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6 毫秒
1.
德育人本是基于"人学理论"指导下以帮助学生成人为目的的一种新的德育理念。目前高校德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德育目标的定位问题、德育内容的无根性问题和德育手段的反人本问题。高校德育人本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为目标,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以实现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增强可操作性,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并构建高校德育评价新体系为实现路径,以实现学生德性的完满发展,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人的本质问题,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永恒探讨的话题。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于现实的人,从社会实践出发,系统地探讨了人的本质内涵,形成了科学的人本观。马克思科学人本观的形成,经历了早期的"自我意识"人本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的"类本质"人本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期的"社会关系总和"人本观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人的需要"人本观的长期逻辑演变。从文本学的角度系统梳理马克思科学人本观的逻辑进程,对于我们当今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实现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人本化:全面德育实施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俊 《理论月刊》2008,(8):186-188
教育理念忽视了人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具有生动主观性。人本化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心人的发展。要求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人本德育的实施过程应该是一个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没有学生自我教育的参与,教育是很难奏效的。  相似文献   

4.
蓝媛慧 《青年探索》2006,3(5):32-34
应对当前我国高校德育自足性缺乏、主体性缺失、忽视实践的问题,注重德育的人本特质,恢复大学生主体性地位及返回实践的生活世界,便成为构建高校德育有效性途径的依据和要求。由于青年志愿者行动具有:主体间“对话”与普遍道德共识的形成及道德主体地位的恢复;回归生活世界与道德本质和德育目的的契合;社会化融入过程实践与个体的自我实现三个特征,能够成为构建高校德育有效性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5.
构建高校和谐德育——加强高校德育的新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桂平  王晓华 《传承》2007,(7):122-123
德育创新是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提出"和谐德育"的新理念,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本质要求。构建高校和谐德育,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重视生活道德践行,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德育环境;建立和谐的德育评价机制;充实德育教育内容,创新德育工作的形式、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6.
人本管理与高职高专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现在高职高专学生的工作上,即以德育和素质教育为着力点,将人本管理贯穿于其中,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庆辉  朱高峰 《前沿》2005,(3):149-151
高校德育的困境使传统的德育理念面临着合理性的危机, 更新德育理念是高校德育的必然选择。德育要回归到人的主体性地位上来, 回归到人的发展的价值上来。关注个人成长应成为高校德育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8.
陈岩 《前沿》2007,(7):201-203
城市社区建设的本质内涵,体现了人本理念的基本原则。但是,人本理念与实践之间还存在着某些不和谐的因素。人本理念与实践上的反差表现为:由"单位人"向"社会人"和"社区人"转变中人本理念上的缺位;由"居委会"向"社区"过渡中社区组织功能错位;由"单位"和"政府"包办向"居民自我管理"的转型期社区居民自治意识的淡漠;由于"单位制"混杂于"社区制"使社区资源整合相对滞后。城市社区建设中坚持人本理念的落脚点就是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人本理念与实践的统一要以洞察人的需求为基点,要突出体现出社区人文关怀的特色,要以实现社会公平、社会互助和社会和谐作为主导型价值取向,要改变社区组织"准行政化"的趋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居民自治"。社区建设中人本理念所体现出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互助意识、共享意识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区的切入点。社区建设中人本理念还有待于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传统"慎独"思想与高校网络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慎独"是谓独处无人时,自己行为谨慎不苟.这种高度自觉的修养精神与今天高校网络德育基本要求存在较多的相似之处.深刻理解两者的相齐性将有助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和努力发掘传统"慎独"思想对当前高校网络德育的重要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罗丽华 《理论月刊》2007,(5):106-109
人本法律观中的“人”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和主体性,人本法律观中的“本”主要是本质之意,即人本法律观回答的是“法的本质”问题。人本法律观的论证特色鲜明,体现为观点的体系化、内容的立体化、视角的多元化。人本法律观的价值目标定位为三个逐步深化的层面:维护个人权利是浅层的价值目标,尊重人的尊严是中层价值目标,实现人类幸福是终极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1.
李玉瑛  谭贤楚 《前沿》2007,(8):38-39
高校教育管理是学校一切管理工作的关键,而教育管理的核心是人。本文基于"人本管理"内涵的分析,认为"人"是高等教育管理系统中最具主体性的因素,指出民族高校教育管理要"以人为本",实施人本管理模式是提高民族高校教育质量的根本,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傅早霞  彭立春 《求索》2010,(12):136-137
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意义和价值,弘扬人的主体和个性,丰富人的生命和生活,促进人的科学发展的教育。探讨人本教育的哲学基础,有利于正确解读人本教育的内涵和本质,推进人本教育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高校是德育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它承载着对大学生深刻进行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教育、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通过对当前高校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高校历史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及时该课程教学实践创新途径的思考等方面的探析.从而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更好地实现大学教育的德育目标及内容.  相似文献   

14.
杜惠峰  季大伟 《前沿》2007,(9):91-92
本文从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以人为本的办学思维、以"人本"思维统筹院校人才队伍建设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推动院校教育的全面发展四个方面阐述了"人本"思维在院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生成经历了一个扬弃与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折射出他在不同时期对人本之人与人本之本、对存在论意义上之人本与价值论意义上之人本在认识和侧重上的异同。他从主张意识的人和人的精神自由转向关注受世俗社会束缚的人和人的解放。此后,他从异化之维确立了人的理想化本质,最后又转向实践之维并确立了人的社会本质。以人的社会本质为中心,并基于唯物史观,马克思形成了独到的人本思想。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人本之人主要指无产阶级和全人类;人本之本则指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体到社会发展实践中,他的人本思想又表现为社会的发展依靠人、为了人。  相似文献   

16.
陈卓 《传承》2013,(13)
高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高校德育中存在忽视或轻视德育的长期效益的“急功近利”倾向。我们必须摒弃功利化德育观,以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的德育理念。全面推进高校德育在理念、价值、内容、等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张时碧 《传承》2014,(1):72-73
无产阶级人本理论主要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前提,对人的本质进行科学揭示,其主要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理论和实际严重分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等问题,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充分利用实践活动,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能动性进行有效地发挥,有助于切实提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陈卓 《传承》2013,(11):79-81
[摘要]高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高校德育中存在忽视或轻视德育的长期效益的“急功近利”倾向。我们必须摒弃功利化德育观,以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的德育理念。全面推进高校德育在理念、价值、内容、等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文学的功能可以有一千种,但德育功能必须是首位的.这可能是当前大多数名噪作家最鄙夷的"陈腐观念"之一.其实,这种靠着"反德育"而"成功"的人,正在毁灭着文学,而日益毁灭的又不止是文学本身.本文以<中国文学的"德育贫困">为题,其中的"中国文学"专指眼下的当代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20.
研究马克思主义人本发展观,目的是为解决当代中国人的发展问题提供借鉴。马克思主义人本发展观认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发展的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主体性发展的内在动因是人性的利益需求,因此,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就是增强和释放人的主体性。综观二战以后的人类发展理念,其演变过程呈现出一个清晰脉络:从"物本"到"人本",实质上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人本发展观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