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国对华投资起步虽晚,但已占韩国企业对外投资总额的42%,韩国企业已将中国视为“第二个产业前沿基地”。通过对韩国在我国28个省区直接投资及各地区市场环境等解释变量的实证分析,得出了地区性工资差异和较低的投资成本已不再是韩国对华投资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呈现出从传统的成本导向型逐步向市场导向型转移等一系列结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园区合作是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有力抓手。近十年来,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地区投资建设的海外产业园区发展呈现数量大、类型多、覆盖地域广的特点。本文以中国在印度尼西亚中苏拉威西省投资建设的产业园区为例,基于2006年至2021年印尼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合成控制法,评估样本期内产业园区的经济增长效应。反事实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在印尼中苏拉威西省产业园区投资对当地人均GDP和工业对GDP贡献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案例分析表明,中资产业园区通过创造产业集群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有效推动了东道国产业链成长和产业提质升级,显著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韩国企业在华投资以山东为最,青岛又占韩资在山东的首位。韩国对华投资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在青岛的投资模式则以独资占绝对优势,且99%以上为中长期投资。由于韩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变化,韩国投资青岛乃至中国主要倾向于两国制造业内的互补关系,即其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的加工工业部门。中国加入WTO后,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而韩国也在调整和发展其四新产业,这些均将有利于韩国企业扩大对华投资。  相似文献   

4.
山东半岛与韩国经济合作的战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了顺应跨国公司向中国新一轮的产业转移趋势, 山东省提出“承接日韩产业转移,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战略。因此,分析韩国未来对山东半岛的投资趋势,合理规划山东半岛未来需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促进山东半岛有效承接韩国的产业转移,对于加速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刘秀莲 《亚非纵横》2007,(4):8-11,63
自1992年8月中韩两国建交以来,韩国对华投资一直呈快速增长态势。预计今后五年内,韩国对中国投资的总体趋势不会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仍处于韩国亚洲投资体系中的核心位置。同时近两年来,韩国企业对华投资出现了一些变化或调整。韩国对华投资进行战略调整的主要背景是:首先,全球产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双边贸易出口增加值的分解方法,利用对外经贸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提供的数据,分析了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增加值的变化趋势,并探讨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第三国增加值的作用。研究表明,1995~2017年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来自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增加值呈现出先快速上升、后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的态势,同时亚洲经济体出口到美国的中国增加值要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增加值,表明中国不仅已经开始进行产业转移,而且对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产业的影响要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通过承接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的产业转移日益融入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并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二是随着中国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其他亚洲国家的产业转移日显重要。因此,中美贸易争端将会给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等东亚国家和地区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但所谓的全球产业链重构或者"去中国化"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与作为"世界办公室"的印度,目前两国间的相互投资虽然仍处于初始探索阶段,但在后危机时代两国的相互投资合作拥有较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本文从中印两国相互投资的现状入手,深入分析制约两国目前相互投资的因素,并在进一步分析中印两国相互投资潜力的基础上,展望两国在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制药业、资源开发产业相互投资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张宏  丛静 《东北亚论坛》2006,15(2):43-48
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主要包括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国际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与地理区位等。中国与韩国的地缘优势及不断加强的区域经济合作为中韩产业内贸易的开展打下了现实基础;韩国对华直接投资是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中韩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和规模不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韩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为顺利开展与韩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我国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实施规模经营战略、提高引进韩国FD I的档次、促进中韩间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9.
2007年中国连续颁布了“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这使韩国对华投资企业面临转变经营策略的问题。因此,本文在分析机会、风险、竞争优势与劣势等影响中国劳动力市场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本地化经营、撤出或转移等对应策略,进而建议韩国对华投资企业要积极推进本地化经营战略,很好地理解和实行新的劳动法,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韩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国是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比较成功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之一.定量分析显示:韩国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降低国内第一、第二产业结构的比例,明显提高国内第三产业结构的比例.借鉴韩国的经验,我国应该选择制造业作为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行业、注重发挥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相对优势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方向应与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发展趋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对东盟国家投资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进入新世纪,在中国政府鼓励并积极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到境外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利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中国对东盟国家的投资迅速发展,东南亚逐步成为中国企业投资的重点地区。中国对东南亚的投资行业、投资形式都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中国对东盟投资在东盟吸引外资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小,但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中国-东盟相互投资与产业合作需要进行经济转型,指出双方合作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美国马萨诸塞州林市的前市长,收养了五个外国孤儿,他爱这些孩子胜于己出,甚至为了养好这些孩子放弃了连任市长的竞选,他说:“能当市长的人很多,可孩子们的爸爸只有我一个。”这是中央电视台“让世界了解你”栏目介绍过的  相似文献   

14.
韩国对山东直接投资的特点、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对山东直接投资特点从区域看 ,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 ,从行业看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投资方式多为独资经营方式。在今后一段时期内 ,韩国对山东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将是独立性更强 ,投资行业与区域更加集中 ,大企业增多。根据韩商这些投资取向 ,山东省采取相应措施 ,正确引导韩商的投资行为 ,重点吸引韩资投向传统农业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和参股国有企业。进一步探索对韩招商引资新方式 ,完善吸引韩国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机制 ,注重发挥经济开发区载体优势 ,更加积极稳妥地发展韩商在山东投资企业 ,最终使投、受资双方取得双赢结果。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韩两国的人力资本水平和人力资本投资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二者却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居民受教育水平、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和人均教育经费远低于韩国;与韩国"金字塔"式的教育投资相反,中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低于韩国,高等教育投资比重却高于韩国;中韩两国女性教育水平均呈提高趋势,两国的性别教育均不平衡,韩国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中国;韩国拥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和居民卫生费用支出也都高于中国平均水平,但两国差距在缩小。消除消费价格指数影响后,两国在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上的差距有所缩小,北京和上海等城市的水平与韩国更接近。  相似文献   

16.
中韩两国的贸易额大幅度增长,中国已成为韩国最大的投资国之一。韩国对中国的投资经过了投资许可时期、初步投资时期、展开投资时期。在韩国对中国投资的整体性及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几种方案,以推进今后的投资。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中国北方一块充满生机和磁性的土地。2007年9月,在“第二届亚洲品牌盛典”上,它以区位、产业、生态、资源、政策、服务、成本、机制、人文”九大优势,与上海浦东开发区、北京经济开发区、天津滨海新区、苏州园区等一道荣膺“中国十大最具竞争力开发区品牌”称号,吸引了世人惊喜与关注的目光。2008年,它又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潜力等优势,在第三届亚洲品牌盛典上获得了“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品牌”的殊荣。这就是中国-辽宁铁岭经济开发区。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危机以后的韩国对华直接投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国金融危机后 ,韩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发生了许多新变化。投资的项目数和金额均大幅度减少 ,在华韩资企业也开始进行重大的结构调整 ,针对中国国内市场的投资逐渐增多。伴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事业的推进 ,在中国内陆地区投资的韩国企业逐渐增多。可以预料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结构国际化的进展 ,今后韩国对华直接投资不仅会有量的快速发展 ,而且在质的方面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投资地区和投资行业将进一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王鹏 《亚太论坛》2001,(3):33-37
亚洲“四小龙”中的韩国,其经济的腾飞令世人瞩目。其中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拟就韩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作一分析。同时,借鉴韩国科技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送礼     
徐卫初 《海内与海外》2003,(4):66-66,65
不久前在报上看到一位老先生写的一篇文章,讲他到美国看儿子,回国前想买些礼物送给在国内的亲友,可到了商店看来看去,发现许多价廉物美的商品上面都写着“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标志。这位老先生怕别人拿到“中国制造”的礼物会轻看他,很是为难。看到这里,我深有感触,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尚往来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