强化自身素质.提高理财水平.为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服务。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的本体论追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澄明“以人为本”的深层意境,就必须在本体论上追寻。“以人为本”是对“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扬弃,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以人为本”与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个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实践依归。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党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对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对发展规律和执政观念认识的飞跃,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基本原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1.
观点搜索     
政治理论观点的重要变迁俞可平在2005年第3期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上撰文指出:经过长期的思想碰撞,一些政治理论观点逐步转变成党和政府的政策,从而影响现实政治的进程。“以人为本”。1949年后“,以人为本”便被当作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基本观点而遭到批判。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以人为本”再次成为中国思想界的强大声音,并且日益深刻地影响到党内大批年轻一代的官员。到了21世纪“,以人为本”的观念终于融入中国共产党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党改革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和“以人为本”正式被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宣布成为中国…  相似文献   

12.
赵长芬 《探索》2013,(1):41-44
理念是一切行动的先导.党的服务理念,主要是指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价值取向和为人民尽职尽责服务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体系.建设服务型执政党重在树立提升服务理念.要提升服务理念,全体党员、干部必须自觉修炼“内功”,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要坚定理想信念;要树立正确的权责观;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反复修正、提升.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和理论界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惠勤 《探索》2005,23(1):168-170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虽然包含中国儒家传统的“亲民”、“德政”的某些合理成分,但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政治理念却完全突破了传统的“民本”思想;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也包含西方人本主义对于个体生命及其价值的尊重,但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类解放”的政治信念,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西方人学思潮的革命性突破。科学发展观内在规定了各要素(即全面、协调、可持续和以人为本)间的相互关系。“以人为本”的理念主要是对执政党和政府行为的约束,它目前所要确立的主要观念就是:其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理性发展意识。首先是针对市场经济下由利益驱动所催生的经济人倾向。其二,以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为突破口的公平意识。其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以工人阶级为内核的“大多数”观念。其四,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改革取向的社会服务意识。  相似文献   

14.
——从以人为本出发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平等化机制——排除否定改革的“左倾化”倾向和败坏改革的“伪市场化”倾向两种干扰以人为本,已成为研究中国改革发展和创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但如何从“人”出发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平等化机制?按照“以人为本”的改革观,当前改革中应该注意哪些倾向?这是需要探索和厘清的问题。我认为以人为本的“人”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指全体人民;二是包括当代人与后代人;三是指“多需”之人,人民不只是消费者,而且是社会生活参与者。现在有些论者讲的“以人为本”和“小康社会”,多数讲的是物质生活,存在严重的狭隘…  相似文献   

15.
人才问题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我们必须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予以高度重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必须改变定势思维和创新人才机制 ;必须认真落实人才政策和优化人文环境 ,不断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风气 ,促进所有人才脱颖而出 ,业必有成。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历史条件下全新的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关键是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以人为本成其为“人”的关键,是以人为本成其为“本”的关键。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必要条件,是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体现和要示,是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基本要求和路径,是践行共产党人宗旨的基本要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石,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的关键环节,是最终达到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不仅如此,尊重和保障人权也是确保公共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的本质要求和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以人为本”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方面,有些同志还存在一些认识上、思想上或观念上的误区。认真分析并摒弃这些误区,对于我们全面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含义,在实践中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我们建党和执政以来在国家发展观上的历史性突破。文章认为,“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次新的思想解放,坚持“以人为本”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以人为本这一思想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 ,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观、执政理念和价值观念。如今在报刊上我们时常发现有些人使用的不是“以人为本” ,而是“以民为本” ,还有的将这两个概念混用 ,说明有些人对“以人为本”实质的理解是似是而非的 ,是一种误解。笔者认为 ,“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不能混为一谈 ,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教育观念的提出,令人耳目一新,也发人深省。一些学校对教育“以人为本”的认识还存在诸多误区,如:迎合学生天性,赏识放弃原则;尊重学生自由,无视课堂纪律;迁就学生要求,漠视教师权益等。教育“以人为本”强调师生的共同发展,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促进教师提升,学生才能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