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王学末流域等之弊,刘宗周提出诚意学说.他从对阳明良知论的辩难中提升诚意为根本的道德修养工夫,并论证诚意与有心性合一、天人合一的特点.诚意是"一以贯之"的工夫,它围绕哲学最高范畴"意"展开,并将心、意、知、物统起来,提升了"诚此之意"的城的地位,使其具有了工夫与境界合一的道德理性品质.诚即信,它是刘宗周诚意学说在天人合一与心性合一中将人内在的道德至善外显而确立的一种理想的社会道德规范,构成刘宗周诚意学说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2.
由先秦孟子发端,经宋代陆九渊奠基,至明代王阳明集大成的心学思想,内在地包含通向美学的契机.心学本体和心学工夫论的宗旨指向"无入而不自得"的人生境界,本体--工夫--境界则是王阳明心学美学的内在逻辑.学界已展开了对王阳明美学思想的研究,笔者则直举"心学美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关于阳明“良知”和“良能”概念的探讨,学术界较少谈及,因为良知已然包括了良能之义。对阳明来说,整个宇宙就是一个良知,它是气、精、神之合一体。具体来区分的话,在宇宙则为天理良知,在人心则为人心之良知。天理良知是全知全能之整体,人心之良知则必然亦是知能之整体。  相似文献   

4.
<正>王阳明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而对儒学的理论贡献尤其卓著。其学远承孟子,近继象山,而自成一家,影响超越明代而及于后世,风靡一时而传播中外。阳明学是形成于明代中叶,由王阳明所奠定、其弟子后学所传承发展,而兴盛于明代末叶、转型于明清之际、开新于近现代的良知之学。这个良知之学,以良知为德性本体,以致良知为修养方法,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以经世致用为为学目的,是富有人文精神的道德理想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5.
正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500年来中国人精妙的神奇智慧。500年前,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他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500年后的今天,阳明心中的理,还是人人心中潜藏的理;阳明悟的道,也是人们通向全面发展的一条大道。肯定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在现代生活中,如何从多个维度发掘阳明心学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罗近溪学说中形而上的宇宙论、性命论、心体论的层层分析,指出提倡自然、生生不已和仁,是他"赤子之心,不学不虑"学术宗旨的体现.而他的"无体之体"、"不见之见"是他的本体论和工夫论的特点.牟宗三先生认为他是阳明后学中"调适而上遂"的主要弟子之一员,是正确的.而牟先生否认"归于仁、言生化"为近溪之学的特点,却与近溪思想不符.龚鹏程先生不同意牟先生以"拆穿光景"认作近溪学术风格的特点,这是符合实际的.龚先生主张"敬畏"、"戒慎"才是其特点,但与近溪倡导的性体自然与工夫敬畏相统一的工夫不符,而牟先生说近溪主张"无工夫的工夫",比较符合近溪本意.  相似文献   

7.
阳明学界对于王阳明正式提出“致良知之教”的时间、地点及其来龙去脉存有分歧,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判定正德十六年王阳明在江西南昌之时“始揭致良知之教”,黄绾《阳明先生行状》则认为“甲戌(正德九年),升南京鸿胪寺卿,(王阳明)始专以‘良知’之旨训学者”,而当今贵州的阳明学研究者则倾向正德三年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即提出“良知”说,新近出版的《王阳明年谱长编》考定阳明在正德十四年始悟“良知”之学。本文则以为,王阳明“始揭致良知之教”是正德十五年秋在赣州与众弟子论学之时,在场者主要有陈九川、夏良胜、邹守益等江右王门学者。  相似文献   

8.
赵君 《世纪桥》2010,(9):73-74
知讷作为曹溪宗的开山之祖,形成了自己的禅宗体系。他在禅主教从的禅教合一说的前提下,认为"真心"是世界的根源,使真如佛性,求佛就是求自我真心,人们通过顿悟渐修和定慧双行的方法内求于心,最后到达西方极乐世界。  相似文献   

9.
李二曲心性实学论心性修养的初步工夫为:通过"内外交修"和"从心性入微处着力"做功夫,由外及内,一步一步返回到意识本体深层,最终获得心性本体.  相似文献   

10.
中国禅宗史上曾有过著名的顿(顿悟)渐(渐修)之争,最后顿悟获得了胜利而渐修遭到了失败.这一争论及其结果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历史的发展.今天,我们重新反思顿渐之争,揭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将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王帅 《先锋队》2013,(1):26-28
"良知"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良知也。"而将"良知"发扬光大的是明代著名心学大师王阳明,"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业"。王阳明将他的  相似文献   

12.
路红梅 《理论学刊》2006,(11):51-52
从字面上看,老子所道之“道”是宇宙之本体,但是,从《老子》的中心思想、立论宗旨和重要致思方式看,“道”则是人生之本体。老子对人生发展过程特别是对人生境界的论述,充分表明了“道”的人生本体性质,彰显着“道”之人生精神家园价值。  相似文献   

13.
晚明浙东大儒刘宗周(1578-1645)提出以慎独之学统贯儒家圣学,以此发明人心本然之善,以益于世道教化。宗周所建构的慎独立极之学,是心性合一之学,是本体工夫统贯之学,是救世证圣之学。宗周对朱子"独知"说,既有审慎的批评,更有重要的推展发挥,使"独知"概念不仅具有本体性的理论地位,更成为工夫落实的一个重要途径。独知既是独体之知,可上达天命之性;更是慎独工夫,可与《中庸》诚明之道相互配解。《中庸》言性到极致处,终不脱于尽心;《大学》言心至极致处,终不脱于复性。性宗与心宗,在极致处通贯为一体;在工夫论上,则归宗于慎独。宗周通过参合《学》《庸》,以其独体论和慎独工夫论,全面克服了宋儒心性论、工夫论中的支离之病,充分呈现了宗周理论建构的统贯圆融。  相似文献   

14.
正古人重视"立德、立言、立功",王阳明则被视为将这"三不朽"做到了极致。提出致良知,桃李满天下,可谓立德;创立阳明心学,可谓立言;定南赣、平叛乱,可谓立功。能做到这三点,全凭王阳明年轻时"沉溺"于各种领域。S+哲学王阳明曾对弟子表示"某幼不问学,陷溺于邪僻者",可在悟得"圣人之道"、创立阳明心学而归正于儒学后,他对道、佛之学进行了重新诠释和选择性的吸收,融汇贯通,得出"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吾之用,是之谓大道"的感悟。  相似文献   

15.
朱子与阳明关于《大学》首章的不同诠释进路显现了二人不同的哲学系统。朱子的明明德是指气心正且通者而能具众理应万事,阳明的明明德是指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朱子将致知与格物结合才能达至明德,而阳明则认为致知就能达至明德,故而朱子注重格物的工夫,阳明注重致知的工夫。朱子与阳明由于在人心的认定上产生差异而导致工夫论的不同,但在终极旨向上可以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6.
李坤 《当代贵州》2013,(21):58-59
阳明心学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救治当今社会种种非人性化弊端,无疑是一剂对症良药。我们应提倡"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尤其是当政者应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与发展观,启发人们的道德自觉,以求澄清吏治、净化风俗。"归本于圣学"的思想创新  相似文献   

17.
宋明新儒论仁大多扬弃了仁在孔、董儒所具有的直观感性与心理学内容,侧重于仁之为道的方面,以性释仁,重视并褒扬性体道本,直接排斥仁之中所包含的情的成分。周敦颐以“生”对仁做出了非常具有创造性的诠释。以公以理释仁、以道解仁、合仁与道为一,则是二程仁学思想的重要特点。朱熹仁的含义主要集中在“天地生物之心”与“理”两个方面。其天理消融在人伦生活的道德法则与伦理规范中,体用相即。阳明学之仁的最基本内涵是“生生不息之理”,仁是万物的自性,万物在发生、存在之初即已被赋予了良知。而求仁、求良知的工夫不过是尽一己之性,穷尽了仁之理,也即获得了仁之性,也就达到了万物之性、万物之理。  相似文献   

18.
2014年10月31日,由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主办,中共余姚市委宣传部、余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协办的第三届国际阳明学研讨会在王阳明的故乡,浙江省余姚市召开。来自中国大陆、美国、俄罗斯、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一、学术交流1.以"知行合一"和"良知"为核心"知行合一"和"良知"是学术交流中的两个核心命题。浙江社科院资深研究员吴光先生认为知行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教化的哲学,儒学自始便关注于成就自我、教化民众与安顿社会等理想的践履与落实。阳明学兴起后,江右地区的阳明学者从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两方面着手,致力于将宗族缔造成一道德的、教化的、伦理的“共同体”。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实在、心体之呈现的“万物一体之仁”,构成了阳明学者对宗族伦理进行建构的理论基础。其目的,是希望通过“万物一体之仁”的实信与实行,实现良知与天地万物的交流沟通,从而开出光明宏阔的生命真境。  相似文献   

20.
尚东涛  朱占江 《探索》2003,4(5):75-77
任何哲学理论都以"本体"为"基"而立,反本体论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同样有自身的"本体论承诺"."本体"作为人为了自身的存在而对世界"归一"的认识,与真理胶着在一起.对"本体"真之判定,如果在波普证伪理论的原则下,宜取新历史主义学派的夏佩尔的立场,即当"本体"在三大真理论视域皆为真时为真.据此,"本体"虽在融贯论和实用主义真理论视域内为真,但由于在符合论尺度下不为真而非真.这既表明后现代主义哲学反本体论倾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又不表明这种倾向的全然合理性.因为,"本体"非真并不能对人对"本体"的需要构成否证.但"本体"非真的判定表明"本体"及哲学理论的归宿不是"科学",而指向人是其所未是之应是;"本体"及哲学理论的非惟一性,彰显着其内在的"宽容精神";哲学文本之"本体"理解的"一定之不定"的多样性,均具"合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