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以个人权利为基础,以公民社会组织为主要特征的公民社会逐渐兴起,对政府治理模式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我国作为后发展国家,政府主导发展的局面决定了政府治理模式转变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政府单独治理模式具有政府规模膨胀、政企不分、政府不可治理性增加、非政府组织发展滞后和抑制公民精神成长等弊端。为此,共治模式是我国政府治理模式的理想选择,要想实现这种转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国有企业的功能;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增强社会治理过程中公民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扩大了公民参与的空间,提升了公民的参与能力,使公民社会日渐成熟。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应拓宽公民参与的制度性空间,以公民积极有序地参与促进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公民社会是表达社会各阶层意见的载体,是国家了解民意的重要逢径.是不可忽略的社会和经济力量。它既是民主政治生长的社会基础,又是民主政治成长后维系成熟的民主政治制度果实的社会肌体,和谐治理是政府依法行政与公民依法自治的有机统一,政府要倡导公平的原则,培育公民社会组织来分担政府转变职能后转移的职能。和谐社会最终体现在政府和公民和谐的基础上。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是形成新型和谐治理模式的重要标志。构建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的合作互动机制,既是推进政府改革的逻辑起点,又是实施政府改革的内在动因。因此.本文提出加快政府体制改革和构建政府与公民社会合作互动机制是当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与和谐治理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公民治理视角下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以服务公共性、管理法治性和运行高效性为特征的政府治理模式.作为公民社会与政府契合的产物,所蕴藏的公民中心内涵决定了公民参与的核心价值,其寓意是对公民治理的选择.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创新公民治理理念,健全公民资格,培育公民自治组织,引导公民参与,提高公民、政府间的互动质量并建构激励耦合合作制度.  相似文献   

6.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实现有效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政府改革的直接目标。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府治理模式,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必须以"公民本位"为核心指导思想,因为"公民本位"是服务型政府合法性的基础,是完成服务型政府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本位"对现阶段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具有明显的价值导向作用,服务型政府应当是坚持公民权利导向、公共权力回归于民导向、法治导向和公民参与导向的政府。  相似文献   

7.
关于我国地方治理模式的探讨是建立在治理理论兴起的基础上的。治理理论要求多元参与和自组网络的建立,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公民社会的蓬勃发展,使得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但由于政治经济改革过程中的困境使得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治理中的运用也存在着诸多困难,所以我们目前的地方治理模式可采用政府主导——多元治理型模式。既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多方参与的治理机制,以达到善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在公共利益的追寻过程中,政府应该转变治理思维,从管制社会到服务社会;转变治理方向,从发展经济到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创新治理方式,改变政府独控的治理模式,与社会组织、公民个人一道形成治理合力,提高实现和促进公共利益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社区治理的三种模式——以深圳为研究文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治理研究者多以"政府、社会"两要素描述和研究社区治理模式。本文把社会要素进一步细分为居民和企业要素,以三要素(政府、企业、公民)来研究和描述社区治理模式。三要素说是两要素说的发展,它丰富了社区治理理论。  相似文献   

10.
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的实践初步形成了七种社会治理创新模式,这些模式在化解社会矛盾、改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这些模式仍然存在实现社会公正的制度规则不足,重管轻治、重政府治理轻社会协同,法制化治理缺失和虚拟社会管理探索不足等问题。对此,文章提出要通过进一步更新观念、建设基于社会公正的制度规则、利用大数据加强对虚拟社会的管理、由人治转向法治、建立涉及民生的信息公开机制和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政府—公民合作的协同型社会治理模式等措施来完善社会治理创新模式,以推进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1.
三鹿奶粉事件暴露了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缺失:以政府为主导的监管模式下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混乱,市场发育不足,食品安全管制中的关键制度不完善,企业难以有效地自我监管,社会中间层组织参与食品安全管制的动力不足。要转变政府在食品安全管制中的职能,依靠市场作用促进企业实施食品安全自我管制,充分调动社会中间层组织力量以达到食品安全的共同治理,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公民四位一体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12.
良好的治理即善治的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运用善治基本要素对出现在温岭的民主恳谈这种治理型模式加以剖析,提出政府需“投资”社会资本,要提高社会信任度、增强互惠规范、扩大参与网络以完善民主恳谈,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地方治理与和谐社会具备共同的哲学基础,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然而,地方治理在中国语境下有着特殊的含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长期以来关系不顺、地方政府之间的无序竞争十分严重、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发育不成熟等问题的存在,增加了社会的不和谐度,导致了我国地方治理实践的失败甚于成功。我国的地方治理有待在学习、反思和制度的演进过程中不断完善。构建地方政府主导合作型地方治理模式、强化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合作、培育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并努力获取其支持、规范地方政府的有序竞争是增进地方治理的有效途径,它们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并指明了前进的路向。  相似文献   

14.
公民社会是在西方社会产生并长期存在的政治现象和政治理论,在近代西方"国家主义"盛行的同时掀起了对公民社会讨论的又一次热潮,这一讨论也波及到了中国并对中国政治学、社会学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改革的逐渐展开,中国公民社会逐渐产生并在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公民社会的产生与政府的转型有着密切联系,公民社会的发展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政府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随看我国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的日益膨胀,我国已经进入城市的快速发展阶段。城市政府面临着日益复杂多变的行政环境和日益严峻的挑战,以往的“大政府、小社会”的模式,已经难以处理城市中日益增多的公共事务,需要越来越多的治理主体参与到城市的公共治理之中,城市治理主体在逐渐多元化。其中,经济组织逐渐成为城市治理中除政府以外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治理主体。然而,在城市治理中有些经济组织也出现盲目最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存在诸如,煤矿黑工事件、矿难事件、伪劣商品屡禁不止,食品、药品等问题,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传统区划行政模式下地方政府管理存在明显的制度缺失。现代社会全球一体化、区域化发展趋势要求地方政府改变不合时宜的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创新地方政府管理的路径:一是以公民需求为导向重塑地方政府;二是建立地方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治理理论与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理理论的兴起为我国地方政府治理的新模式提供了许多可借鉴之处。治理理论强调了多元参与和自组织网络的建立,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公民社会的蓬勃发展使得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因此治理理论在我国现阶段的地方政府治理中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政治的转型期,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治理中的运用也存在着诸多困难,所以我们目前的地方治理模式可采用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型模式。既保留政府主导的因素,又构建多方参与的治理机制,最终达到善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但是相关的环境治理措施还不够完善,政府作为唯一的治理主体已经不能满足公共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合作网络模式,不仅致力于政府间的相互合作,还强调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企业以及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已有研究多从公民参与角度入手探究合作治理的实现机制问题,而忽视了公民无序参与和由此带来的无效决策问题。因此,应当将合作治理的公民参与研究范式转向有效决策研究范式。政策决策中的质量约束、结构约束、时间约束和可接受性约束深刻影响了公民参与合作治理的方式。公共决策部门应当综合判断政策约束性和公民参与类型,进而采取合适的有效决策模式:低度公民参与适合采取集中式自主决策模式,以获取决策信息为目标;中度公民参与适合采取分权式协商决策模式,以推动决策执行为目标;高度公民参与适合采取放权式公共决策模式,以促进公民自治为目标。基于平等、包容、理性和尊重的有效决策才是实现合作治理和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各类风险性问题不断增多,在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只有树立敏锐的风险意识,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强对民众的有序参政意识培育,转变政府治理模式,完善有利于公民政治参与的各项法律制度,大力培育社会组织,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广泛有力的社会资源,才能使公民政治参与真正走向有序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