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2001年的5月,武汉出版社出版了宫哲兵的新著——《千家峒运动与瑶族发祥地》。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高兴,并且回忆起我与宫哲兵的相识与友谊。1990年6~7月间,在法国的图鲁兹举行第三届国际瑶族研讨会。其时我恰好在法国留学,我的法国老师雅克(Jacque Lemoine)教授正好继任国际瑶学会主席一职(第一任为著名人类学家乔健先生);作为学生,我责无旁贷地参与了筹划此次会议的许多工作。其中有一项任务便是负责接待来自祖国的瑶学专家,在这些学者当中就有宫哲兵教授。他的大会发言《千家峒运动和千家峒故地的发现》的文字翻译也由我完成,…  相似文献   
3.
人类遗产与家园生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彭兆荣 《思想战线》2005,31(6):116-120
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财产”,与人类有着脱不了的干系。对它的认识、理解与解释构成了一系列复杂、多样和变迁的结构关系。理解这些关系对于真正了解遗产和对遗产的有效保护至关重要。在现代大规模群众旅游的活动中,各类遗产都面临着人类新的认识和选择,而这些认识和选择表现出对人类自我家园的重新“建构”。同时,这一切也与中国政府所制定的“和谐社会”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生态危机、生物—文化多样性面临严峻挑战的今天,学科、学术、学问也亟待重新定位。博物学作为一门学科,作为一种知识,作为一种方法都值得特别关注。近代以降,人类学与博物学成为“亲缘”学科,博物民族志是将二者合为一体的范式。然而,中西方在博物学学科认知上也存在着巨大差异。唯能利用好中式博物学在传统认知和方法上的天然优势,尤其是中式博物学对有关“生态—生物—生命”所具有的整体性视野,以及格物致知的求知方法,方可解决中国问题,并对当代全人类所面临的问题起到启示与示范作用。因此,如何以反思的原则,利用博物学对当下问题研究的特殊效应,同时对中式博物学进行重新定位,在知识转型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作为历史事实,中华民族的主体是汉民族.然而,"民族"却是近代以降从西方舶来的概念,我国传统的"人""群""族"都有自己的历史脉络.徐杰舜教授的《汉民族史记》对一条脉络进行细致地梳理,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6.
我国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对于一个农业国家而言, 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关键概念, 因为, 中国 “ 道理” 之大者从 “ 田” 而来; “ 田理” 不仅涉及社稷国家的政治, 与传统社会认知、 伦理价值相通缀, 更关乎民生大计。 以 “ 田” 为切入口, 可“以透析我国一些重要领域与之历史关系, 确定今日“传统创新” 之基理。  相似文献   
7.
媒介世界(media wodd),媒介化世界(mediation world)或者媒介塑造的世界(media statued world)可以从两方面理解:大众传媒日渐普及,成为人类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如今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有很大部分源自或经由大众传媒.这样的状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一种更为明确地方式提醒学者,人类学和传播学必须联手面对、解释"地球村",或者"媒介世界",更为重要的是保护和维持我们文化的多样性,这正是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学家和传播学者必须共同面对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8.
客家土楼:家园遗产的表述范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育民族共有精神对多民族国家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它可以有效提升各民族的政治认同和国家意识,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结合国外的经验与教训,我国应以凝聚和整合为目标,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大众传媒、社会团体、宗教精英的积极功能,并制定合理的文化发展战略来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形制中,"崇高性"值得讨论和重视;它的认知逻辑为"天人合一",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核心所在。崇高性在诸如"帝—王—皇"、"天命"、"恒德"等"天、地、人"相"参"的关系中同构为一个叙事共同体和表述范式,形成社会结构中循环往复的礼制秩序,为文化传统价值的重要垂范,同时凸显了中国文化遗产中的崇高性。今天,在中华民族文化复振之时,重塑"以德配天"、"以民至上"文化价值观,对于施政无疑极其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其比"以人为本"还符合中国传统范式。然而,追求政治上"德政"的大一统——特别表现在朝代更替的历史转变,时常却伤害了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而成为我国一笔特殊的"负遗产"。  相似文献   
10.
2009年9月27日,作为第二届"多彩贵州·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的系列高端论坛之一,"原生态文化国际论坛:价值·保护·开发"在遵义开讲。30余位中外专家学者就继承和保护原生态文化对于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如何建设原生态文化保护机制等议题进行探讨。身为该论坛主持人的彭兆荣教授,同时也作了主题演讲。现刊载该主题演讲,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