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对刑事诉讼结构的重新定位按照当今国内外刑法理论界的通说,所谓刑事诉讼结构,是指控诉、辩护和裁判三方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间产生的法律关系。我国原有的刑事诉讼结构是以1979年制定的刑事诉讼法为基础构建的,具有职权主义刑事诉讼结构的一般特点。随着1996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刑事诉讼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淡化了职权主义色彩,吸收了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结构的精髓,可视为折衷主义刑事诉讼结构。然而,自1996年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的司  相似文献   

2.
一审程序的改革在整个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新刑事诉讼法对公诉案件一审程序的修改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将原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实体性庭前审查,修改为简单的程序审查;二、将现行近似于大陆法系的职权主义审判模式改为适当吸收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模  相似文献   

3.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应确立以下几种理念:刑事诉讼法的直接目的为发现真实与保障人权;诉讼模式应以职权主义为基础,融合当事人主义的一些做法;扩大司法参与;确立程序本位和国际优位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诉因与公诉方式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泽涛 《中外法学》2007,(2):173-187
<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已经正式启动,刑诉学界和立法部门的共识是此次修改应该大量移植当事人主义的合理因素,以强化庭审过程中的控辩对抗和法官的居中裁断。这种占主流地位的立法思想也是与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基本一致,同时,《刑事诉讼法》对庭审过程中的立法规定也基本上借鉴了对抗制诉讼中的合理因素。但是这10年来的刑事司法实践表明,当事人主义庭审结构并没有得到很好贯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事诉讼卷宗移送方式的困境及其改革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彧 《时代法学》2006,4(1):56-59
我国原刑事诉讼法采用的全部卷宗移送方式因易导致法官预断而致庭审流于形式,在刑事诉讼法修改时遭到废弃。新刑事诉讼法采用的部分卷宗移送主义因其改革的不彻底性又产生了种种弊端。部分学者因之提出了借鉴“起诉状一本主义”改革我国卷宗移送方式的思路。但在我国刑事诉讼改革方向尚不明确,起诉状一本主义需要的各项配套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贸然实施起诉状一本主义必然导致制度内部的冲突,甚而会因制度的反作用而产生始料未及的结果。因此,暂缓实行与我国诉讼制度适应性前景无法预料的“起诉状一本主义”,结合我国国情,重塑预审程序,实现庭审法官和预审法官的职责分离,将卷宗移送划分为向预审法官的证据移送和向庭审法官的证据移送是较为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6.
当下中国的宪法超脱于刑事诉讼法之上,刑事诉讼法游离于宪法之外,两者之间呈现一种割裂的态势。然而,在割裂的大背景下,"宪政—富强"成为统摄宪法与刑事诉讼法的价值理念,为中心工作服务成为宪法与刑事诉讼法融合的连接点,以为中心工作服务为取向的中国式司法能动主义成为宪法与刑事诉讼法融合的关键因素,二者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实现了"割裂下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些革命根据地就在刑事诉讼中形成了案卷移送主义的司法传统。在第一部刑事诉讼法典颁布以后,案卷移送主义被视为职权主义审判方式的重要配套措施。在对抗制审判方式改革和刑事诉讼法的两次修改过程中,案卷移送主义不仅由庭前移送发展到庭后移送,而且由司法层面上升到立法层面。尽管案卷移送主义在特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在案卷材料与法庭之间的联系没有被彻底切断的情况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存在的必要性就会大打折扣。因为,案卷移送主义不仅导致法庭的非法证据调查流于形式,而且导致法庭难以排除受到辩护方质疑的非法证据。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较多的吸取和借鉴了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审判模式的一些要素,形成了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相融合的刑事审判模式,如规定了控辩双方在法官的主持下对被告人、证人和鉴定人进行交叉询问,司法解释进一步规定了交叉询问应当遵循相关性、禁止诱导性和不得威胁  相似文献   

9.
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取消了免予起诉制度,扩大了不起诉的适用范围,增加了“可以不起诉”的规定;使我国不起诉制度由原来的单一法定主义走向了法定主义和便宜主义相结合的双轨制。“可以不起诉”制度的确立,是不起诉便宜主义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运用的直接结果。“可以不起诉”制度的实行,赋予了检察机关一定的自由裁量权,给我国的司法理论和实践带来了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因此,对“可以不起诉”制度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对于健全和完善我国的不起诉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刑事诉讼法价值评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文从政治学的角度,对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进行了价值评价,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剖析了其内在的价值冲突,论述了新刑事诉讼法的价值选择是兼顾效率与公平,以职权主义为基调,其诉讼模式构架是基于“相对工具主义程序理论”的制度设计。阐述了只有把握这个基础,才能在实现刑事诉讼法双重任务过程中实现相对均衡的追求,才能正确地处理和协调其价值冲突,才能在实践上而不是在理论上推进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科学化和民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我国的庭审方式已经由过去的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发展为一定程度的当事人主义抗辩式的诉讼模式,这一改革是我国刑事程序立法的一大进步。如何在现行刑事诉讼法的框架内,在确保司法公正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诉讼效率,成为当今我国刑事诉讼理论界探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2.
一、德国检察官不起诉斟酌权的确立德国检察官在刑事诉讼中实行的基本原则有两项,即法治原则(起诉法定主义)与机会原则(起诉便宜主义)。《德国刑事诉讼法》第152条明确规定了起诉法定原则(又称职权原则、合法性原  相似文献   

13.
<正> 在近现代史上,日本刑事诉讼法的发展经过旧法与新法两个阶段。旧法是指1890年制定,1922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该法基本上以1877年德国刑事诉讼法为蓝本,属于大陆法系,实行职权主义。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居战败国地位,在美国占领军控制下进行法律制度改革,其中刑事诉讼法的变化较大。1948年颁行的新日本刑事诉讼法,受美国法律影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刑事公诉案件移送方式的弊端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刑事诉讼法确立的复印件移送主义不仅未能达到立法目的,而且孳生了其他弊端,到了必须修改的地步。起诉状一本主义、案卷移送主义各具优劣,传统的两大法系国家作出不同的选择,主要因为诉讼模式及其理念不同。在我国,若采取诉状一本主义,存在诸多的不合理性。相反,若适用案卷移送主义并辅之案卷移送与答辩状一并移送的方式,则能满足诸多价值。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刑事诉讼法学理沦和改革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研究中,有些文章提出了刑事诉讼结构的问题。刑事诉讼的结构,是一个刑事诉讼法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它的提出和研究,反映了当前刑事诉讼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完善刑事诉讼制度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介绍和研究英美法学的著作和文章日渐增多,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的诉讼观念,开始对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产生影响,有些人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英美当当事人主义诉讼结构的模式,来评断我国的刑事诉讼结构的问题。应当承认,我国的刑事诉  相似文献   

16.
目前,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已列入立法规划。如何修改刑事诉讼法,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在进行着积极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方案。最近,有人就怎样完善侦查程序问题,提出"应确立任意侦查原则和强制侦查法定主义原则,即在侦查阶段原则上采用任意侦查手段,只有在刑事诉讼法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强制性侦查手段"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修改后的新刑事诉讼法,在侦查、起诉程序中基本保持国家职权主义的同时,以控辩式当事入 主义为取向对刑事庭审方式作了大胆和重要的改革。这是旨在保护人权、保护无辜、补救侦查程序中过分国家职权主义弊端,并偏重于追求司法公正。由于法庭审判活动在整个刑事审判活动中处于中心和重。心地位,它将对侦查起诉的有效性作出结论性评断并最终决定诉讼活动之命运。因此,新的刑事诉讼法确立的控辩式庭审方式能否得以贯彻落实,是事关刑事诉讼体制改革成败的大事。证人出庭作证是控辩式庭审方式的重要特征和内容。如果证人不出庭作证,控辩…  相似文献   

18.
一 刑事诉讼结构又称刑事诉讼构造、刑事诉讼形式或刑事诉讼模式。作为一个理论范畴,刑事诉讼构造的概念是由日本学者较早提出来并确立于刑事诉讼法学之中的。关于刑事诉讼结构的类型,国外理论界有多种说法,如:犯罪控制型与正当程序型、弹劾式与纠问式、当事人对立主义与非当事人对立主义以及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等。其中,最为通行的是将当今国外刑事诉讼结构归纳为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  相似文献   

19.
一、韩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构造及历史 (一)基本构造现代弹劾主义的刑事诉讼制度在其体系上一般可分为以职权主义为基本原理的大陆法系和完全受当事人主义、辩论主义支配的英美法系。两体系的特点如下:大陆法系在案件的审理中由法院积极审问被告人,调查证据等受发现案件的真实观与诉讼的所谓职权主义支配;相反,英美法系在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上都依靠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事诉讼具有构造特征不够彰显、职权主义色彩浓厚的特点,因此,修改刑事诉讼法应当优先确立控审分离、控辩平等和审判中立三个目标。本文就控审分离、控辩平等、审判中立原则的基本内涵、我国刑事诉讼程序违反它们的表现及其原因等逐一进行了剖析,并针对诉讼机制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修改刑事诉讼法所应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