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是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一种有效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纳入旅游产品体系的方式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旅游景区合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与修学旅游的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潜在旅游者结合。通过参与到旅游开发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成为非物质文化展示、保存和发扬光大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4)
东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丰富,但对其保护、传播和发展尚处于起步期,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趋势下,加大数字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是增强传播效果的有效路径。本文从基于数字化传播的技术层、实现多元传播的媒介层、打造产业闭环的产品层三个方面,对开展东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技术支撑、媒介呈现和产业链条进行深入思考,力图建构文化共同体,通过民族文化的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3.
"非遗节"是国际社会首个以非遗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活动,是我国切实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推动国际合作的重要举措,更是为世界各国搭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深化交流与创新合作的平台。2013"非遗节"是继财富论坛后,在成都举办的又一盛会,对宣传中国非遗保护工作,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成都的国际知名度,意义重大。为此主办方采取了一系列的传播措施。  相似文献   

4.
新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新疆高校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了平台.分析了新疆高校民族文化传承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在新疆高校如何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促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三秦大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陕西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巨大的文化财富.为使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应当改变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诸多不足,构建及完善政府、民间保护协会、权利人及民众等多个层面协调配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6.
谭宏 《理论探讨》2008,(2):84-88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多种价值,经济价值是其重要的一项.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研究其特点,探索其转换机制和转换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解决的对策,既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经济价值为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又可以通过经济的发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近日,辽宁省文化厅公布了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辽宁道光廿五集团董事长张广新凭借道光廿五满族传统酿酒工艺而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相似文献   

8.
李佳珊 《学理论》2013,(23):170-17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增加文化软实力目标和推进文化强国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有助于实现文化的历史、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工作滞后,应通过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落实各项保护制度完善,推进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9.
当今全球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正席卷而来。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既是对原生态本质的保护,也是对其进行善本再造,使之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在发展中寻求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活性载体,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人和传承的文化,是生命的文化和生活的美化。我们要全面定位民间文化、民间文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地位,要把这份珍贵的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使它与其他文化遗产一样真正与其"半壁江山"的文化地位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10.
王兰凤  许敏 《学理论》2014,(7):163-165
对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以便有针对性地对莽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抢救与保护成果显著,包括关于莽人语言、习俗的专著、论文和录像。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包括现代生存方式对莽人语言和文化遗产的冲击、主流文化对莽人语言和文化遗产的冲击、非物质文化传承和保护人才匮乏、缺乏动态保护。莽人语言和文化保护应探索新的路径,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1.
张少玲 《学理论》2012,(30):148-15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地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不断传承、创新和积淀的成果,它既是文化多样化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更是人类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华县皮影文化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所受到的重视程度是不言而喻的。通过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法律保护所面临的问题,等等,以华县皮影文化为典例来阐释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所面临的现状,以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提供些许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古雅静 《侨园》2023,(5):48-49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财富,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不断探索新的形式和方法,旨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了非遗与旅游业要向更深更高的方向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等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同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不可避免的劣势.要扬长避短,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工程之中去,在研究、宣传、培养人才等方面努力作为,承担历史赋予高校的角色担当,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力 《学理论》2013,(29):375-376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丰富的价值内涵,具有重要的和谐价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培养具有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多元文化与可持续发展意识、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还有助于推动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是利用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杨浩 《各界》2007,(2):19-21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古国,中国的历史变换莫测却从不间断,渊源流长的同时也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因为中国不仅是一个世界上少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也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任务异常艰难繁重的国家.当然,我们在从事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之前,首先要科学精准把握它的特征和价值.如果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的把握以及价值的界定,缺乏科学而可操作性标准,就会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形成"泛文化遗产论",这极其容易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泛滥成灾,不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更使文化遗产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流俗趋时,淹没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所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保卫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兰凤  许敏 《学理论》2015,(7):194-195
人口较少的民族布朗族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应采用科学的分类体系,建立莽人语言文化资源元数据框架。要参照科学的标准规范,建设莽人语言与文化数据库;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要注意与国际接轨,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技术。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彰显了人类对文化多样性价值的珍视。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传承母体和文化生态,亦会在发展和变迁中形成民俗主义。应努力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内核,保留其本真性,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整体保护。  相似文献   

18.
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为各种民间文化组织参与保护工作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众色彩。非物质文化产生于民间,也主要在民间流布,与由官府和文化精英创造、居于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有显著区别。其次,与大一统的主流文化风格不同,非物质文化带有深深的民族和地域烙印。以  相似文献   

19.
刘霞 《学理论》2012,(17):163-164
昌黎民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的河北文化.它是昌黎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出的艺术成果.我们不仅要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与时俱进,将活跃、新颖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融入昌黎民歌文化,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使其保持旺盛与长久的活跃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如何对其进行保护更成为争议热点.我国应该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解构的基础上,通过公权和私权两种模式,既维护个人和地方的利益,调动他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又不至于限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以期更好地保护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