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海亮 《理论探讨》2006,(6):146-150
苏共失败、苏联解体是苏共腐败变质的结果,如果把它看成是戈尔巴乔夫一手造成的,只会导致历史唯心主义,也会给人以误导,有避重就轻之嫌,从而减轻甚至抹掉苏共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这不利于我们吸取历史教训和执政党自身建设,认真分析苏共失败和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有助于我们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相似文献   

2.
关于苏共灭亡、苏联解体的原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苏共的变质腐败是最为根本的原因.认为是改革的转向造成了苏共的灭亡和苏联解体更是无稽之谈.苏共的失败教训我们应认真汲取,对苏联的改革、当今中国的改革应如何评价,都是非常值得研究和重视的.  相似文献   

3.
苏共的失败,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1953年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直到1964年被迫下台,执政11年。赫鲁晓夫下台后,由勃列日涅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直到1982年去世,执政18年。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执政近30年中,在党的建设问题上犯有错误,成为导致苏共解体的一个重要历史根源,教训极为深刻。一、提出了“全民党”这个错误口号斯大林去世前夕,1952年10月苏共召开了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一个新党章。党章对党的阶级性作了明确的规定,指出:苏联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劳动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中思想一致的共产主义者组成的战斗联盟。并…  相似文献   

4.
苏共有74年执政的历史,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是沿着一条越来越背离列宁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理论的路线走下去的。在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性质、组织原则、地位和作用等方面,一步步改变了党的面貌,最终亡党亡国。苏共蜕变给所有无产阶级政党特别是处于执政地位的党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5.
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论应坚持历史与逻辑、共性与个性、价值与事实相统一。包括加强对中共执政经验和中共执政史的研究,善于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政治文化中吸取营养,借鉴国外其他政党治国理政的有益做法,重视对苏共失败原因研究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一、苏共民主化改革失败的体制性原因:传统党建模式和执政模式的积弊过深、积重难返(一)党内权力过分集中和党内民主的缺失苏共的基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即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制,但在苏共传统的党建模式中,形成了缺乏党内民主的党内集权模式,民主集中制原则没有完整地贯彻。高度集权的体制虽然有利于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是缺乏基本的民主基础,成为苏共传统党建模式各种弊端的根源。(二)党政不分和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在苏共传统党建模式中,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现象极为严重,党被放到了权力体系中的不恰当位置,处在权力的直接腐…  相似文献   

7.
苏联共产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模式,但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失败了,苏联土地上的人民重新回到了被他们否定的人类发展之路上,苏共失败的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读。苏共丧失政权的根源在于其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进行政策调整,无论执政的方式,还是政策措施,都不适应时代和民众的要求,导致苏联只有少数几项与军事和国防有关的指标还算先进,民众的生活水平、人的解放程度则严重落后。苏共垄断一切,最后却成为苏联社会发展的障碍,被民众所抛弃。  相似文献   

8.
1924—1927年发生的那场波澜壮阔的大革命最终未能完成反帝反军阀的任务而宣告失败,并给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今天人们在总结这段历史、探究其失败原因时,自然要提到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这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史学界...  相似文献   

9.
苏联民族工作的理论和指导思想及苏联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思路都源于列宁的思想。在苏联存在的70年间,苏共为解决民族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很大的成就,也存在很多问题,有些问题的影响甚至外溢到其他国家。苏联民族工作失败的原因可以从苏共、民族关系理论和国体等角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末,我曾写过一篇文章《社会主义是一种和谐》,其中的主要观点是认为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和谐。文章发表后曾经引起过一定的讨论。上世纪80、90年代苏东巨变,尤其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瓦解对我刺激很深,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社会主义为什么会遭受如此重大的挫折。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失败,固然与苏共的错误以及苏共领导人最后关头的背叛有着重要关联。但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苏联的瓦解显然还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原因。当年我的那篇文章,可以说是反思苏东巨变的一个思想成果。丹尼尔·贝尔是当代西方有重要影响的一位思…  相似文献   

11.
苏共在执政的历史中,既缺少最高领导人更替的法律规定和民主程序,也没有把这种选择权交给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由于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措施来保证最高权力的转换,权力的更迭只能在背着最高权力的情况下靠非组织的手段进行,这应该是苏共党的建设中的一个严重教训。  相似文献   

12.
苏联剧变探源揭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是1947年最初读到《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和当时莫斯科出版的中文本《列宁文选》两卷集以及斯大林著《列宁主义问题》的。从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创办伊始,我就在这里长期讲授马列主义基础这一门课程,其主要内容就是苏联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对苏共,我曾经是...  相似文献   

13.
祝贺 《行政论坛》2011,18(4):24-27
苏共亡党发端于自苏共二十大后其长达五十多年理论建设的失策、失误到失败。我党九十年的胜利在于始终抓住抓好党的理论建设,永葆党在理论上的成熟性、先进性、科学性和坚定性,直至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一科学命题。"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提出,是我党建设在认知上的更深化、理论上的更飞跃、目标上的更明确、指向上的更科学、定位上的更准确,从根本上成功地防止了我党重蹈苏共覆辙,为我党的建设,特别是理论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拓展了我党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4.
熊秋建 《学理论》2009,(12):76-77
随着苏联机要档案的逐渐解冻,触及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也渐渐浮出水面。本文尝试从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甘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共发展透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和过程。或可以这么说,正是苏共长期的畸形发展和错误路线,铺好了苏联一步步走向灭亡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新自由主义在俄罗斯:泛滥、失败与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自由主义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产物。俄罗斯的新自由主义全面否定苏共历史,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制度,鼓吹全面私有化,全盘西方化。拒绝传统,目标极端,手段激烈。以新自由主义衣钵的俄罗斯改革遭到失败,政局动荡,犯罪猖獗,经济危机深重。普京上台后正努力摆脱新自由主义的"遗产",治理整顿,拨乱反正。  相似文献   

16.
“创业难,守成更难”。从全球范围看,共产党从1917年开始取得执政地位,夺取政权是颇为顺利的,但在巩固政权问题上则不太成功。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几十年的一些大党、老党相继失去执政资格,退出了政治舞台。有的改名换姓,或名存实亡;有的四分五裂;有的自行瓦解。就连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七十多年的镰刀斧头旗子,也被俄罗斯三色旗所取代。为什么执政时间最长的苏共会突然丧失执政地位,苏联人民为什么不再有当年保卫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祖国那种政治热情和奋不顾身的精神,甚至对苏共垮台冷眼旁观?也许这一组数字能帮助我们解开这一历史之谜。苏联解体前,当时的苏联社会科学院曾进行过一次颇有意思的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能够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苏共能够代表全体党员的也只占1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  相似文献   

17.
必然要十分重视的主题─—两本论述苏联瓦解的书胡绳苏联的瓦解和领导苏联的苏共的崩溃,是20世纪最近10年开始时的一件世界性的大事。当环绕这件事的尘埃落定以后,人们要冷静地、周密地思考一下:这件事的历史意义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事情?对苏联解体的...  相似文献   

18.
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七大的政治报告和苏共党纲新修订本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一词,反映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社会性质的提法与苏共前几任领导有所不同。赫鲁晓夫在1961年召开的苏共二十二大上,曾提出“全国开展共产主义建设”的口号,宣布从1961年起,用二十年时间,即到1960年,要在苏联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这一代将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生活”。勃列日涅夫于1967年11月,在纪念十月革命五十周年的报告中首次提出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论点,取代赫鲁晓夫的“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的口号。安德罗波夫任总书记后,又对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作了重要修正。他认为苏联社会尚未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目前只是“处在发达社会主义这一漫长历史阶段的起点”。安德罗波夫还强调,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二十年  相似文献   

19.
民主集中制与苏共革新的教训姜跃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列宁的重要建党原则之一。历史经验证明,坚持这一原则,无产阶级政党就得以团结、巩固,就能成为具有战斗力、凝聚力的统一整体。反之,削弱或放弃这一原则,就会使党走向四分五裂,甚至上演亡党亡国的悲剧。苏联共产党...  相似文献   

20.
肖德甫 《党政论坛》2010,(18):10-11
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过程已经表明,它不是在战争中被打败瓦解的,而是在和平的条件下完成了这一过程的;不是被反革命政治势力直接打倒的,而是由执政党领导人自己宣布解散共产党、停止联盟存在的。这一悲剧还表明,苏共领导核心内部的几股力量在这一过程中起的毁灭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