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多元"历史过程逐渐被揭开,中国各民族起源、形成与发展研究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古代民族研究不能再简单地理解"中华民族共祖"的丰富内涵。通过重读有关古典文献材料、系统梳理新近考古发现、专题探讨语系与族系的关联、汲取中国民族史与西南区域文明史研究新成果等多学科、多视角研究与讨论,把中国西南古代历史归结为"氐羌、百越、百濮""外来族群迁入结果"的叙事体系,已然无法立足。"三大族系说"是在20世纪中期"民族国家建构"运动中,处于"无献无征、考古无证"情境下产生的学术假说,已经证明是错误的。当前不少历史叙述,面对学术界的新发现、新成果,却不加甄别地沿用旧说,造成西南古代民族历史叙述上的混乱,必须将以修正。中国西南古代民族研究,要立足本土文化脉络与地方传统的梳理,摒弃"外来"思维,实现从"外来叙事"到"本土陈述"的回归。把材料还原到当地民族与文化大背景之中,才能正确地理解古代西南民族与区域历史和地方文化的关系,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丰富多样的历史进程。对"三大族系说"在内的近代以来中国学术史上习以为常的"外来说"叙事传统,包括各种"大迁徙""大传播""大叙事"等"典范历史"与"民族常识"的反思与再出发,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历史发展基本逻辑的认识,推动学术创新与进步。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皇宫贵族的文化教育自先秦时代至清末一直断断续续地存在并开展着,且有其相应的规章与体系。在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下,通过这一教育,虽然在皇宫和贵妇中培养了一些女性人才,但由于这一教育只是对极少数女性的教育,也是一种特权式的教育,故而对古代女性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几乎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赵弘 《北京观察》2009,(1):17-19
首都西南区域包括石景山、丰台、大兴、房山及门头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曾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但由于历史、自然等多方面原因,首都西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其它城区及北京市总体发展水平差距明显。  相似文献   

4.
一、大西南:新的区域经济体系在崛起及现实意义 大西南,是人们对位于中国西部及南部大片相邻地区的泛称,主要包括四川、云南、西藏、贵州、广西五省(区),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西南因其地域、社会、和经济的特点产生过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在古代社会,以巴蜀为中心的大西南地区,“土沃民殷,贷无充溢。自秦以来,迄于南宋,赋税皆为天下最”,加上地势险峻,多山多水,易守难攻,使大西南在动乱与统一交替发展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时常得以保持区域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纳张元 《创造》2011,(8):100-101
一、南诏大理国与中国西南边疆 南诏、大理国是唐宋时期在西南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地方民族政权。南诏、大理国在西南特别是云南历史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但是中国西南边疆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云南历史发展的的重要阶段,对中国西南边疆的稳固作出了重要贡献,基本奠定了中国西南边疆的基础,对该地区的历史文化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的思维方式,最为突出的就是其普遍的立象、取比特点。在彝族古代诗学的历史发展轨迹中,立象、取比作为一种形象思维长久地积淀于彝族古代诗学的理论思辩的型范之中,并孕育着类比推理与比喻论证的萌芽。在此,笔者将经籍诗学论著中典型而显明的立象、取比方法概括为“树化诗论”和人化诗论”两种形式,从中可以发现,在彝族古代诗学论者传统的认知结构、致思趋向和思维模式中,立象与取比的一端连接着艺术思维(形象思维)的体系,加一端则连接着理论思维(逻辑思维)的脉络,从而形成了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理论形态的基本特…  相似文献   

7.
资本的"社会性"是资本的基本属性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对资本的"社会性"进行客观、历史和辩证的分析,是探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趋势,进而破解资本主义历史发展之谜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8.
建党百年来,我们党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科学解答不同时期的重大时代课题,创造了伟大实践成就,也取得了重大理论成果,把科学社会主义不断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真理和价值相一致的基本线索。历史经验启示我们,必须始终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推向前进,不断开辟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9.
西南边疆是文化教育落后的地区,同时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和经济最为落后的地区。鉴于这种状况,基督教会在这些地区大力推行和发展教会教育,以教育传播教义,发展教会势力。  相似文献   

10.
儿童教育关系着民族未来的发展,儿童时期的教育状况直接关系着民族地区未来的人口素质水平。建立于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区域儿童教育保障体系的构建和运作与民族地区教育活动的发展直接相关,是民族地区儿童教育活动开展的保障,当前多数民族地区的儿童教育保障体系有所发展,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此立足教育和区域民族发展的密切关系,从西南民族贫困地区未来发展出发,对当地儿童教育保障体系的完善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略论教育优先发展王亦达—、教育优先发展是普遍规律教育优先发展既是经济落后的不发达国家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发达国家继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它是普遍规律。1.从历史规律方面看。在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力水平低,它的发展主要靠劳动者的体...  相似文献   

12.
历史类蒙学读物的编纂与普及在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以此作为个案分析、思考当时条件下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的特有价值,无疑是在某种程度上对当今史学教育的一种反思。基于这样的论断,蒙学读物与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之关系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3.
胡春梅 《前沿》2004,(9):67-69
本文通过对多元文化教育与民族教育内涵的分析理解 ,梳理多元文化教育与民族教育各自的基本观点和特征 ,解释二者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多元文化教育已成为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一种特殊模式。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社会格局的历史与现实基础上,中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演进、特点、政策、课程、实践效果等问题就成了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多元文化教育模式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神话中,有许多关于早期教育活动的内容。本文以历史纵向为线索,从开天辟地、炎黄、四帝、尧舜、夏禹五个时期的有关神话中,窥视教育活动的最初状态。这种教育活动可分两类:生活经验和生产技能的教育;以仁德为主要内容的教化。探讨这一时期的教育,将使我国教育史编写的起始年代上推五个世纪。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09,(8):4-9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仅需要经济动力,更需要文化动力。如果说文化是立国之本,那么文化的传承与扎根须靠教育。诚如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在论坛上表示,非常赞赏成思危先生的话,“经济能罅帮助我们今天,科技可以保障我们明天,教育才能保障我们后天”。短短两天的论坛上,凝聚了这一共识的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把握两岸关系发展走向和时代脉搏,呼应两岸同胞加强文化教育交流的迫切要求,汇集530多位两岸文化、教育新闻经贸界的代表和专家学者的热情和智慧,擘画两岸文教交流与台作的历史新篇,为两岸协商签署文化教育交流协议做了很好的铺垫和准备。  相似文献   

17.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需要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这一点大家都毫无异议。但是,对于在科学文化教育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许多人则不以为然。他们认为科学文化教育只讨论客观物质对象的“真”与“美”,不涉及“善”与“恶”的问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应该由德育教师去完成。正因为有这种思想的存在,使得在科学文化教育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个被忽视的问题,“两张皮”的现象普遍存在。我们认为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在科学文化教育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下简称“渗透”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相似文献   

18.
《北京观察》2008,(6):25
一.区域定位1、首都西南区域经济在首都经济总体发展中的定位。2、首都经济总体发展与区域非均衡发展。3、区域经济合作的国际发展趋势与首都西南区域经济合作战略。4、统筹规划首都西南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区域功能,促进区域发展空间融合。  相似文献   

19.
刘小龙  朱江  王援 《创造》2001,(9):4-5
一、历史启迪抗日战争时期,内迁昆明的北大、清华和南开等著名高校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为祖国和世界培养了一批栋梁之材,其中包括华罗庚、杨振宁这样一些科学巨匠,也大大提升了云南的教育层次,并且留下了云南师范大学这样一所高校。可以说,西南联大是云南教育史上辉煌的一页,它应当给我们以重大启迪:战争年代被迫迁徒的几所高校尚且创造了如此的教育佳绩,我们今天如果能有意识地整合国内高教资源,就更有可能创造新世纪的教育奇迹二、现实依据目前,与兄弟省市相比,云南的文化教育事业相对落后,严重…  相似文献   

20.
<正>关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形成的一个经济合作区域,大致在古丝绸之路范围之上。包括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五省区,西南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四省市区。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它主要有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