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三言两语     
《当代广西》2007,(1):5-5
和谐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改革是让人“换饭碗”,而不是让人“丢饭碗”;改革是人才流动,而不是人才流失。我们不能简单地让职工下岗、搞财政“断奶”,不能一卖了之、一推了之。改革是为了发展,发展中促进改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可以有机统一的。不能把改革当成“扔包袱”,变成“翻烧饼”。——中共海南省委副书记罗保铭说。  相似文献   

2.
《湖北宣传》2007,(6):30-30
构建和谐企业是集生产经营、改革与发展、政治与文化等要素为一体的系统工程。为了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作用,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四个每一天”企业工会工作新模式。即:“让职工立足岗位干好每一天,关爱职工每一天,让职工快乐每一天,创新工会工作每一天”。  相似文献   

3.
下岗、再就业问题,干部分流问题,实际是端什么“饭碗”的问题。不同地区谋“饭碗”难度各异。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门口有讨“饭”吃、要岗位的人,让人感到“饭碗”问题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沿海发达地区,因为经济发展快,“饭碗”不是问题。没有“饭碗”自己造,干部职工自立意识强,自谋职业成风,已不再有人找政府要饭碗了。今天在这个企业下岗,明天可到别的企业上岗;今天被单位炒了鱿鱼,明天可谋一份新“差事”。看来,“饭碗”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经济发展。有些人认为,只有国有企业的饭碗才算饭碗,只有吃财政“…  相似文献   

4.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工会组织承担着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及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的责任,这也是工会的“维护、建设、参与、教育”四项职能的重要体现。作为企业基层工会组织,要围绕企业发展中心,服务企业改革大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从自身组织的特点和优势出发,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矛盾论是政协工作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理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 和谐是“和而不同”,而不是要取消各种差异与矛盾,和谐是运动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纷繁中的有序,多样性的统  相似文献   

6.
孙海 《大连干部学刊》2011,27(10):27-28
在推进大连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必须让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能够充分表达,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要素。完善社会协调机制,构建利益诉求机制,关键是法律、制度和社会组织资源,着眼点是拓宽和畅通渠道。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为工会组织全面贯彻党的“依靠”方针,更好地履行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因此,只有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指导新时期工会工作实践,践行“三个代表”,才能开创新时期工会工作新局面,实现工会工作新时期跨越式发展。一、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上下功夫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工会工作必须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一是发挥职工主人翁作用。工会组织要积极要积极引导职工为企业改革发展献计献策,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发挥职工群众的首创精神,让职工…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利益矛盾与冲突的协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要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充满了矛盾和冲突的社会。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没有利益矛盾与冲突的社会,而是一个能够有效地协调与整合利益冲突的社会。中国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塑造了不同于以往的利益矛盾与冲突,利益主体和形成机制发生了极大的变革。建立自下而上的、重新组织化的、通过谈判和契约方式、由国家作为最后协调者的机制和体制,将有助于在新形势下构建更有效地协调与整合利益冲突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强调要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地方人大是党领导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的内涵、特征及机制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保林 《湖湘论坛》2005,18(6):16-17,23
和谐社会指的是一种人们所渴望追求的社会状态。和谐社会的内涵应该是指人们在某一个历史条件下对社会发展的政治环境、经济状况、文化氛围、社会结构等社会构成要件相适宜的一种预期的目标设计或追求。世界各民族在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上表现出一个共同特征:即“和”而“不同”的政治文化内涵、时代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协调性与整和性、交汇性与传统性的结合。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运行机制上,我们要从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等方面来进行,从而更好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1.
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党和政府在对国内、国际形势战略思考的基础上做出的正确判断,必将对中国社会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构建”,是制度建设,而不是对和谐社会原则、目标和意义的理论敷陈;关键是通过制度建设实现人民民主和社会公平的社会主义价值,而不是仅仅把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理念。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到实处,就必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就是说,能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党和政府。一个清正廉洁并得到人民信任的执…  相似文献   

12.
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主体,企业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工会组织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应该而且能够在构建和谐企业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积极维护职工的合法正当权益,推动民主法治建设,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13.
论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衡量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一个非常重要的新提法,也是今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致力的方向。“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协调顺和之意。在“和谐社会”中,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其根本目的就是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从而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实现形式和终极归宿。二者是内在统一的辩证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已经蕴涵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的社会和谐思想的明确和深化。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统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正是“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5.
梁佩 《传承》2009,(6):46-47
发展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趋势,但发展过程并不一定是合理的,发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实现社会发展的合理性时,不仅要协调好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更要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当前,"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对发展实践进行反思、寻求发展合理性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的终极意义就是要提高国民幸福总值:国民幸福总值的增加,一方面,要靠政府的善治来提供外在的条件、环境和空间,让和谐社会作为国民幸福的根基;另一方面,更要靠我们同民个体构建内心的和谐来获得。所谓内心的和谐(主观幸福感),就是指人的主观感受对于外在世界的反映达到一种协调,表现为满意,进而产生和谐、愉悦的感觉。内心的和谐往往是物质与精神的协调统一,是国民个体主观感到的内在与外在的和谐。而若想构建内心的和谐,就必须在明确影响国民内心和谐的三大心理要素即个体的性格、认知、情感的基础上,调整好国民的心态,让国民正确看待社会,努力培养国民的健康人格,从而尽可能让国民拥有更多的幸福。其具体构建内心和谐的途径有三点。  相似文献   

17.
沈强 《传承》2006,(6):114-11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还是要靠发展这一科学论断,对加快兴业的发展更指明了方向。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牢牢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个关键。所谓“全面”就是各方面都要发展,“协调”就是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就是发展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作为一个县域基本单位,要领会贯彻这一内涵,就要结合实际解决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使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当前与长远发展、“三个文明”建设协调统一,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18.
人文精神是人的本质的显现,是人类文化之灵魂、之内核、之生命力、之基本原则、之公理体系;人文精神的机制,宛如人类有机体内部的神经元、神经系统,人类文明的每一触角都有它的神经末梢。大学是知识、文化的重要产出地、辐射源;也是传播和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场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研究大学传播人文精神的使命更具特殊意义。一、构建人文精神是坚持大学理念的内在要求首先,构建人文精神是由大学的基本功能决定的。大学的基本功能在于培养人。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是大学的传统教育理念。在近代,大学强调要培养“理念人”、“专业人”。虽然两…  相似文献   

19.
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党赋予工会组织的神圣使命,是国家法律对工会界定的社会职能,是工会组织的性质所决定的,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发展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趋势,但发展过程并不一定是合理的,发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实现社会发展的合理性时.不仅要协调好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更要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当前,"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对发展实践进行反思、寻求发展合理性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