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毒计害死了太子申生(今曲沃县有太子滩)。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19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即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几个忠心耿耿的义士,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昏过去。介子推为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充饥。晋文公执政后,介子推却悄然归隐山林。晋文公对那些过去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时,唯独不见介子推。晋文公亲自去请,却见大门紧闭,原来介子推已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介休市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山搜索,可始终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侧,大火起时介子推就会自己走出  相似文献   

2.
《史记·循吏列传》记载:晋文公时代的最高司法长官李离,一次根据下属汇报的案情将人错判了死刑,便自己把自己拘押起来,准备抵当死罪。晋文公说:官阶有高低,处罚也有轻重,这案子是下面人弄错了,并不是你的罪责啊!李离说:我的官职很大,从没有让给下属一点权;享受很多俸禄,却没有赏给下属一点利益。现在错判案件而杀了人,却把罪责推卸给下属,这可没有听说过。说完,不顾晋文公的劝阻,伏剑自杀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李离伏剑”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正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蒙难流亡他乡,很多诸侯国不接纳他。重耳到楚国拜见楚王时,楚王问他:"我现在帮助了你,如果你以后做了晋国国君,将如何报答我?"重耳说:"以后我如果做了晋国国君,假若我们在战场上相遇,我便以退避三舍(1舍=30里)作为回报。"后来,重耳果然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有一年,  相似文献   

4.
《党课》2013,(7):74-74
晋文公重耳是春秋时期晋献公之子,由于宫廷争斗,曾流亡列国长达19年。公元前636年,他当上了晋国国君。在位期间,晋文公对内大修国政,省刑薄敛,通商礼宾,拯寡救乏;对外联秦合齐,保宋制郑,尊王攘楚,勤王事于洛邑(今河南洛阳),败楚师于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盟诸侯于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  相似文献   

5.
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警示片《扭曲的人生———李真贪污受贿案剖析》,在广大党员群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这不由使我想起春秋时期李离自刎谢罪的典故。李离是晋文公身边掌管刑罚的一名官员,一次因断案不慎,将一名罪行并不重的犯人处以死刑。当他意识到自己的  相似文献   

6.
宽恕的力量     
利比里亚的女总统瑟利夫,在未当上总统之前,曾经三次流亡几内亚。每一次走在流亡的路上,她都在想,有朝一日必将卷土重来,搞垮她的政敌,使曾经让她饱尝艰辛的人也尝一尝颠沛流离的滋味。但一次不平凡的经历改变了她的想法。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后,不甘当亡国奴的大批东北流亡民众先后涌人关内,仅东北流亡学生即达三、四万之众。从此,形成了以东北军为骨干的,流亡关内各阶层、各团体及广大军人眷属在内的一个庞杂的东北流亡集团。其中,许多知名的爱国知识分子及著名的爱国人士,利用他们与张学良及东北军的密切关系,促使张学良和东北军停止内战,团结抗日,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8.
魏奕雄 《党史博采》2002,(12):27-28
“七七事变”后,流亡西欧和澳门十载的叶挺与隐居日本十年的郭沫若,先后回国报效,1938年1月相聚于武汉.当时国共第二次合作,叶挺正在筹建新四军,郭沫若即将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三厅厅长。叶挺邀郭沫若住到汉口太和街26号新四军办事处,并请他题词留念。郭沫若欣然命笔,书写了《论语》中的两句:“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是叶挺最喜欢的名言,他连声叫好,请人精心装裱,此后三年转战大江南北,一直随身携带,挂在自己的住房里,作为座右  相似文献   

9.
良法与良人     
正偶阅《史记·循吏列传》,其中两则古代循吏的故事,颇为感慨。所谓循吏,在司马迁老先生笔下,就是奉公守法的官吏。第一则的主人公是春秋晋国的李离,他是晋文公的司法官,由于过失而错判人死罪,于是把自己拘禁起来,认为应当受死刑。晋文公说:"官位有贵贱,处罚有轻重。你手下的官员有了过失,并不是你自己犯了罪。"  相似文献   

10.
1931年的秋天,我作为流亡学生由沈阳来到北京。当时,我是沈阳冯庸大学中学部的学生。冯庸大学是以校长冯庸的名字命名,它与张学良所创办的东北大学齐名,是一所标榜工业救国的高等学府。校长冯庸也是我一生所见到的事必躬亲的最合格的一位校长。“九一八”的枪声,使我们失去了校园,随着学校集体撤离了沈阳,经山海关流亡到北京。古都北京曾是敲响天  相似文献   

11.
感光 《大特区党风》2002,(11):47-47
在我国古代,一些司法监察官员正直不阿,秉公执法,其品格、精神深受世人敬仰,这里据辽亍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事典》所载,摭录其中几个感人的事例。李离以死护法李离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的狱官,因下属审理讼案的差错以致错杀了人。李离事后发觉这事就下令将自己囚禁起来,认为应该处死。晋文公对他说:“判错了案,杀错了人,那是下属官吏的错误,并非你的罪过。”  相似文献   

12.
张德宽 《正气》2000,(1):49-49
春秋时期 ,李离是晋文公的狱官 ,因错判了犯人死刑 ,李把自己绑起来 ,以抵死罪。文公说 :“官有大小 ,职责不同 ,罪有轻重 ,这是下属人员处理错了 ,不是你的错。”李离仍不肯原谅自己 ,说 :“司法部门有自己的法令 ,错判刑就应抵罪 ,错判死刑就应抵命。您认为我能详察案情 ,决断疑案 ,才让我当狱官。现在既然错判了死刑 ,罪该当死。”于是 ,伏剑而死。李离的做法固有不妥之处 ,但这种尽职伏法、忠于法律、严于律己的精神 ,的确难能可贵。吏治之好坏直接影响政权之兴衰存亡 ,为此 ,历代统治者无不重视对官员职责的要求。《周礼·天官宰·小宰…  相似文献   

13.
正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一个人足够幸运的话,其一生中会有三次成长。第一次,是发现世界不以自己为中心;第二次,是发现有些事自己无能为力;第三次,是明知道无能为力还去做。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的这三次成长的故事。我曾经是一个官员,是一个自认为合格的官员。这个衡量的标准,一是我  相似文献   

14.
转眼间,我到这所小学做班主任工作已有三年了,所接的班都是那种属于“名声在外”的班级,而我自身也经受着一次次的考验,压力之大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对付这样的班级,我有自己的“绝招”,那就是“标尺”、“信任”、“阳光”——我惯常使用的“三板斧”。  相似文献   

15.
文论集萃     
毋忘忠告□魏信德一次,一个猎人捕获了一只能说七种语言的鸟。“放了我,”这只鸟说,“我将给你三条忠告。”“先告诉我,”猎人回答,“我发誓会放了你。”“第一条忠告是,”鸟说,“自己做过的事不要后悔。”“第二条忠告是,如果有人告诉你一件事,你自己认为是不可能的,就别相信。”  相似文献   

16.
"赏功"三题周映秋赏功又称奖励,在我国古代就为统治者广泛采用。如何使赏功真正达到激励功臣、调动部下积极性的目的呢?古人在这方面进行过积极的探索,提出过一些好的见解,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虑为功首,谋为赏本"春秋时期,晋国的晋文公曾三次对国内有功之臣进...  相似文献   

17.
《浙江党史通讯》今年第八期刊登张毕来的回忆文章《台湾义勇队在浙江》,其内容梗概如下: 一九三八年秋,我受党的派遣到浙江金华,帮助李友邦从事台湾义勇队的筹建工作。李为受我党影响的著名台湾爱国志士,祖籍福建。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曾进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后因不满国民党反动派的背叛而被捕,出狱后流亡在浙江。三八年九月,我和友邦到福建召集散居各地的台湾同胞,受到各界的很大欢迎和支持,在崇安,当时就有许多流亡的台  相似文献   

18.
王凡 《湘潮》2005,(6):4-10
周尚珏老家在吉林,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丧,全家流亡到北京。1943年,他考取北京大学医学院,在读三年级的时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9.
祝连勇 《新长征》2007,(10):15-17
金光镇感言:每一次获奖就得“自己把自己打倒一次”,我知道自己打倒自己很难,我要把荣誉献给为之奋斗终身的党的事业,献来献去,属于我自己的也就变成了“零”,我需要不断从“零”开始。  相似文献   

20.
慎之于初     
赵亚兴 《奋斗》2005,(6):55-56
一些贪官,东窗事发,锒铛入狱,常常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悔恨自己,特别是悔恨第一次接受他人的贿赂。有个贪官.在解剖自己犯罪根源时,悔不当初地写下这样一段话:“我沉痛的认识到,第一次收受朋友的馈赠,是我犯罪的开始。禁锢一开.就出现第二次的收受,第三次的默认,第四次的麻木,从此一发不可收。”是的,第一次伸手,常是走向堕落的开端。自我毁灭的起始。所谓一失足即成千古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