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沧海桑田,云南省许多少数民族也随共和国一起走过了50余年,他们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迈向现代化,以不同方式共同感受时代脉搏,融入现代生活,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抒写的。本期编发的这组稿件,反映了拉祜族、佤族、傣族、摩梭人的生活今昔,从中可以看到各兄弟民族追求现代生活的勃勃生机。──编者在拉祜族语言中,“拉祜”是“用特殊方法烤吃虎肉”的意思,拉祜族因之被称为“猎虎的民族”。这个长期过着原始的游猎游耕生活的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迅速跨入了现代社会。“随畜迁徙,无常处,无君长”,这是史籍…  相似文献   

2.
拉祜族是云南省的独有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澜沧江流域的普洱、临沧两市,相邻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市也有分布,约80%的拉祜族聚居在澜沧江以西地区。拉祜族自称“拉祜”,意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历史上曾是一个狩猎民族。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但拉祜族人民长期与汉族、傣族密切交往,多能兼用汉语和傣语。  相似文献   

3.
拉祜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是伟大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2011年1月27日至2月12日,为完成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节日志·春节》之“扩塔”(拉祜年)子课题,我们选择了拉祜族人口最为集中,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澜沧县富邦乡赛罕大寨作为调查点,在调查期间,我得以近距离接触了神秘的赛罕村,亲历拉祜族“扩塔”节。  相似文献   

4.
【背景资料:金平苦聪人】 新中国建立前,苦聪人在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各民族中是经济文化最落后的民族,分布于中越边境高寒山区的原始老林,其社会经济尚处原始游耕的状态。1957年,苦聪人才走出原始森林,逐步过上定耕定居的生活。 苦聪人现有6000多人,主要居住在勐拉镇、金水河镇和者米乡,以者米乡为最多,有30个村寨。1985年 10月 ,根据本民族的意愿,苦聪人恢复拉祜族的族称,有“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拉祜普”(白拉祜)三种自称,以白、李、杨普姓较为常见,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相似文献   

5.
吴平 《今日民族》2005,(5):21-24
五百多年前,青海湖畔的一支游猎民族南下澜沧江河谷,辗转迁徙到今天云南省临沧市的南美一带,住在深山老林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自称“拉祜”,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拉祜族”,1987年,这里正式成立了南美拉祜族乡,从此,南美拉祜族结束了与世隔绝的生活,定居下来,南美拉祜族山寨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南美拉祜族乡位于临翔区西部的高寒山区,距离县城48公里,全乡有28个村寨,4万多人。适应游猎生活的需要,南美拉祜族的住房是原始吊脚楼,称为“木掌楼”。按习俗,盖一间木掌房的木料要由一棵树改锯出来,其中包括长3、5米左一棵树撑起的“土掌楼…  相似文献   

6.
正进入新时代,一个民族要谋求新发展、适应新发展,必须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来源于民族内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民族的认同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也都根植于本民族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悠久、灿烂的拉祜文化,是拉祜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拉祜族群众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接  相似文献   

7.
<正>拉祜族是我国的一个跨境少数民族,人口不多,却活力四射。如今,年轻一代过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快乐生活,笔者在对云南澜沧老达保村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深深地被他们所吸引,老达保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就是当今拉祜生活的微观聚焦。拉祜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现代传媒技术的引进,拉祜人民生活观念的变迁,这一切都使得拉祜族年轻一代的生活观与祖辈们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封  相似文献   

8.
中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族名各异.其由来大致可分为几种情况: 一、源于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如西北的柯尔克孜族,族名是四十个姑娘的意思,传说他们的民族源于四十个姑娘;而哈萨克族的族名是白天鹅的意思,传说白天鹅是他们的始祖. 二、反映他们所从事的生产事业.如拉祜族曾经以狩猎为生,拉祜就是火烤虎肉之意.生活在东北深山密林中的鄂伦春族,鄂伦春意思是使用驯鹿的人;而同一地区的达斡尔族,族名意为耕耘者,反映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悠久传统.羌族的羌,意为牧羊人.  相似文献   

9.
何欣 《今日民族》2013,(3):21-24
澜沧拉祜族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事业蓬勃发展,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不仅成为当地对外交流和吸引外地游客的"王牌",而且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提供了一个样本。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也是多民族聚居县。2010年全县总人口491884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9%。世居民族有拉祜、汉、佤、哈尼、彝、傣、布朗、回、景颇等。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0.
哀牢山拉祜族主要分布在思茅地区镇源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者东乡哀牢山一带,与彝、汉、哈尼族杂居。解放前,哀牢山的拉祜族自称“戈搓”拉祜族,在清代的一些地方志中,拉祜族被称为“果葱”、“苦葱”、“苦宗”和“小古宗”。时至今日,镇源县者东乡的拉祜族仍然自称“戈搓”。由于长期与彝、汉、哈尼等民族杂居,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相互交流,加之地理环境的因素,今天哀牢山的拉祜族在语言、服装、建筑、宗教等方面都极大地受到其它民族的影响,汉化、彝化程度较深,他们几乎丧失了本民族的语言、服饰以及传统的建筑。所…  相似文献   

11.
绚动澜沧     
在澜沧这片美丽的大地上,不仅居住着中国二分之一的拉祜族,而且居住着佤、哈尼、彝、傣、布朗、回、景颇等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多姿多彩的民间工艺,它们汇聚在一起,是多么壮观,多么绚丽,多么迷人。拉祜背包拉祜族具有悠久的民间工艺生产历史,男女都喜欢自种、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黑或蓝色土布的传  相似文献   

12.
黄回村在一天天变美,拉祜族同胞在一天天变富,拉祜族同胞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一天比一天坚定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南岭乡有一个小村庄,名叫黄回村。黄回村共辖25个村民小组,753户农户,3344名村民,主要为拉祜族。"拉祜"源于1953年4月澜沧拉祜族自治区各族各界代表会议作出的《关于拉祜族自治区若干问题的报告》,"‘拉’即大家拉起手来,代表团结,‘祜’代表幸福。"拉祜族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两汉时期,就扎根在了沧澜地区,黄回村是养育他们的地方,是割不断的乡愁。  相似文献   

13.
快乐拉祜     
拉祜族是一个快乐的民族,拉祜族的快乐体现在他们的欢歌热舞中,体现在他们的世俗生活中,体现在他们对祖先的纪念与膜拜中……拉祜族的快乐源自哪里?拉祜族的快乐是因为什么?让我们走近拉祜族,解开拉祜族的快乐密码。载歌载舞的极乐拉祜族人人能歌善舞,只要会说话就会唱歌,只要会走路就会跳舞,这是拉祜族与生俱来的特点。拉祜族的民族传统舞蹈,  相似文献   

14.
镇沅是一个以彝族、哈尼族、拉祜族为自治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县,境内居住着汉、彝、哈尼、拉祜、回、傣、蒙古、白等22个民族,至2009年底总人口21.4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1.44万人,占总人口的54.1%。  相似文献   

15.
老达保是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传承基地之一,是唱响《快乐拉祜》的地方,这里的人们与歌舞为伴,与快乐相随。走进老达保,总是能听到他们歌唱共产党,歌唱新生活的美妙歌声。澜沧县酒井乡老达保是全国闻名的拉祜族歌舞之村,坐落在青山绿水间,全村102户419人,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能歌善舞,保留的拉祜族传统芦笙舞有64套、摆舞99套、古歌100余首。  相似文献   

16.
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是中国拉祜文化的荟萃之地;县境与缅甸接壤,是中国云南内陆通向缅甸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门户,被誉为"拉祜山乡,边陲宝地".  相似文献   

17.
沧源佤族自治县岩帅镇岩帅大寨,原先是拉祜族居住的地方,佤语称“永缅”,意即拉祜寨。那么,现在为何称岩帅大寨呢?据了解,源于一段有趣的历史。根据佤族老人讲述,今天岩帅大寨的佤族,是在300多年前,迫于纠纷、械斗,在首领岩甩的带领下,从永丁大部落向北迁徙到今天岩帅大寨的东南山坡上安营扎寨。现在叫岩帅,是因为佤语“岩”是老大的意思,老大不能甩丢,故更名为岩帅。他们从永丁大部落迁徙到此时的寨名叫“永更倍”,意为“竹鼠寨”,因为他们刚到此地住下,岩帅便派人首次出去狩猎,准备用猎获物作为建新寨立部落仪式的供…  相似文献   

18.
拉祜族民间文学史诗《牡帕密帕》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一九七八年在《边疆文艺》十月号上与各族读者见面了!她是我国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文学星群中的一颗星星,是拉祜兄弟姐妹和史诗搜集整理者献给即将来临的祖国新生三十周年大庆的一束花朵。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云南这块多民族的繁花宝地曾遭遇到几乎毁灭的厄运。林彪、“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竭力反对毛主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  相似文献   

19.
<正>印象IMPRESSION南美拉祜族乡距临沧市临翔区政府驻地48公里,是一个被原始森林与群山环抱的河谷地带。据考证南美拉祜族属氐羌族群,发源于青海湖畔。明末清初,因生存需要迁徙到此,因地域封闭与外界隔绝,通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格,时至今日依然保存着较为神秘而原始的服饰、饮食、宗教信  相似文献   

20.
南美拉祜族乡是一个以拉祜族为主体民族的贫困乡,地处临沧市临翔区西部的偏僻高寒山区,南美中心校有一所中学、一个校区(4个村完小、12个教学点,其中一师一校5个点),教职工56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37人,在校生581人,有拉祜族、傣族、佤族、布朗族、回族、汉族7种民族,其中拉祜族学生占72.14%。历史上,南美拉祜族居住在深山老林中,靠狩猎为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形成了守旧封闭的思想观念,“有饭大家吃,有酒大家喝,一户杀猪,全寨吃肉”的原始平均主义思想浓厚,不善于农业生产,“种一片坡,收一土锅”的粗放耕作仍然普遍,生活非常贫困,许多人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