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不完的“红旗渠”胡方玉关于河南林县的红旗渠过去已写了不少文章。今日所以再提红旗渠,是因为林县新的"红旗渠"的故事打动了我。80年代,林县实施了第二个"红旗渠工程":13万建筑大军打入全国25个省市的250个大中城市、创收40亿元。在北京,几乎每个脚...  相似文献   

2.
正站在黄河壶口,感受的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同样是河,站在红旗渠旁,想到的是林县人民“在悬崖绝壁上双手凿渠”的壮举!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望着涓涓流淌的红旗渠,眼前浮现的是林县人民绝壁穿石的劳作,这是林县人民历时十年,一锤一钎一双手修建的“人工天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河南林县这片干旱的土地上,当地老百姓与缺水的命运不屈地进行着持续抗争,为了圆一个水的梦,林县人民一往直前地追寻着、奋斗  相似文献   

3.
手之歌     
手之歌张运山手。60年代,林县人劈山引水靠双手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如今,林县人发扬当年红旗渠精神,靠双手扬帆弄潮,继续描绘着这方热土的锦绣蓝图。林县政协委员、纺纱厂厂长、省纺织系统劳动模范原纲有的手,是千万双手中的伎使者。我了解——他,有一双从小...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大人工奇迹,红旗渠不仅是林县人民敢于摆脱贫困、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渠""生命渠",也是展现中华民族不畏险阻、凝神聚力、奋勇当先、"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力量渠""精神渠"。林县人民在当时极其艰难的环境下,靠什么完成了十年修渠的伟大工程?当来到红旗渠这片土地,亲身感受红旗渠无穷魅力时,一定能寻找到答案。那就是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红旗渠精神是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  相似文献   

5.
山魂     
几年前到河南林县考察工作,顺便参观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个红旗渠,但那主要是听老师讲的,后来看了《红旗渠》新闻记录片,印象更深了一些。百闻不如一见!当我亲自考察了红旗渠的全貌时,才真正知道了这项工程是多么雄伟浩大!才真切地感受到了林县人民37年前修建这流经晋、冀、豫三省,干道长达200里的红旗渠时有多大的气魄和胆量!才真正被林县人民当年开凿红旗渠的那么一种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精神所深深打动。红旗渠干渠的最下游建有一座控制闸,将上游引来的水分送人若干支渠,再流向全县各个乡村、每块土地。这里还耸立着一座长方体的纪念碑,黑色大理石的贴面  相似文献   

6.
红旗渠畔的时代强音林建六十年代震惊于世的人造天河林县红旗渠,今天依然奔腾不息,浇灌着林县的青山大地,哺育着近百万勤劳、坚毅的林县人民;六十年代震撼人心的红旗渠创业精神,今天依然是林县人民建设家园的动力和法宝;六十年代震慑天地、奋战红旗渠的林县妇女,今...  相似文献   

7.
“红旗渠”不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吗?张海勤最近,笔者在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学习党章的“双学”活动中,看到一部五集政论片《光辉的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它在论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理论时,选用了河南林县人民建造红旗渠的...  相似文献   

8.
林州市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是红旗渠的故乡、红旗渠精神的发源地。以20世纪60年代修建红旗渠、80年代发展建筑业、9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标志,林州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7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曾多次对国外来宾讲,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今林州市)红旗渠。缘于此,周总理生前对红旗渠非常关心,并多次安排国外来宾到此参观。 红旗渠为何令共和国总理如此心挂?一位学者考察红旗渠时的感慨会使我们理解更深:“古人讲‘县集而郡,郡则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如果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每一方土地都出现这样的壮举,共和国该会发生多么辉煌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林州市政协委员为再建九十年代“红旗渠工程”贡献纪实1993年5月,中共林州市委八届四次全会发出了建设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红旗渠工程"的号召,提出厂"力闯百亿,争当百强,全面振兴,实现小康的奋斗Z标,象当年的林县县委发出"引漳入林...  相似文献   

11.
一声鸡鸣三省闻,河南安阳林州市(原林县)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处,在中国的版图上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因着红旗渠的问世而一举成名天下扬了。红旗渠精神感动了整整一代人,我们曾热泪盈眶地观看电影纪录片《红旗渠》,满怀豪  相似文献   

12.
《小康》2021,(19)
正在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专访时,林州市委书记王宝玉表示,红旗渠精神是创业时期艰苦奋斗的典范,更是林州走向全国乃至全球的特有标签,林州过去的辉煌由红旗渠精神引领创造,未来的理想依然靠红旗渠精神引领实现。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太行山东麓,一条流动的"天河"盘在山腰,这就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家住在山间,用水真作难。担水要翻山,吃水似油盐。"这曾是河南省林县(现林州市)人民吃水难的真实写照。20世纪60年代,在这里修建的红旗渠不仅给后人留下了浇灌几十万亩田园的水利工程,更是留下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  相似文献   

13.
《小康》2017,(30)
正红旗渠的建成先后长达十一年,对一个县而言,意味着工程浩大而漫长。当下的乡村建设,正需要这样的精神,红旗渠这一伟大工程的建设者,应该成为乡村建设实干者们的榜样。前不久,与朋友一起去红旗渠参观,感受颇深。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河南林县人民通过镐头铁扦,从巍巍太行山上建起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让林县山地成为水浇田。在险峻的山石面前,我仰望远山,似乎看到那个时代林县人民奋斗的身影;俯瞰大地,又好像看到林  相似文献   

14.
<正>一渠绕太行,精神动天下。20世纪60年代,中共林县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克服种种困难,在太行山上修建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并孕育形成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它不仅是林州人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林州人民在修建红旗渠中形成、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丰富和发展的红旗渠精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胡锦涛同志在视察红旗渠时指出:“红旗渠是一个典范,它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梵净山麓。芙蓉河畔。 历史也许不会记住2005年芙蓉河畔的冬天,但2005年芙蓉河畔的冬天却让人想起了历史。从大禹“治水”到“红旗渠”的修建,尘封史册上下千年的场景,仿佛一幕幕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小康》2021,(12)
正红旗渠这个名字对像笔者一样的60后来说并不陌生。小时候曾在学校的组织下,看过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历时十年之久拍摄的纪录片《红旗渠》,对林县人民创造的这个世界奇迹深表敬佩,片中的主题曲至今也耳熟能详。不过,很是遗憾,这么多年来竟然没有机会一睹红旗渠风采。还好,前不久当杨震林把他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写就的《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寄给我时,我迫不及待地欣赏了这部洋溢着时代主旋律的新书,竟被作者所展示出来的红旗渠故事所深深打动,也算补了一次有关红旗渠历史的课。  相似文献   

18.
1996年 6月 1日,江总书记视察林州市红旗渠时,语重心长地讲道:“红旗渠是一个典范,它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现在物质条件比过去好了,但艰苦创业的精神永远不能丢。”在江总书记这一精神指导下,近两年来,林州市委、市政府在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的实践活动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把自力更生与扩大对外开放相结合”、“把艰苦创业与追求科技进步相结合”、“把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发展理念,为红旗渠精神注入了鲜活…  相似文献   

19.
《精神文明导刊》2010,(12):13-13
1994年7月21日至24日,中宣部和国务院办公厅在红旗渠的故乡——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召开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这是一次专门研究新时期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会议。  相似文献   

20.
上个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数万民工在没有任何现代化机械的情况下,仅凭双手和简单工具,劈开太行山,在悬崖峭壁上建成了人造引水渠,从山西省境内引来漳河水,解决了60 万人民群众的饮水问题,54 万亩耕地得到灌溉,彻底改变了当地“水贵如油,十年九旱”的恶劣自然环境。红旗渠总长1500公里,全部工程从开始到竣工花了 10 年时间。 40年前,红旗渠展览曾在北京举办,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展览,并给予高度评价。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再度进京的红旗渠精神展,用珍贵的历史照片、沙盘模型和实物及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全面回顾和展示了红旗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