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德治为本”的社会,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光辉的行政伦理思想和丰富的行政伦理实践,其作为一种道德资源在现代公共行政管理中仍有其重要的价值。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传统的行政伦理思想不能满足现代民主政治和公共行政的要求,需要对之进行现代的诠释和整合,促进其现代转化,方能成为现代公共行政的基石。具体来说应该从伦理精神、伦理生活和伦理制度等三个层面来探讨传统行政伦理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2.
对客家传统生态伦理文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其载体主要包括民居建筑、梯田耕作、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禁忌制度、村规民约等。发掘客家生态伦理文化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功能,构建一种有客家特色的实现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现代发展模式,是当前客家传统生态伦理文化研究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3.
教军章 《行政论坛》2007,2(3):46-50
关于制度的价值或伦理的追问似乎已不只是现代社会乃至后现代社会"创造"的概念或范畴,而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本然状态的历史表述,或者说对制度的伦理关照和对伦理的制度安排可以理解为本来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类本质的重要表征,它是人类通过社会化、组织化或秩序化存在及其重建以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目的的常规工具和途径。于是制度与伦理的"融合统一"所构成的制度伦理价值的定位就成为社会公共领域变革与发展难以回避的话语论题,对制度伦理公共价值意蕴进行阐发与追问,对其价值取向进行发展哲学的厘定,进而为制度伦理现实功能发挥机制构建提供理论指导,便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以和谐发展观为哲学指导来审视制度伦理的价值取向,发挥制度与伦理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双重功效,是和谐社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行政论坛》2020,(6):93-100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呼唤制度伦理建设。依据制度在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结构中的不同层次与不同领域,制度伦理体系由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以及政治制度伦理、经济制度伦理和社会文化制度伦理三个方面内容构成。当今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制度伦理建设目标与主要内容为制度正义、社会效率和社会秩序。制度正义是实现社会效率与构建社会秩序的制度基础与前提,社会效率是制度正义与良序社会的物质承担者,良序社会的构建是制度正义与社会效率的出发点与目标,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促进了一种新的经济与社会交往规则的历史性生成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制度层面看 ,它促进着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与跃迁 ;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 ,全球化的价值观与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经济伦理、道德意识产生巨大的碰撞与冲突 ,促进文化与观念的创新 ,提升中国民众的精神道德。然而 ,全球化在加速中国的经济增长时 ,负面作用也逐渐暴露 :其对中国的传统工业和农业产生巨大冲击 ,导致严重的结构性失业 ,进一步扩大贫富差距。此外 ,西方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话语霸权对中国民族文化也构成了威胁。全球化中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迫切要求中国学习借鉴东西方发达国家的的经验 ,重建价值观 ,以化解政治、经济、社会伦理中的矛盾冲突 ,防止其负面影响 ,为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价值理想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也是一种新的环境伦理观和社会价值观。环境伦理作为研究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应用伦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立足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和特殊国情,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整合环境伦理的各个流派,实现环境伦理的观念和理论创新,突出其应用性和实践性,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环境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中西传统伦理文化的不同特点其思想根源在于人性善恶论的不同倾向。人性善与人性恶分别是中西人性论的主流思想,由此导致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重伦理教化、内在修养、重私德和追求圣人之德与西方传统伦理文化重制度建设、外在约束、重公德和要求常人之德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张铁军  唐利萍 《学理论》2013,(28):36-37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使我国社会生机盎然,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其负面效应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追溯到社会经济伦理层面,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悠久的文明,把中国传统儒家经济伦理与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全面结合,从中提取时代的精粹,摒弃那些过时的、消极的经济伦理观念,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9.
社会潜规则扎根于传统文化心理,寄生于公权力,依托于正规则,同主流意识形态所认可的舆论习俗、伦理道德、制度条例和法律法规等相违背。消解社会潜规则需要进行从信念伦理到责任伦理的伦理批判,前者导致社会的"名实分离",为社会潜规则提供了正当借口,阻滞社会共同体的制度建设,奠定了社会潜规则生成的思想基底;后者执持"正名原则",召唤"公权伦理",激发"规则意识",构成社会潜规则消解的观念前提。  相似文献   

10.
《行政论坛》2014,(5):96-100
西方公共管理伦理的演变经历了奉行效率至上的传统时期、倡导社会公平为主的新公共行政时期和推行以市场化为主的新公共管理时期。它演进的主要特征是效率观贯穿于其演变的全过程、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成为其体系的核心、中心化与边缘化价值诉求共存的价值结构形态将长期存在。它的嬗变对我国公共管理伦理体系建设的启示体现为:实现现代公共管理伦理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厘清现代公共管理伦理的作用场域及其相应的规范标准;构建效率与公平兼顾的现代公共管理伦理体系;促进公共管理主体道德自觉自动生成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的伦理建设,必须以社会公正与社会发展为基础,坚持义利并重的伦理价值观,进行制度伦理的建立和完善,实现以人为本的道德关怀,创建民主、正义、诚信、勤奋、互助、和谐的道德环境和道德氛围,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古典文化,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观形式存在着,而且以独特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主体形式存在着。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形成一种全民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念,就必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凝聚整个社会力量,才能推动社会和国家平稳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体系具有整体主义特质。这种整体主义特质,在经济层面根植于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物质生产方式,在制度层面生成于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家族制度,在文化层面衍生于以"孝"为中心的社会伦理结构。同时,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体系也展现为以整体主义为指向的价值原则,其中,"仁"和"礼"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体系的核心价值,充分彰显了群体本位原则;"公私之辩""义利之辩"和"群己之辩"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体系的主要矛盾和基本侧面,则分别呈现出尚公、崇义、贵群的原则。这些原则不但构成了整体主义特质的价值要义,也为新时代中国塑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伦理秩序,增进公民的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乃至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进而凝聚中国力量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社会潜规则是指那种暗地里通行、起到实际作用但又见不得阳光、上不了台面的行为规则。社会潜规则具有隐蔽性、不正当性、排他性、伸缩性等特点。社会潜规则破坏了社会道德体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并导致主体道德人格扭曲。人情伦理的负面效应、制度伦理的缺失以及道德建设严重滞后是社会潜规则盛行的伦理根源。建立和完善社会道德规范、加强制度伦理建设、培养和完善公民道德人格是治理中国社会潜规则的主要伦理路径。  相似文献   

15.
林庆 《行政论坛》2010,17(3):44-46
公共行政不仅应当追求科学化,还应该恪守道德的原则。行政伦理是对行政活动的道德审查。行政伦理的设定是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基于中国“自律诉求”传统行政文化的制度困境、西方官僚制的伦理困境分析,新时期我国行政伦理诉求的路径应包括道德的制度安排和个体德性的伦理选择。  相似文献   

16.
网络在带给我们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其中存在的网络伦理失范问题应当得到重视。对网络社会出现的网络伦理失范现象,要综合运用法律、道德、传统伦理规范进行解决,对网络伦理失范现象进行哲学思考能够把握好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网络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关系,正确认识网络伦理,从现实社会伦理中获得启示才能更好地应对网络伦理失范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公共领域发展滞缓的传统归因与现实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春花 《行政论坛》2010,17(1):72-76
以包括公共空间、政治讨论和理性批判在内的现代公共领域的结构性要素为理论关照,从传统社会结构、传统社会的公伦理文化的特点和法律保障的缺失三个方面解析我国公共领域发展缓慢的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公伦理文化和法律保障的缺失抑制了公共领域的发育。发展公共领域的现实路径是:市场经济解构了传统社会,为公共领域的孕育和发展创造了社会前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公共领域及其观念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前提。  相似文献   

18.
"大同"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理想的最高境界,是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理解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源头,但"大同"蕴含家庭伦理本位思想与产生于西方人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有明显的文化差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两种理想社会模式的对话提供了理论支点和实践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从文化源头打通中国家庭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华文化基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解读"大同"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物质基础、制度构建走向文化认同的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9.
串案窝案频发是传统社会"圈子"文化"复兴"的产物。权力的过分集中和封闭式运行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各类资源的绝对垄断是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奴化与效忠是其生存的社会基础;传统伦理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心理基础。必须推动实现传统"圈子"文化的现代转型,使其成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积极因素。具体措施包括: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让权力在阳关下运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实现依法治国;加强公民教育,培育现代公民;加快推进社会改革,建立资源公平分享机制;加强社会监督与制约,规范权力运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普及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社会福利是一个涉及国家伦理、民族道德以及社会连带责任等内容的思想体系。社会福利由产生到发展,经历了由伦理道德逐步演变为思想体系再逐步发展成为成为一项国家正规制度的过程。纵观社会福利这一意识形态的伦理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其演变过程先后经历了古代社会福利伦理、中世纪社会福利思想、近代社会福利制度等三个阶段的变迁。梳理社会福利理论发展过程,探析社会福利伦理,对于发挥社会福利的伦理价值理念意义深远,对当今社会福利制度功能的发挥也可以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