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数据侦查已经广泛运用于侦查实践,由此带来的大数据证据效力问题并未得到刑事诉讼证据理论完整、权威的解释。判断大数据证据的效力,首先,要从获取大数据的侦查行为上判断,只有依法定程序实施的大数据侦查行为,才是取得大数据证据的合法途径。其次,要从证据的形式上审查,只有符合法定证据形式要求的大数据才能作为"呈堂证供",目前只有电子数据和鉴定意见两种大数据证据形式,立法应当赋予其他基于大数据的"衍生证据"以诉讼证据的地位。再次,从证明力上审查,只有符合证据真实性、相关性特征的大数据证据才能作为诉讼证据。不能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和解释的大数据证据不具有证明力,"鉴定或检验"可以成为审查判断大数据证据证明力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2.
在侦查阶段排除非法证据,是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重要内容。侦查阶段实际上是获取证据的最佳也是最初阶段,对后续的审查起诉乃至审判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行法律和相关司法解释中虽然规定了侦查阶段排除非法证据的要求,但是排除主体、启动程序、证明责任、证明标准及救济等核心性要素却付之阙如。检察院审查批捕活动也发生在侦查阶段,亦需要对非法证据排除问题加以审查,以充分发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刑事司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曾菲 《学理论》2009,(15):121-122
刑事证据收集是侦查活动的一个重要阶段,对认定犯罪事实、正确适用法律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现状来看,刑事证据收集不仅存在立法上的缺陷,在实际操作中也有诸多瑕疵。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刑事证据收集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存在的缺陷及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技侦证据审查贯穿于刑事诉讼全过程,针对技侦证据审查目前面临的诸多问题,按照我国刑事诉讼程序脉络可以梳理出三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即技侦证据的横向移送审查问题、庭前会议对技侦证据的审查问题、纵向诉讼结构下对技侦证据的审查问题。针对技侦证据的横向移送审查问题,可以通过限制技术侦查启动频率、建立技侦证据强制移送制度等措施予以消除。针对庭前会议对技侦证据的审查问题,对于存在技侦证据的案件,强制召开庭前会议符合法理,且有助于实现诉讼价值、提升诉讼效率,庭前会议上可对技侦证据进行实质审查,我国法律也应写入召开庭前会议的命令性规范。针对纵向诉讼结构下对技侦证据的审查问题,依照诉讼制度改革的要求,技侦证据应进入到庭审程序接受审查,并且要坚决排除非法获取的技侦证据。技侦证据的审查模式可划分为一般审查、采取保护措施的审查和庭外核实,三种模式存在位阶顺序,即主要采取一般审查,特殊情况下采取保护措施的审查,庭外核实则作为纾解双重目标紧张关系时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5.
鉴定意见是诉讼证据的一种法定形式,其审查、核实和认定工作涉及很强的专业性。鉴定瑕疵,是指鉴定人和鉴定机构进行司法鉴定,在鉴定程序、鉴定标准和技术规范的适用以及鉴定文书制作等方面不符合法律和鉴定规则等规定,但不影响鉴定意见的正确性和证据能力的情形。诉讼环节不同,鉴定瑕疵和鉴定错误的发现、补正和纠正的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6.
论职务犯罪初查的归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察机关将职务犯罪"主观立案条件"错解为"客观立案条件",为满足"客观立案条件"的要求,最高人民检察院将职务犯罪初查定位为立案前的审查和调查,这实际上属于越权立法,而初查中有局限性的调查手段,导致变相地放纵了职务犯罪.职务犯罪初查的本质是侦查,是初步侦查,有必要于立案之后先开展初步侦查,待获取一定证据之后再开展正式侦查.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3)
在民事诉讼的书证认定过程中,此类证据经常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出现各种问题,影响证据认定。司法实践中,这些带有因人为或自然原因造成的问题的书证统称为瑕疵书证。瑕疵书证的产生,使得书证本身的证明力下降,使其不能完整地表达案件事实,有可能不被法官所采纳,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当事人的证明负担。然而法律的立法与理论界对瑕疵书证并没有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解释,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趋近空白状。瑕疵书证的确认,应以形式审查为主,结合法官的自由心证,来确定书证的证明力。  相似文献   

8.
侦查取证包括发现证据及其线索和收集证据两个部分.其中,证据及其线索的发现一直游离于立法的边缘,有必要对其加以规制.2012年修改后的刑诉法不仅完善了证据收集的手段,而且构建了遏制非法取证的机制,对侦查取证工作的整体推动具有重要意义.以刑诉法修正为契机,转变侦查取证观,坚持自由裁量以人权保障为标准,丰富和发展侦查取证措施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侦查破案论     
侦查破案概念应当从行为、认知、结果等3个角度进行界定。破案条件规定应当从侦查措施及 强制措施采取的合理性根据维度进行理解,即有关侦查措施和强制措施只有在案件事实调查、证据收集以及 犯罪嫌疑人确定程度等方面达到一定标准时方可以采取。破案的思维方法包括经验方法和逻辑方法两类。 破案的行为方法主要包括巡逻发现、物证分析、重点排查、秘密侦查、诱惑侦查等5种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10.
刑事证据是公安司法机关进行立案、侦查、起诉和审理以及定罪、判刑的依据,是查明和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是揭露犯罪,证实犯罪的重要手段。在办案过程中如何把握每一种证据的证明力,如何对各种证据进行收集和审查以及应用,是整个办案活动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1.
侦查意识就是侦查员的头脑对于某一个具体案件的反映.这种反映包括对案件的感性认识、分析判断及对案件中出现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的相应措施等.侦查意识主要包括快速反应、细致工作、吃苦耐劳、应变能力和自我修正、综合分析判断、坚韧不拔、积极收集证据等意识.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强化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民事诉讼证据的内容主要有民事证据的收集与保全;民事证据的审查与判断;民事诉讼证据的举证责任等.加强民事诉讼证据制度方面的研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测谎技术在刑事案件侦查中的作用勿容质疑,但测谎结论能否作为诉讼证据,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本文在对测谎技术的发展历史作简单考察的基础上,从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和可采性方面对测谎结论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测谎结论具有证据价值,并进一步对测谎结论的审查判断和测谎证据的规范化予以了阐释。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强化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民事诉讼证据的内容主要有民事证据的收集与保全;民事证据的审查与判断;民事诉讼证据的举证责任等.加强民事诉讼证据制度方面的研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公安侦查文书是对侦查过程及侦查结论的客观反映,是整个侦查活动的文字载体。本文将对公安侦查文书证据的证明对象、证明标准及公安侦查文书证据运用的有关原则进行研究,以利于公安机关提高侦查文书的制作水平,提高办案质量。  相似文献   

16.
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侦查学学科研究应当加强侦查法制化研究与执法规范化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还应当加强讯问方法与技巧,威胁、引诱、欺骗的合理性及其限度,证明标准和定案证据体系,技术侦查、秘密侦查措施等问题的研究.在对侦查专业学生的培养及教学方面,在培养方案及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的程序意识、证据意识、人权保障意识,并重视规范化教学,强化学生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31)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刑事诉讼法修正案,首次以基本法的形式规定了非法证据排除制度,明确了非法证据的种类、审查程序以及排除规则,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司法制度的进步。但经过对重庆市A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案件进行实证分析,突显出检察机关在排除非法证据时面临着以下三个困境:一是"重实体轻程序、重打击轻保护、重国家轻个人"的密闭性侦查模式阻碍了非法证据的认定和排除,二是法律授权不明和工作机制缺乏,导致调查手段处处受制于人,三是双重的职能定位造成监督与配合难于平衡。针对上述困境,建议从重构证据审查方式、完善法律授权和建立配套工作机制、构建新检警关系模式三个方面着手以寻求突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2012年《刑事诉讼法》实施后,侦查人员出庭作证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从法律及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来看,我国的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具有如下特点: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为基础,以防止冤假错案为目标,以审前被告人供述的合法性为审查重点;优先适用办案单位出具的"情况说明",侦查人员出庭作证是对证据合法性进行调查的最后保留手段等。为保障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顺利实施,需要立法明确:侦查人员出庭时的证人地位,并规定与普通证人不完全相同的权利、义务和法律后果;规定当庭证言与"情况说明"不一致时的证据取舍;规定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申请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权利。为减少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阻力,需要做到:完善配套制度,充分体现公、检、法三机关分工合作原则的精神,取得侦查机关的支持;加强对侦查人员出庭知识的培训,提高侦查法治化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刑事错案的发生严重损害了司法公正。一些错案仅凭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就轻易定案,导致非法取供及“重庭前供述、轻庭审翻供”现象时有发生,证据相互印证规则僵化。为减少错案发生,可从口供的获取与审查方面予以规制,强化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引导侦查,构建侦查讯问律师在场权,内外合力监督取供行为。同时,健全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助力法官全面审查庭审翻供行为,细化证据印证规则,以便更好地实现庭审实质化,达到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陈娜  杨天贝 《学理论》2010,(15):108-110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指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通过非法程序或手段取得的证据不得在刑事审判中采纳的规则。许多现代法治国家已经确立该规则,而中国尚未确立。作为法治国家,应当吸收现代国际诉讼理念,树立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权并重的价值观,把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法定化。中国法定侦查措施有限且侦查技术落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体现其对侦查的价值的同时,在一定时期内也将对犯罪侦查产生不小的影响。站在侦查的角度,论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中国犯罪侦查的价值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