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主信仰在历史传承中通过大量关于本主生前的功德事迹和灵验故事来建构本主的合法性基础,而生活中大量的仪式又使这些合法性得到强化和巩固。村落中的本主庙既是一个实现本主神圣性的公共空间,又是一个"请神"的神圣空间。从仪式视角出发,可以看到本主神圣性如何得以巩固,本主如何发挥现实中村落认同和聚合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在鲁中昌邑地区东永安村,每年农历正月十四隆重举行的"烧大牛"仪式表演,既是一种地方性信仰传统,也是一种自发性的乡民艺术活动。在这一仪式活动的运作过程中,村落不同群体之间形成多重磋商,与村落神圣传统相关的公共话语体系及其公共性意义由此生成。村民对仪式神圣性的认同与即兴发挥的艺术传统,是这一活动至今保持生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白族本主崇拜所反映的民族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主崇拜是白族社会中一个显著的文化现象,它溶铸了白族各个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凝聚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乃是白族诸多传统的折射,白族的民族性格亦蕴含其间。可以说,本主崇拜是白族性格的一个投影,从本主崇拜中不难寻觅出白族显著的民族性格。 一、开朗乐观,勇于追求幸福生 活  相似文献   

4.
大理有一座又一座古老的本主庙,在泥塑和木石雕的本主像前,思绪会不由陷入扑朔迷离的本主神话传说中,仿佛觉得历史刚刚离去,若明若暗,将生未生,一幕幕戏剧轮番上演,现代气息与古老文明交织在一起,令人陶醉,感动莫名。  相似文献   

5.
课题组 《思想战线》2000,26(5):58-61
有关白族本主崇拜或本主文化的宗教形态、社会-文化功能等方面的诸多讨论,其关键和焦点都是本主崇拜的定位问题.这个问题既牵涉到宗教学和民族学的理论,又跟民族意识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对它的几个重要侧面做深入的定性分析,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6.
罗文锋 《求索》2012,(6):178-180
信仰的实质是一种带有神圣情感的超验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法律信仰在中国很难形成;法律信仰论者把法律与法律身上所固有的主体性品质割裂,造成法律与法律身上所固有品质的二元化,把信仰的内容与信仰行为颠倒,用如何信仰代替信仰实质。本文试图分析法律信仰在中国这块土壤不能生根发芽的成因,并认为法律信仰在中国的语境下是一个假命题。  相似文献   

7.
傣族祭寨神仪式期间,傣族人物理的现实时空进入宗教的神圣时空,使村寨形成一个封闭的神圣空间。相对于村寨空间,寨神居住的寨神林空间在宗教体验上则更具神圣性。祭寨神仪式空间把佛和寨外排除在外,寨神林把寨内的女性排除在外。村寨内外、寨神林内外的空间安排,反映了傣族祭寨神仪式空间的排他性,这种排他性充分体现了集体表象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张正军 《思想战线》2000,26(2):56-59
御岳是普遍存在于日本冲绳各村落中的圣地,它是神灵的居所、祭祀的中心.御岳是村落的守护神,神事活动丰富多样,祭祀组织严密复杂,这些反映了冲绳民俗信仰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9.
石中坚 《前沿》2012,(16):127-129
畲族祖地有多神崇拜习俗.民间信仰文化具有多神化的信仰体系、多样化的崇拜对象,多形式的祭司仪式特征,是畲族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畲族民间信仰的文化功能体现在道德思想持续性传承、认同感与归属精神强化、医伤治病的身心安慰、文化繁荣和信息交流等方面.畲族民间信仰文化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弃旧图新,致力于信仰文化的抢救性挖掘,不断丰富畲族村落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0.
卢霞 《求索》2013,(10):247-249
当下中国社会的城镇化趋向导致了居民生活场域的变迁,社区居民的居住行为、居民心理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研究表明:当下社会城镇化行为是导致社会个体及家庭生活形态变迁的重要诱因。虽然宗族信仰、祖先崇拜等民间信仰是原有农村生活的重要组成内容,但城镇化带来的原有社会经济结构解体、居住空间和居住形态的变化,引发了社会家族及宗族的分散化,进而导致了诸多原有民间信仰的变化与消逝。从2013年6月起,国家开始了新的城镇化建设规划和目标的制定,这个过程将对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产生重大影响。当村落变为城镇社区,居民如何顺利融入到这一进程中,传统村落生活如何与新型社区生活相衔接。这些都是城镇化不能回避之问题,此问题的妥善解决依赖于科学的城镇化建设。所以,本论题研究社区居住行为及民间信仰的转变,有益于研究社会居民心态,对建设新型和谐社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孔德婧 《青年论坛》2011,(2):154-156
运用现代主义时尚理论、后现代主义时尚理论及相关社会学理论,对时尚以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关系进行多视角解读,进而阐明"神圣信仰"的纯粹性在现代消费社会中逐渐消弭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正仪式感,是把一些普通的事做得隆重。仪式感让生活更加庄重、神圣、有秩序。2018年2月,我们从云南茶马古道上最后的集市——大理沙溪出发,沿着旧时的盐马古道,和马帮一起穿越到马坪关,体验了一个充满了仪式感的别样春节。抬着年夜饭拜本主云南大理沙溪是一个青山环抱的小坝子,沙溪古镇,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保存了完好的山乡古集风貌。大年三十的下午,我们到达沙溪古镇,巷道里人们端着各家的年夜饭,去往本主庙,或者刚刚从庙里出来回家。刚煮好的大块肉,和鲜艳的各色  相似文献   

13.
主论     
《民主与法制》2021,(1):11-11
宪法教育对于宪法的信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宪法信仰的情感表达离不开各种体现庄严与神圣性的宪法仪式,这些仪式在我国主要包括宪法宜誓仪式、升挂国旗仪式、奏唱国歌仪式、悬挂国徽仪式等,它们构成了宪法信仰的外在要件:宪法信仰的生成,除了具有信仰者内在的确信情感与外在的仪式表达外,还与宪法作为法规范在现实社会中实施的深度与广度具有密切的联系。只有真正实施和推进宪法审查或合宪性审查,并激活宪法文本上的权利条款。  相似文献   

14.
仪式治疗是一种通过宗教仪式来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知识与实践系统.西双版纳地区傣族的仪式治疗,是建立在当地民间信仰与南传佛教相结合的二元结构宗教系统之上的.通过僧侣、布章、波莫等在仪式治疗过程中的表演和仪式用品象征的展现,反映出民间信仰作为傣族的信仰基础,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包容力;南传佛教在意义顺延和广延的过程中,对民间信仰既有迎合又有挑战.  相似文献   

15.
仪式历来被认为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在生态和谐方面,仪式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仪式为人们制造了神圣的时间与空间.以云南省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的密枝山祭祀为例.可以看出仪式与生态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村民们如何在仪式实践中实现与生态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在汉水流域存在大量自死窑遗址,关于自死窑的传说广泛流传。通过实地调查,自死窑的形制类型主要有敞口纵进式结构、小门侧进式结构和小门纵进式结构。"老人自死"是基于民俗信仰的"神圣行为",自死窑的传说的确反映了"老人自死习俗"的历史真实性,并且该传说是后人调和原始信仰之礼(有关老人死亡)与文明社会"孝"道之礼的产物,是在"敬老"、"孝道"的文明社会价值判断的视野下,对原始社会"老人自死仪式"内涵的传承和叙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设立"宪法日"与确定宪法宣誓制度。这是建党以来第一次通过仪式的表达来体现宪法文化,在全民族层面上培育宪法精神和树立宪法权威。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实施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标志着中国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实施宪法宣誓制度。法律仪式能够强化宪法的神圣性,增强宪法认同感,推动宪法信仰确立。因此,需要规范法律仪式,普及法律仪式,创新法律仪式,以此培育宪法信仰。  相似文献   

18.
卤脉龙王崇拜是旧时云龙县产盐区最重要的信仰仪式。它改变了多数人认为的传统意义上龙为专司雨水的神灵的看法,而成为保佑盐业兴旺的盐神。同时,它也是守护本村本寨百姓的本主。另外,随着汉族移民的迁入、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卤脉龙王的信仰仪式中也融入了道教的元素。呈现出"多神崇拜""多教合一"的特色。考察卤脉龙王宗教信仰仪式及特点,探寻其间的文化内涵,对于我们理解民族心态、民族习俗等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稻作民的祭祀信仰体系中,谷魂信仰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信仰形式,它深刻地影响着稻作民的观念和行为.本文以云南稻作为例,详细地介绍了在稻作的各个生产环节相应的祭祀谷魂的仪式,以及谷神的依托物和象征物,谷神、谷灵备受尊崇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所谓法律信仰,是指社会公众对法律表现出的忠诚、神圣崇尚和高度信任,它包含着社会对法的理性推崇。改革开放至今,我们大量立法,法治形势却依然不容乐观。事实告诉我们,在通往法治的道路上,必须高度重视并精心培育公民的法律信仰。否则,法治对于国人来说将只是一个幻影。笔者认为,当前培育公民法律信仰,必须大力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加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