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缅甸油气资源开发的地缘政治博弈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志坚 《东南亚》2009,(4):21-25
缅甸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丰富的油气资源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为获取能源、保障本国经济发展,相关国家在缅甸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因此,对缅甸油气资源开发的地缘政治博弈接踵而至。缅甸政府也利用油气作为一种外交手段和工具,达到其在政治、经济上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李晨阳 《和平与发展》2012,(2):29-37,71
缅甸2010年大选之前,中缅关系中中国较长时期是缅甸最重要的伙伴,但中缅关系中矛盾也始终存在,缅甸也一直在谋求与西方国家改善关系。2010年缅甸大选之后,中缅关系总体上保持了友好合作的态势,但缅甸国内政治的变化以及西方国家与缅甸关系的改善对中缅关系的挑战也是客观存在的。未来中缅两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因素依然存在,中缅还将继续加强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合作,但中国在众多大国对缅关系中独占鳌头的局面将不复存在,缅甸在中缅双边关系中的主动性会上升。  相似文献   

3.
(2012年12月1~31日)2日,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在河内会见到访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李建国。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北京会见泰国前总理、为泰党高级顾问颂猜·翁沙瓦。4~5日,缅甸总统吴登盛访问文莱。4日,文莱苏丹在欢迎吴登盛的国宴上表示,文莱与缅甸未来在油气开发领域合作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西方国家对缅甸实施长期经济制裁,深刻影响了缅甸的经济发展。2011年3月,缅甸新政府执政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举措,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也促使西方国家放宽对缅甸的经济制裁。在此背景下,缅甸未来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5.
2010年缅甸举行了20年来的首次大选,这是缅甸国家政治转型的一次重要契机。对于缅甸大选结果及新政府的建立,东盟邻国、周边大国和西方国家反映各异.但即使是长期与缅甸对立的西方大多数国家也对大选有了一定程度的认可。未来。缅甸执政当局仍将面临各种政治势力和国内国际局势影响下重新洗牌、西方国家继续施加压力和制裁而出现的不确定性局面。中国和缅甸长期以来建立的密切关系也将因西方国家不断对缅甸的威逼利诱经受考验。  相似文献   

6.
中缅油气管道给中缅两国带来巨大地缘政治利益的同时,也将改变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和南亚的能源地缘战略格局。中缅油气管道的规划建设既有国家层面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能源安全战略考量,又有地方省区市政府的利益驱动,更有中国国家石油公司之间的竞争因素。一方面,中缅油气管道的建成运营不仅延续了南方丝绸之路和滇缅公路的辉煌,将中缅睦邻友好关系推上新的高度,而且也是中国拓展与东南亚和南亚能源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缅甸借助中缅油气管道不仅成功开展油气外交使缅甸成为亚洲主要能源国家,振兴缅甸经济以提升缅甸在亚洲的经贸地位,而且提升缅甸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1988年以来缅甸的对外经济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对缅甸经济以及内政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政治-经济及其互动的角度分析缅甸对外经济关系发展的成效和特点以及对缅甸所具有的意义。文章认为,缅甸的对外经济关系对缅甸军政府的维系至关重要,但由于受到西方国家制裁的严重制约,对缅甸国内经济的支持有限。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以来,东非油气大发现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本文对东非油气大发现的历史进程、最新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跟踪,分析了东非油气大发现对非洲和世界能源领域及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对东非国家会否陷入"资源诅咒"的担忧。同时,也对中国油气企业参与东非油气勘探开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1988年9月至今,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缅甸实施了长期的制裁, 虽然这种制 裁没有实现迫使军人向反对党彻底交权的目的, 但成为了缅甸民主化进程的主要动力。缅甸与西 方国家经济交往规模小、缺乏其他国家的有效配合、制裁不能改变缅甸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是对缅 制裁效应没有最大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东南亚启动了无核区建设,但近年来由于世界油气价格的高涨,一些东盟国家纷纷着手开发民用核能。其中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缅甸、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尤其突出。与这些国家的核能开发相关的环境安全等问题受到了东盟内外各种力量的关注,这给东盟在区域安全问题上的协调和治理能力提出新挑战,并将影响东盟未来的自身改革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1.
创建孔子学院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在高等教育合作领域的特殊形式。近年来,孔子学院的建设在东盟国家发展迅速,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东盟国家和中国的地缘相近、东南亚华人华侨众多、东南亚国家人民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等。孔子学院在东盟国家的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师资和教材问题是其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东盟国家的“文化威胁论”以及孔子学院激起周边国家的软实力竞争的反应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浅析东盟对缅甸政策的变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东盟吸纳缅甸入盟后,对缅甸奉行“建设性接触”政策,反对联合国安理会介入缅甸问题,一度成为缅甸抵御西方压力的主要屏障。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缅甸国内的一些原因,使东盟受到一定影响。面对来自美欧等西方国家的巨大压力,东盟一些成员国对缅甸问题有不同意见,要求东盟调整对缅政策的呼声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对东盟国家投资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进入新世纪,在中国政府鼓励并积极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到境外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利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中国对东盟国家的投资迅速发展,东南亚逐步成为中国企业投资的重点地区。中国对东南亚的投资行业、投资形式都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中国对东盟投资在东盟吸引外资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小,但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4.
自2011年3月吴登盛领导的新政府执政以来,着力调整内外政策,迅速开启了“变革”之门。对内,统治缅甸40多年的军政府逐步向文官政府交权,工作重心开始转向经济改革。对外,积极融入东盟,同西方国家关系出现重大“突破”。对华,坚持睦邻友好,两国关系稳定发展。但缅甸的民主改革不会一蹴而就,还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任何操之过急的期待或行为,恐将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策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国投资东盟现状分析 (一)中国企业投资东盟的基本特征 1.投资总额迅速增长自从中国政府批准对东盟投资以来,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迅速增长,1995—2006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由1.52亿美元增长到9.37亿美元,占东盟吸收境外直接投资的比重相应从0.76%提高到1.79%。实际投资额应比这一统计数字大,因为这一数据未包括许多在东盟国家投资而未经中国商务部批准或未在中国商务部备案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缅甸近20年来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认为在缅甸军政府执政的第一个10年(1988—1997)改革力度较大,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的几年中改革一度停滞不前,进入21世纪后才又逐渐恢复推进改革的势头,但制约缅甸改革和发展的一些基本因素仍然存在。尽管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经济社会有所发展,重要农产品、电力生产、石油天然气产量、引进外资、外贸总量、外汇储备总额等都创造了最好的水平或最高记录,但缅甸经济中根深蒂固的结构性失常和宏观经济不平衡尚未得到纠正,缅甸积贫积弱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变,仍然是东南亚最为贫困和发展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缅甸经济要走上稳健、快速的发展道路,还有待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解决宏观经济失常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12年,东盟各国政局总体稳定,经济平稳增长,缅甸进一步融入东盟大家庭,成员国在各领域加强合作,加快推进东盟共同体进程。在区域合作中,东盟坚持大国平衡外交政策和东盟的主导地位,但在南海问题上东盟的协商一致原则受到挑战。展望2013年,东盟将继续有效执行各项一体化计划,缩小成员国发展差距,扩大区域合作,以便于2015年建成东盟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张斌 《东南亚纵横》2014,(11):14-17
本文探讨发展和创新中国对东盟国家公共外交的策略。在开展与东盟国家外交方面,可以重点考虑发展和创新公共外交的主体、形式及内容等方面的创新:发挥国家领导人及重要领导出访周边国家及参加重要首脑会议带来的聚焦效应;搭建中国思想库对于政策理念的传播平台;突出发挥东盟各国华侨华人的作用;创新国际交流及教育文化交流项目;重视对东盟国家的文化外交,重点以文化为纽带,进行人文交流。  相似文献   

19.
依据BEC分类法,从1998~2008年的贸易数据表明,中国与东盟中间产品贸易占总贸易额半数以上,影响中国与东盟中间产品贸易发展及流向的因素主要有:要素禀赋、地理因素、中间产品跨境交易成本、跨国公司生产与投资区位选择。一般而言,资本丰裕而劳动稀缺的国家成为零部件的供应方,如中国与马来西亚的零部件贸易是逆差;地缘相近、贸易协定的签订降低了中间产品的贸易成本,促进了中国与东盟间中间产品贸易的发展;跨国公司投资促进东道国中间产品的出口。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与东盟的双边经济合作包括农业、农机和粮食安全等方面的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拥有18亿多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