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05年11月5日至7日,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和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在上海联合举办了“当前俄罗斯的内外政策及其发展趋势”研讨会。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陈群致欢迎词。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名誉会长汪道涵同志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转达了对与会代表的问候。李静杰会长致开幕词和闭幕词,针对学会的工作及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对俄罗斯的研究讲了几点意见,并对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在会议的筹备和组织等方面的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围绕着“独联体形势的新变化及其对俄罗斯的影响”、“俄罗斯国内政治形势”、“俄罗斯经济形势与发展趋势”和“俄罗斯内外政策走向及对中俄关系的影响”等四个问题,与会代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发表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看法。现将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
继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国情调研课题组2007年8~10月第一次在我国部分地区进行题为“中国人眼中的俄罗斯”的问卷调查之后,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民众的国际观”国情调查课题组成部分之一,2008年10-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国情调研课题组就当前重要的国际问题和俄罗斯问题对我国部分地区民众再次进行了问卷调查。与第一次国情调查一样,本次调查也得到了接受调查者的积极响应,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根据俄罗斯国家历史档案馆、俄罗斯外交史料馆的史料和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外交文书等公文书馆的史料及先行研究的分析,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招募中国人契约劳工的组织化、他们的回国问题、以及中国和俄罗斯政府的有关契约劳工的政策加以阐述。关于一战期间俄罗斯企业招募中国契约劳工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能否重新崛起”虽然是现实的和前瞻的问题,但是答案却藏在俄罗斯历史的深处。本文尝试展开俄罗斯历史的视野,从俄罗斯文化对其民族性格和社会发展道路影响的视角,阐释俄罗斯民族发展呈现出“东方化一西方化一东方化”、“分一合一分”“钟摆性”的周期,以及这种周期与俄罗斯民族兴衰的联系。论文认为,从俄罗斯历史发展的曲线来看,叶利钦/普京时代处于一个新的“西方化”的、“合”的兴衰周期的起点。当然,俄罗斯崛起的道路将崎岖曲折、荆棘丛生、关隘重重。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全民私有化”的结局与问题刘重近年来,俄罗斯出现的私有化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私有化运动。俄罗斯实行私有化的重要措施是推行私有化证券,即所谓的“全民私有化”。据此,本文仅就俄罗斯“全民私有化”的结局与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2005年12月29日,上海市东欧中亚学会2005学术年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本次年会以“俄罗斯及中亚地区地缘政治战略及其发展趋势”为主题,与会近60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对俄罗斯投资、俄罗斯地缘政治外交、中亚战略态势及上海合作组织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自从1994年俄罗斯首先提出修建中俄石油管道以来,中俄双方签署了数项协议,准备修建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的安加尔斯克至中国大庆的石油管道——“安大线”。此后,中俄石油管道合作又经历了从“安大线”、“安纳线”再到“泰纳线”的曲折过程,很多人因此对中俄能源合作的前景产生怀疑。然而,俄罗斯能源外交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其不会轻易放弃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同时新线路的出现也更加证明了俄罗斯希望加强同中国能源合作的愿望。巩固和扩大中俄能源合作,符合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时也是两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因此中俄能源合作前景是光明的。  相似文献   

8.
索尔仁尼琴是俄罗斯当代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新斯拉夫主义”在当今的俄罗斯很有影响,而他在20世纪末相继写作并出版的“政论三部曲”《我们如何安置俄罗斯》、《20世纪末的“俄罗斯问题”》和《倾塌的俄罗斯》,则是其思想观点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对“三部曲”的解读,试图对索尔仁尼琴的政治和社会理念进行一番梳理和介绍。  相似文献   

9.
2006年6月19~20日,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学者在北京举行了名为“中俄社会科学论坛”的学术研讨会。这次“中俄社会科学论坛”,就是中俄两国领导人在2004年10月商定的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这次活动中社会科学领域里的唯一一次高层次学术活动。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独立以来,俄社会各界人士针对俄罗斯与台湾地区的关系发表了各种见解,现将官方、政界和学术界人士言论选编如下: 一、官方言论 坚持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罗斯“不同台湾建立官方的国家间关系”,“双方只保持个人之间、公司之间和非政府之间的关系”,但俄将与台“发展不坏的经贸和文化关系”,因此,“有必要在台开设俄罗斯代表处”,同时“呼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相似文献   

11.
数万名参与十月革命或捍卫十月革命成果并且有组织的旅俄华人共产党人或红军战士未能在中共建党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中共一大13名代表及其代表的57名党员无一人是旅俄华人共产党人中的“海归派”。这一问题的原因值得深思和研究。认真剖析当年旅俄华人共产党最高领导机构共产华员局在这一问题上的主观因素及其所处的客观社会条件,不难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2.
Conceptualizing the EU as a postmodern cooperative power that “transcends realism” provides ideological scaffolding for an exclusive conception of “Europe” and veils a zero-sum geopolitical project as “European integration”. Neoclassical realism considers assigning morally opposite political identities to the EU and Russia to be “rational” to the extent it strengthens internal cohesion and mobilizes resources to enhance secur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balance of power logic. Yet, the artificial binary construction can also produce a Manichean Trap when compromises required to enhance security are depicted as a betrayal of indispensable virtues and “Europe”. The ability to harmonize competing security interests diminishes as the conceptual space for comparing the EU and Russia is de-constructed. Competition is framed in uncompromising terms as “European integration” versus Russian “spheres of influence” and democracy versus authoritarianism.  相似文献   

13.
Contrary to some expectations, the Baltic states’ accession to the EU in 2004 was not followed by an improvement in their relations with Russia. Instead, the Baltic states became known as the “troublemakers” of EU–Russia relations. This was commonly explained by their history and national identity, which contributed to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Baltic concerns as marginal. The Ukraine crisis brought a reaction of “I told you so” by the Baltic states that for many years had been warning the West about Russia’s expansionist ambition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deational underpinnings of the gap between the Baltic states’ perceptions of and relations with Russia on the one hand and mainstream views in Europe on the other. It identifies liberal interdependence, democratic peace, and realist geopolitics as key ideas that have framed the EU’s and Baltic states’ perceptions of Russia. In the vein of constructivist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these ideational structures are seen to condition the EU’s and Baltic states’ interests and policies vis-à-vis Russia. An analysis of the “Baltic factor” helps to illuminate the contradictions and shortcomings in the EU’s Russia policy and review its ideational basis which is now in need of a strategic rethink.  相似文献   

14.
《Orbis》2019,63(3):334-348
By exploiting pre-existing divisions in Western societies and attempting to sway elections toward candidates palatable to the Kremlin, the Russian Federation has had some success in eroding social cohesion and confidence in the institutions of democracy. But pulling the West down has not improved Russia's position in the world. Russia today is less well-regarded, less prosperous, and less secure than it was before it began its campaign of sowing disorder. Since the Kremlin sees its actions as justified responses to the West's alleged attempts to undermine Russia, this is a price it is willing to pay. Rather than trying to convince Russia to cease its malign activities, Western societies need to look inward. We need to eliminate the societal divisions that Russia exploits rather than try to convince Russia not to exploit them, denying it fertile ground on which to scatter its seeds of disinformation and propaganda. Only then will we solve the “Russia problem.”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的"中国威胁论"有其历史和现实原因,它是反华、侵华的历史残余,同时又有着较深厚的现实土壤,其内容比西方的"中国威胁论"更为广泛和具体。我们在制定对外政策时,应当对俄罗斯的"中国威胁论"给予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对美国战略认知的演变过程分为友好合作、竞争凸显和激烈对抗三个阶段。俄罗斯的强势外交和安全政策,表现为俄罗斯对美国和北约的强硬战略姿态以及追求超出自身相对实力的外交和安全目标。俄罗斯战略认知的演变与俄美两国的利益冲突之间有着相互塑造的关系,但是俄罗斯战略认知的变化并不仅仅取决于利益考量。俄罗斯之所以把北约东扩、乌克兰走向、叙利亚局势等看得如此重要,不惜投入大量资源,这是与塑造俄罗斯战略认知的历史和心理因素是分不开的。美国采取的许多对俄政策和行为,正是因为忽略了这些因素,才被俄罗斯看作是“侮辱性”和“威胁性”的,从而导致了双方敌意的螺旋式上升。由于俄罗斯独特的历史记忆和大国情结,俄罗斯对俄美两国的利益冲突作出了激烈的回应,这些回应虽然不利于俄罗斯的国家实力和整体利益,但却是可以理解的。随着俄罗斯对美战略认知的逐步定型,俄美关系在短期内很难实现所谓的“重启”。从俄罗斯对美战略认知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战略认知自身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在受到利益冲突影响的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从而使得国家的外交与安全政策未必完全遵循理性主义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徐进 《拉丁美洲研究》2020,42(1):1-14,154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由新时代、中国特色和大国外交三部分组成。对于新时代的含义,党的十九大报告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表述。大国外交的研究,历来是国际关系学界关注的重点,但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学术界似乎着墨极少。所谓中国特色,就是指中国独有而其他国家没有或罕有的某些环境、指导思想、操作原则和具体抓手。本文探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独特”之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独特外部环境中展开的,其指导思想是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习近平外交思想,采取了结伴不结盟这一独特的外交原则,以及“一带一路”倡议这一独特的工作抓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三个独特的理论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传统文化和新中国外交传统。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特”在何处,有助于我们总结和把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外交总体布局,有助于我们观察和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走向。  相似文献   

18.
中俄农业台作前景广阔——中俄农业十大互补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俄两国农业具有广泛的互补性:(1)俄土地资源丰富,中国人均土地资源较少;(2)俄出现人口危机,农业劳动力资源匮乏,中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3)俄近期是中国农机产品的广阔市场;(4)中国将长期进口俄罗斯钾肥;(5)明日的俄罗斯可能成为中国的粮仓;(6)俄将是中国园艺产品的长期市场;(7)俄是中国传统的茶叶市场;(8)俄将是中国猪肉和禽肉的主要出口市场;(9)中国将是俄罗斯牛肉和乳制品的主要出口市场;(10)中俄双方农业科技各具优势,互补互利,加强合作,可促进两国农业经济共同繁荣。中俄农业有着坚实的合作基础和美好的合作前景。目前中俄农业合作仍然存在一些限制因素,但是只要中俄双方都从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大局着想,从中俄睦邻世代友好的长远利益着想,这些问题都会在不断合作与理解的过程中逐步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9.
今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节’使中俄关系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得到推进,为进一步加强双边经贸合作关系提供了对接平台。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期间,必须下功夫解决中俄两国关系发展进程中的薄弱环节,要注重实现务实合作,特别在经贸合作领域应当争取有所突破,全面提升双边关系水平。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Russia’s endeavours in legitimising the annexation of Crimea in the eyes of the Western community. The paper argues that Russia’s strategy of “silencing” the international contestation has been focused on the use of the West’s “language” for the justification of contested actions. Starting from the assertion that the formulation of Russia’s foreign policy is determined by Western normative frameworks and by the West’s international behaviour, the article scrutinised Moscow’s official narrative after March 2014 by comparing it with the West’s arguments used in particular in the cases of NATO’s intervention in Yugoslavia and the recognition of Kosovo’s independ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