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5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两会”上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同时也是著名的法学专家,您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周易》“无讼”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是儒家群经之首,亦是研究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典籍,它在诉讼观上集中体现了儒家主张的“无讼”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传统法律文化的“无讼”价值观和“息讼”之术,使百姓产生“贱讼”、“耻讼”和“厌讼”的心理,不敢主张权利,是造成我国传统法律“义务本位”的重要因素;“无讼”的法律文化意识使我国传统法律体系中诉讼法制不健全,阻碍法律自身的发展;“无讼”思想是我国古代“律学”发达而“法学”落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Q:2011年5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两会”上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同时也是著名的法学专家,您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法律与生活》2021,(4):12-13
民生之所系,国法之重典。2021年1月1日,承载着几代法律人梦想的民法典正式落地施行。2021年1月4日,民法典施行后的第一个工作曰,全国各地的民法典首案涌现,这些案件的裁判向世人宣告了我国法治的力量——打破“利率幻觉”,明确遗产管理人可以成为执行人,确定“城市上空之痛”的责任……民法典可谓“多专多能”,一举攻克实践中众多法律难题。  相似文献   

5.
过去,在民事审判活动中,我们往往把打“官司”的个体劳动者视为无正式职业的当事人,在“职业”一栏中填为“无”。但我国1982年12月4日通过能宪法第十一条第一款明文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  相似文献   

6.
现在有两种提法,一是凡国家规定允许的,都是合法的;二是凡国家没有规定不允许的,都是合法的.这两种提法看似差不多,其实悬殊很大.因为在国家规定允许的与不允许的之间有一个很大的“盲区”,在一些法律里总能找到一些“空子”的.有人认为,法律犹如一张网,无所谓“空子”不“空子”,“空子”就是允许,法律就是让人家钻“空子”的,钻空子并非坏事,不在网内就是未蹈“法网”,能禁止吗?“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是法治国家的原则之一.反之者曰,我国法制尚属初创,内容比较粗疏原则,空  相似文献   

7.
回顾中国刑事辩护立法四十年我国刑事辩护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全覆盖”的历史变化。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暂行条例》,该条例明确规定:“律师是国家的法律工作者,其任务是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人民公社和公民提供法律帮助,以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一、司法体制改革需要探讨的范围何为司法体制?在实行“三权分立”的西方国家,这是很明确的,即法院的审判体制,如美国宪法第三条规定:“合众国的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及国会规定和设立的下级法院。”(第一条和第二条分别规定立法权和行政权)在我国,由于我国宪法和法律并没有对司法体制作出明确界定,甚至连“司法权”、“司法机关”之类的概念也没有在宪法和法律里出现过,因而对司法体制并无定论。传统的说法是公检法三家,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士倾向于将我国的司法机关界定为检法两家,其主要理由是“公安机关只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  相似文献   

9.
2015年,蒋勇恐怕是27万名中国律师中最出名的那一位. 这年的9月9日,一套名为《天同码》法律工具书的发行,给中国的法律出版人带来震动. 当《天同码》在法律圈激起的波澜尚未消散之际,蒋勇领衔的无讼网络旗下的“无讼名片”再度来袭.面对“互联网+法律服务”这片园林中的硕果,有人在问:为什么是蒋勇?为什么是天同?  相似文献   

10.
《国家赔偿法》缺陷考及修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国家赔偿法》是1994 年通过、199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这部法律在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甚至被认为是“画饼充饥的样子货”。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民主法治进程的加快,这部法律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学者和实务  相似文献   

11.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分别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选举法的决定”、“关于修改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组织法的决定”、“关于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时间的决定”。选举法是关于我国各级人大代表选举、监督和罢免制度的重要法律;地方组织法是关于我国地方政权制度的重要法律。尽管两部法律此次修改的条文并不多,但却是循序渐进、稳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立法措施。  相似文献   

12.
2010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简称《侵权责任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支架性法律”它对於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3.
法律解释:学理、规则与制度——“法律解释(学)”研讨会综述由“法律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法律解释(学)”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1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近百位专家学者,围绕14篇主题报告,集中就“法律解释的方法论与解释学法学的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公证》2010,(2):4-4
2009年12月4日。司法部、全国妇联在河北省廊坊市联合举办全国“亿万妇女学法律家庭平安促和谐”法律知识竞赛——“12.4”法律知识竞赛廊坊赛区活动。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甄砚出席活动并讲话。  相似文献   

15.
《民法总则草案(三审稿)》第6章设有“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定,此处称“民事法律行为”,即德、日、韩及我国台湾地区等比较民法上的“法律行为”. 事实上,民法总则是采用《民法通则》的“民事法律行为”概念,还是按照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民法称为“法律行为”?这个问题从2015年9月14~ 16日全国人大法工委召开《民法总则草案(2015年8月28日民法室室内稿)》专家讨论会上就开始争论了,持续至今,争论尚未停息,且仍有继续下去的趋势,即使于民法总则通过后也复如此.有的学者认为《民法通则》发明“民事法律行为”概念是正确的,而较多学者认为是不适当的.而且,此争论也涉及民法学界之外其他法学专业的学者乃至实务界人士.他们认为,民法上的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行政法上的行为是“行政法律行为”、刑法上的行为是“刑事法律行为”、经济法上的行为是“经济法律行为”等.一言以蔽之,民法总则是采用“民事法律行为”的术语,还是启用“法律行为”的概念,实际涉及我国整个法学界乃至法律界.  相似文献   

16.
1997年10月1日之前,我国对植物新品种还谈不上有系统的法律保护.只有不多的几部法律、法规中有一些间接性规定。1997年3月20日《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颁布,拉开了我国对植物新品种全面系统进行法律保护的序幕。一、《种子管理条例》与植物新品种的保护严格说来,该条例并无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具体内容,条例中根本未提及育种人的权益。该条例只是在第11条第2款“国家鼓励集体和个人选育农作物新品种和林木良种”、第14条“种子技术的专利保护和技术转让,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和国家有关技术转让的规定办理”中体现了立法者亦认…  相似文献   

17.
试论“无讼”法律传统产生的历史根源和消极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语和 《法学家》2000,(1):113-117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法律文化,无论在思想上和实践上都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即是延续几千年的“无讼”法律传统。“无讼”作为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对后世影响很大,是我国今天法治建设的巨大障碍。为了正本清源,从根本上克服“无讼”法律传统带来的消极影响,本文仅就“无讼”法律传统产生的历史根源和消极影响作一剖析,刍荛之言,就正方家。...  相似文献   

18.
一、法律在人们心目中缺乏权威性是我国法治化面临的重大问题《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5月30日第一版刊登文章《“嘉禾困局”,因为干群都不“相信”法律?》。文章说,群众对法律的不信任感使得政府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事实上,相对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利而言,老百姓更倾向和依赖上访和借助舆论监督”。老百姓不相信法律,不相信法律的权威大于行政权力,而在政府官员中情况又如何呢?还是以“嘉禾事件”为例“。谁影响嘉禾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的口号让嘉禾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这句千夫所指的“霸道”口号竟然是出自2002年嘉禾县委…  相似文献   

19.
一、何谓“私服”关于“私服”,目前在我国尚无法律意义上的权威解释,唯一可循的是我国新闻出版总署等五家单位于2003年12月28日联合颁布的《关于开展对“私服”、“外挂”专项治理的通知》(以下称《通知》),其  相似文献   

20.
吕律 《中国司法》2003,(10):57-58
“过劳死”是一种未老先衰、猝然死亡的生命现象。近年来,世界各国“过劳死”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有专家预言:“过劳死”正向中国蔓延!高峰期就在2001-2003年。随着2000年10月16日,中国首例“过劳死”案在上海静安区人民法院开庭,“过劳死”一词也逐渐引起了国人的注意。但是,“过劳死”的法律性质如何,至今我国的法律未明确界定。本文试从“过劳死”在当今中国的现状及其性质入手探讨“过劳死”在我国劳动法上的定位及其法律救济,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劳动法》并进而使劳动者得到更全面的劳动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