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谐社会是一个秩序井然、宽容互让、价值多元、诚信友爱、道德彰显的理性社会,其实践哲学基础则是表征世界秩序、呈扬人文精神与凸显伦理蕴涵的理性,因而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诉诸子理性的进路:在交往理性的进路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在价值理性的进路中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个体价值与集体价值、主流核心价值与非主流多元价值的和谐,在道德实践理性的进路中实现道德底线与道德信念、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规则意识与自律意识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论道德稀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道德作为一种资源是稀缺的。这种道德稀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道德滑坡和蹂躏道德 ,其根源在于理性经济人的人性缺失和德行成本的利益权衡。为保障社会道德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动态平衡 ,必须加强德育和道德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3.
政府人: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既有物质方面的需要,又有非物质方面的需要;既有经济人的特性;又有道德人的特性;人具有经济人和道德人 的双重属性。政府人是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体;不同社会性质的政府人有不同的性质。社会主义政府人有力地促进了社 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不断进步,有力地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体繁荣。  相似文献   

4.
制度是人为设计的一种社会行为规则.制度的基础源于人性的假设:无赖的假设、经济人的假设和有限理性人的假设.制度所具有的功能形成一种既定的力量,作用着人的和谐发展.和谐社会中的制度,应该是充满人性化的制度.  相似文献   

5.
田钒 《学理论》2012,(23):40-41
理性与非理性不仅对人的认识活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或消极的阻碍作用,而且在人性的健康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理性同非理性的协调统一,人性的完满发展仍旧需要理性同非理性的协调统一.对此,我们应当正确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以理性为主导,强化非理性的积极作用,弱化其消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性和谐,推进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国家建立以来,人们对公务人员的人性预设经历了"道德人"、"经济人"、"公共人"几个阶段.作为超越"道德人"和"经济人"的公务人员的人性预设,要既能发挥对公务人员积极的激励作用,又能起到约束作用,使激励和约束相得益彰,因而"公共人"并不是对公务人员人性的真实揭示.正义一方面和道德相联系,另一方面又和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及政府组织的正当性相关,因而对公务人员的正义要求恰好既能发挥激励作用,又能发挥约束作用.可见,公务人员的基本角色应该是"正义人".  相似文献   

7.
田杨 《学理论》2013,(20):54-55
当代中国存在着两性道德的不和谐现象,并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这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构建两性和谐道德文化的措施:发展生产力,促进两性道德文化的和谐;破除"男尊女卑"的传统道德性别观念,确立平等的道德标准;解放男性,建构两性和谐的道德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是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处理好这些关系都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的积极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支撑。  相似文献   

9.
《行政论坛》2015,(5):92-95
人性与制度本源上的密切关联已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命题,而对二者之间的逻辑解释却莫衷一是。制度作为管理实践最重要的御用工具,首先受到管理理论典型人性假设——"经济人"的深度影响。理性经济人的"价值无涉"导向将管理(组织)制度化推向理想状态,人性只是在显性的利益层面获得彰扬,如是,多样化、复杂化的"人"的内蕴也就主要在"非人格化"的制度化组织社会结构中"单向度"地演绎。因此,由其生成的管理制度观便硬嵌于经济人假设的逻辑镜像中,在管理视域下"经济人"假设的内在规定性包括核心假设和支撑性假设。其"理性—设计—均衡"制度观包括:制度均衡论:机械方法论的延续;制度设计论:理性预设的必然导向;制度效率论:"效率—公平"观的制度表达;制度服从论:管理制度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好三个基本层面的和谐问题,一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二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际道德、社会道德、环境道德可以从道德领域为这三个层面的和谐关系提供强有力的道义支持和精神保障,从而有助于解决好人际和谐、社会和谐、生态和谐问题。  相似文献   

11.
赵静  韩华 《理论导刊》2007,1(3):12-14
党的执政伦理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加强党的执政伦理建设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证,奠定道德基石和社会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诉求。针对目前执政伦理方面存在的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在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中,应深刻把握党的执政理念的伦理意蕴,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牢固坚持党的执政制度的伦理取向,确立公平、正义的执政制度;切实培育党员干部的道德自觉,增强执政主体的道德责任感。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它涉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利益协调机制下的和谐社会建设,旨在形成一个兼备社会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社会状态,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道德个性是个体发展的核心要素,它是自觉与人的类本质、类特性发展相一致的异质性范畴,具有自在性与超越性的特征。道德个性反映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类意识到这种差别之后自觉按照类本质要求去生活的具体体现。道德个性的形成是社会成员和谐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具有道德个性的现实个体的存在是一种本真存在,在社会实践中必然追求与建构和谐社会的应然目标,进而在新的社会层面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利人利己的道德观符合人性,是具有普适性的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不例外。利人利己的道德观应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支撑。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网络社会”的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网络的普及,一种新的社会存在形态——网络社会日益形成,它在极大地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通过树立网络社会主体正确的道德意识导向、制定系统合理的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可以有效促进和谐"网络社会"的形成,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汪早容 《学理论》2012,(22):20-2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体和谐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矛盾大量凸显的情况下,社会主体和谐能力的缺失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主要障碍.针对社会现实,从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等方面多角度培养社会主体的和谐能力,增强自身认识、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各种需要,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可以从三重维度来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理想的社会发展状态,表现为社会各领域的协调发展、物质财富的殷实富足以及人的身心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科学的社会发展理念,包括系统和谐理念、渐进和谐理念以及科学的和谐动力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实的社会发展运动,是一个具体的实践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18.
黄华丽  周围 《学理论》2009,(32):96-97
家庭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道德建设主要包括感恩教育、荣辱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劳动教育和健全人格培育。家庭道德建设有助于改善和谐社会建设时期家庭伦理关系,培养社会主义事业高素质接班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建设中家庭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是改进家庭道德建设方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9.
"经济人"的自利本性是社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原始推动力,但如果不对其加以规限、弥补,也会成为破坏生态的重要原因.这是由于"经济人"对经济利益的渴求导致了对生态利益的忽视,而且他的自利本性与生态利益的公共性之间存在矛盾.因此,应当摒弃传统"经济人",走向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兼备的、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生态理性经济人".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中,理性与道德的关系被又一次推向历史前台。本文从韦伯的"合理性"判断出发,探讨了理性与道德的复杂关系。理性作为一个多向度的概念,道德曾经是"实质合理性"的一个重要价值标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形式合理性的膨胀,理性逐渐流于形式而疏远于道德,其内涵缩小为以利己为中心的经济理性。这一转变导致了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道德沦丧的社会问题,然而,由于信息化和市场经济带来的日益壮大的"道德技术"却使理性与道德的关系进一步复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