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语词组合关系历时变化的理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比较古今同义或近义词素相结合的各种演化形式,揭示出语词组合关系的历时变化及其在演变中的种种制约因素,旨在说明以下几个问题:(一)语词组合关系的必然性和可预见性,(二)语词组合形式的地域性和扩展性,(三)语词组合形式的历时性和规范性,从而使隐性感觉变为显性认识,克服共时观察的狭隘性和偏执性,为汉语词汇的规范化提供充分的范例和雄辩的理据  相似文献   

2.
与语言的起源讨论和语言的发展研究有所不同,语言的发生学研究探讨语言种系的发生与语言要素的发生。语言种系的发生学研究讨论语种的历时分化发生、共时聚合发生及混合发生。语言要素的发生学研究讨论语音的发生、语词的发生和词类范畴、语法范畴及句法结构的发生。国内目前尚未见到有关语言发生学研究的系统综述,本文旨在为语言的发生学研究构设一个框架。  相似文献   

3.
汉语词汇演变是汉语史的重要研究课题,然而由于带标注历时语料库的缺乏,词汇史的研究多为定性研究,宏观的、整体的定量研究还很难实现。本文运用数据库技术和计量方法,在人工标注历史性语文辞典《汉语大词典》的30多万个词条的80多万条书证的时代信息后,对词典中的词汇、义项数量和词长在历代的分布进行了统计学描绘,分析词汇的宏观演变,使用回归分析方法获得了当代词汇的词汇留存度和时代的对数曲线方程,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源和公式。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新形势下,言语识别技术在侦查以至整个诉讼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汉语语音的声调特征作简要介绍,探讨和阐述了其在言语识别技术中的重要价值:一是汉语方言中调类和调值特征具有突出的差异性,二是通过方言区推广普通话以及外族人和外国人的汉语习得,反映出汉语声调特征具有极强的稳固性。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数量及序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现代汉语颜色词验证伯林(Berlin)和凯(kay)关于基本颜色词普遍性的经典理论。从多种角度得出的八个基本颜色词及其序列,表明上述理论基本上能解释汉语,但尚需完善;同时还说明基本颜色词的普遍序列不仅具有伯林和凯所看到的跨语言意义和历时意义,而且具有同一语言内部的共时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两耳分听技术对男女大学生进行分听汉语单字词的优势耳性别差异的比较研究,发现:中国人对汉字语音加工的大脑两半球机能优势模式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但由于声调编码在汉字语音加工中的独特作用,有可能女性比男性的右脑半球更为活跃。  相似文献   

7.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笔者认为,正确理解和执行这一规定,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普通话不等同于汉语。汉语是一种语言,普通话是汉语中的一种标准语。汉语除了普通话外,还包括北方话、吴语、粤语、闽语、客家话等七大方言,两者不能混淆。第二,汉语不等同于“汉族的语言”。从语言起源学角度来看,汉语当然是汉族的语言;但从语言社会学的角度来讲,汉语的使用范围已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历时的角度和共时的角度出发,试图阐述中国当代法律教育的特点及其局限性并尝试性的提出解决目前中国法学教育困境的部分措施。  相似文献   

9.
汉语普通话是声调语言,不同话者在基频水平和声调变化规律方面存在差异。本文利用常规软件分析不同话者的基频数据变化规律,经过归一化和多次曲线拟合后,形成具有明显形态特征的音高模式曲线。通过比对分析音高模式曲线的形态和模式参数差异,可以帮助实现话者鉴别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我国行政法学界开始对我国行政法的起源给予关注,但对汉语"行政法"一词的由来及其语义的演变却鲜有考研。据考察,汉语"行政法"一词,于1889年首次出现在梁启超编译的《各国宪法异同论》一文中。其后,广泛出现在译著、著作、论文、大学讲义、法令汇编以及文官招录考试科目之中,到20世纪20-30年代,已成为政治法律学说中的基础性概念,其语义也由一个单纯的外来词演变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本土化术语。  相似文献   

11.
魏治勋 《法律科学》2008,26(5):37-44
长期以来,我国法学理论界对法律规范结构的学术观点主要有两种学说:“三要素说”和“两要素说”;虽然近有“新三要素说”对前二者提出了批判,但仍旧没有脱离传统的分析模式的缺陷:即将“存在论”的共时性结构分析转换为了“运行论”的历时性的操作分析。通过将结构界定为各要素的共时性存在,将法律规范结构重构为经由条件假定中介的调整性规则与管理性规则并立的条件性二元构造,较为合理地将法律规范的静态结构特质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The paper intervenes in current policy debates on unmarried cohabitation and comparative law debates on methodology. It adopts a culturally alert, discursive methodology of comparison to study regulation of unmarried cohabitation under the common law and civil law as well as the effect of an entrenched right to equality protecting against marital status discrimination. It identifies not different legislative solutions to a common problem, but distinct discourses of family law regulation. Yet the approaches are less radically opposed than is often thought. Discursive comparison tends to highlight dominant voices at the expense of minority ones, wrongly characterising minority views as foreign to a tradition. Discursive comparison should not confine itself to a synchronic view of present legal debates; a richer diachronic approach will also attend to views within a legal tradition's past.  相似文献   

13.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的功能主义倾向集中体现于其整体文化观,即历时性向度的"古代法整体论"和共时性向度的"法律的社会决定论"。经由历时性问题共时性化而达致的整体文化观不仅因看不到社会/法律变迁、"小传统"与"大传统"的互动博弈而有失之专断的简单化缺陷,而且其法律史解释也因其梅因式单线进化论和"尾随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之前设的存在而具有较大的主观性。法律的功能分析与整体文化观、单线进化论前设之间也存有张力。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questions whether those outside law should take law seriousl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capable of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epistemological thinking in the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s. The discipline is approached from a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position with emphasis on the civil law tradition. It will be shown that the governing paradigm in legal studies has always been the 'authority paradigm', which results in law being closer to theology than to the social sciences. Its principal actors (judges) make assertions free from the normal constraints of scientific method; accordingly, the idea of a 'legal science' (imported into the common law tradition after 1846) must be treated with great caution. It is not a science dedicated to enquiring about the nature of the physical world, society or social relations. Its epistemological development remains trapped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thus, as a discipline, law has little to offer other social sciences.  相似文献   

15.
监督过失理论是新兴的过失理论.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使人们感受到科技文明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切实感受到因科技误用、滥用导致公共安全事故所带来的威胁.在此语境下,监督过失被引入刑事立法与刑法理论之中.通过对监督过失理论的概念、性质、类型与成立要件的考量,监督过失理论还存在颇多的争议.在我国刑事立法中,虽然不存在监督过失责任的规定,但在相关条文中隐含着监督过失的因子.为了社会公共安全,有必要对监督过失理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现代法治文明元叙事中的社群主义修辞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群主义表达了对现代和后现代的焦虑。它并不颠覆现代法治文明的元叙事,而是将其界定为一种修辞学。它诊断西方现代法治文明的病症在于责任连续性论证的缺乏与根本性制度保证的缺失。它认为权利、正义与宪政必须以认同和承认社群公共善为先决条件,责任的连续性是社群公共善的根本保证。社群主义激发了新儒学复兴传统的愿望。当西方法治文明的历时性问题浓缩为我国的共时性问题时,当下关键的问题是必须对我国现实到底是缺乏权利还是责任的连续性论证与根本性制度保证作出审慎的判断,才能确定当下我国法治的重心。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司法会计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司法会计的起源与发展,探讨了我国司法会计理论研究及司法会计发展过程中几种典型的"司法会计观",总结归纳了我国司法会计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司法会计的发展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充 《法律科学》2011,(2):87-93
从体系上来说,构成要件是考察构成要件与违法性关系的切入点。关于构成要件概念的行为类型说与违法类型说会导致两者形成不同的关系样态。而有关两者关系的分离论与一体论又会在犯罪论体系上产生不同的体系效应。这些不同观点并非由机能期待所决定的,而只不过是学者们不同的解释选择。  相似文献   

19.
试论宪法惯例的效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法律效力的本原说为指导,在分析关于宪法惯例效力的几种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宪法惯例效力的本原是知识和经验,并从妥当性和实用性的角度,提出了法律效力的两层次论,认为宪法惯例的效力表现为政治确认和制裁效力以及准法律效力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本对心理学理论与应用关系的现代和后现代的两种对立观点进行了概括和分析,认为处于现代和后现代性双重夹击下的心理学发展,既要继续贯彻实证主义原则,又必须对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倾向做出积极的回应,重新定位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的关系。心理学研究无需在现代和后现代性之间作出非此即彼的强制性选择。建立心理学的中层理论是正确处理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的关系,减少它们之间相互分离的一种恰当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