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922年8月,为了贯彻共产国际关于党内合作的决定,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李大钊出席了这次会议。会上发生很大争论,据与会者回忆,李大钊基本上赞成共产国际的意见。他认为有条件地加入国民党和中共少数领导人加入国民党为两党合作的桥梁,是实现中共二大既定政策的好办法。西湖会议最后决定同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的转折点。在这个转折中,李大钊发挥了  相似文献   

2.
正★历史背景★1922年8月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建议中国共产党改变"党外合作"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遭到张国焘等人的反对。随后,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举行特别会议,最终接受了共产国际代表关于同国  相似文献   

3.
中共二大:陈独秀应对马林和共产国际的一次紧急会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洪 《党的文献》2012,(1):80-86
为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加入中国旧民党的主张,陈独秀趁乌林回莫斯科之时,紧急召开中共二大,以致代表未经正式推选,各地代表不均衡,代表人数少,起草文件仓促,共产国际代表未能出席。这次大会通过了关于建立国共联合战线的宣言,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独试性,明确了两党只能进行党外合作,并通过了党的纲领,区别了国共两党不同的宗旨等,均是反驳马林关于国共两党党内合作的提议。马林在得到共产国际支持后,出席了两湖会议,迫使陈独秀等放弃了二大的原定政策。同时,共产国际作出“指令”,对中共二大采取了否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1922年8月,杭州"西湖会议"通过马林提出、共产国际批准的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国共党内合作方式,违背了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国家共产党与资产阶级不能融合组织的思想,掩盖了国民党的资产阶级性质,并最终导致了中国大革命的失败。自"文革"结束后至今,三十多年来党史界一般都肯定了西湖会议的历史地位。本文提出,重新评价西湖会议的历史地位,关系到大革命失败的历史责任人、对于陈独秀的评价以及中共党史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从西湖会议到中共三大,以党内合作方式推进国共合作的关键决策,不仅是马林以共产国际相号令的结果,也有着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努力。中共领导核心层所以变被动服从为积极参与,土耳其革命的示范作用不可低估。联苏反帝、化解民族危机的动机促使中共领导层关注土耳其革命,进而实现思想飞跃,中共三大仍致力于国共合作,暂不顾及"历史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采取“党内合作”方式进行合作的建议最早是由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提出并得到共产国际赞同的;陈独秀对“党内合作”方式有一个由反对到接受,再到四次提出退出国民党的过程;从马林提出“党内合作”的依据、共产国际采纳“党内合作”的原因、孙中山坚持“党内合作”的目的看,“党内合作”是最好的合作方式的传统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7.
刘战  陈雷 《党史纵横》2001,(1):27-28
马林,原名亨德立克斯·斯内夫利特,生于荷兰鹿特丹,曾用过 12个化名和 1个笔名,其中最有名的化名就是马林。 1920年,列宁委派他作为共产国际的正式代表来中国。马林于 1921年 4月正式起程, 6月 3日到达上海, 1923年 9月奉命返回莫斯科, 10月离开中国。在中国期间,马林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起了一定的作用,对国共党内合作的实现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1]马林来中国后,“通过半年多实践”,“认识到应建议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开展国民革命”。① 1921年秋,马林在上海会见了孙中山的代表张继。这次会见的结果之一是国民党邀请马林于…  相似文献   

8.
一 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列宁派遣维经斯基和马林等来到中国,开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袖,这些外国人到中国后,必须要与他建立融洽的工作关系。尽管他不同意马林提出的,与国民党建立党内合作的策略,然而,他对共产国际还是采取理解、合作和服从的态度。列宁逝世后,斯  相似文献   

9.
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采取党内合作方式被共产国际认为是中国大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但陈独秀从一开始就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1922年4月,他致信维经斯基提出了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六点理由。但是在共产国际的压力下,经过1922年8月杭州西湖特别会议、1923年6月中共三大,陈独秀被迫接受了党内合作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苏杭 《党的文献》2013,(1):79-83,118
中共二大是陈独秀等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必然结果,是党的历史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中共二大前,陈独秀坚决反对马林关于国共两党进行“党内合作”的提议.但在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启发和推动下,以及考虑到国内形势的变化,陈独秀对国民党的态度发生转变,向国民党表现出了合作诚意,并在中共二大上规定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党派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原则和实施计划.虽然中共还没有接受马林“党内合作”的主张,但毕竟在联合国民党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中共二大确定同国民党实行合作的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1.
郑瑞峰 《党课》2012,(8):102-106
1921年中国共产党刚成立时,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就中共是否接受共产国际津贴等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缘由 1921年6月3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乘船到达上海,之后马林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代理书记李达和李汉俊取得了联系,在李达、李汉俊代表陈独秀向马林汇报工作后,双方谈到中国共产党是否加入共产国际并接受共产国际经济资助以开展党的工作等问题时。  相似文献   

12.
郑瑞峰 《世纪风采》2008,(12):36-38
1921年中国共产党刚成立时,中国共产党总书记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就中共是否接受共产国际津贴等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1921年6月3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乘船到达上海,之后马林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代理书记李达和李汉俊取得了联系,在李达、李汉俊代表陈独秀向马林汇报工作后,  相似文献   

13.
“斯内夫利特”是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荷兰人马林的姓,马林的原名为亨德立克斯·斯内夫利特。所谓“斯内夫利特战略”,就是马林根据列宁关于国共两党合作的构想,从中国政治现状出发,提出的国共两党合作的具体形式。西方历史学家把国共党内合作的战略称之为“斯内夫利特战略”,这一战略使列宁关于国共两党合作的构想从原则要求变为具体实践。已经解密的共产国际档案向我们展示了毛泽东对这一战略开始实施时的态度和他对确立这一战略所发挥的作用。党的“三大”正式决定实行国共党内合作政策,毛泽东和党的委员长陈独秀参加了这次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但此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却历尽波折。国际代表马林和张国焘对合作的具体形式就曾发生过激烈的争论。本文将就此争论的经过、内容及原因作些浅层的探讨。   [1]西湖会议期间,马林与张国焘发生首次争论。   1922年 8月 29— 30日,中共中央西湖特别会议召开,参加会议的有陈独秀、李大钊、马林、蔡和森、张国焘、张太雷和高君宇 7人,这次为时两天的会议,专门讨论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问题。对这一问题,马林是有顾虑的。在 1922年 4月,他曾同中共中央领导人陈独秀…  相似文献   

15.
美丽的西子湖,无论是晴天的湖光潋滟,还是雨日的景色空濛,都使人陶醉,令人流连忘返。 1922年8月29日,几位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及莫斯科的客人聚集到了西湖边一幢小楼的客厅里,他们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几位主要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张国杰。蔡和森、高君宇、张太雷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 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即史称“西湖会议”此时在此地举行。 会议经过争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的决定。国共合作,使国共两党联手领导了中国现代史上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  相似文献   

16.
论中共“一大”会议的发起筹备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共“一大”会议的发起筹备问题,过去学术界普遍认为,马林来华之前国内没有召开“一大”的动议和筹备活动,所以“一大”的召开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提议有关。近来有部分学者认为“一大”之前召开过“三月代表会议”的筹备会议。对所谓的“三月代表会议”,笔者曾做过考证,证明它“并非是由各地共产主义小组选派代表召开的会议,而是指1921年3月陈独秀于广州首先发起并进行的、在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内肃清无政府主义的活动。”不过,即使是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也不否认是马林提出了建党的动议。如有学者说:“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人的到来,加速了建党的进程,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第一  相似文献   

17.
正支持毛泽东进入中央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中国革命的进程和毛泽东的领袖地位最终确立都受到共产国际的影响。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毛泽东同共产国际结下了不解之缘。1921年7月,28岁的毛泽东在上海参加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担任大会记录时,就已经引起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注意。两年后,毛泽东之所以能在中共三大进入党中央领导层,与马林的支持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姚金果 《世纪桥》2012,(14):46-52
第一次国共合作,共产国际起到了决定和推动的作用。在第一次合作前期,共产国际驻中国的代表马林和维经斯基在国共两党合作问题上发生了很大的分歧,以陈独秀为领导的共产党人在面对共产国际的意见分歧时,他的立场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中共中央局书记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围绕中共是否接受共产国际经费援助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陈独秀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拒绝经费援助,而马林在中共服从共产国际领导的前提下,坚持提供经费援助,最终经费援助问题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得以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20.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中共中央局书记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围绕中共是否接受共产国际经费援助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陈独秀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拒绝经费援助,马林在中共服从共产国际领导的前提下坚持提供经费援助,最终经费援助问题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