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五、禽流行性感冒(Avian Influenza,A.I,禽流感) 这种禽病为由流感病毒A引起的禽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感染率高而传播快,症状从轻微到丧失繁殖和产蛋效能,严重的可引起死亡。主要流行于欧洲及美洲。 病原 为粘朊病毒属的禽A型流感病毒,具单股RNA,含有一个直径约9毫微米的螺旋形衣壳,外包有囊膜,囊膜表面有特征性的突起。具囊膜的病毒粒子的直径为 80~120毫微米。浮密度为1.19~1.25克/毫升,沉降系数7~42s。病毒的核糖蛋白在宿主细胞核内装配然后移行到细胞浆内装配囊膜,并通过细胞膜出芽而形成新的病毒粒子。对乙酸及氯仿敏感,甲醛可破坏病毒的活性。加热56℃须经30~50分钟才能灭活。已发现有17个亚型(根据病毒的神经氨酸苷酶及血凝素)。  相似文献   

2.
从具有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NIB)临床病变特征的乌骨鸡体内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经鸡胚盲传6代后,可引起40%以上鸡胚死亡,并出现典型的侏儒胚;人工感染雏鸡表现为肾肿大和尿酸盐沉积;能干扰新城疫LaSota株在鸡胚中的繁殖;病毒对氯仿和乙醚敏感,56℃水浴30分钟被灭活,耐pH3和pH11;不能直接凝集红细胞,但经1.5%胰酶处理后能凝集鸡红细胞(1:512),这种血凝活性可被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澳大利亚T株阳性血清所抑制;电镜下可见直径约90nm、大小一致的圆型病毒颗粒,表面有稀疏的纤突,长约20nm,与冠状病毒形态相似。综合以上特性,证明所分离病毒为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NIBV)。  相似文献   

3.
为采用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HBc)为载体,构建含美洲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GP5糖基化蛋白抗原表位的HBc-GP5病毒样颗粒(VLPs)疫苗,对HBc序列进行密码子优化,将其克隆至pET-28a(+)载体中,获得质粒pEO-NEW。在HBc刺突顶端的免疫显性区插入优化后的GP5序列,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EO-LEORF5,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 22℃诱导表达。利用SDS-PAGE和Western-blot验证融合蛋白pEO-LEORF5的表达。超声破碎后利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对融合蛋白进行纯化,最后用透射电镜观察VLPs的形成情况。结果表明,重组表达质粒pEO-LEORF5构建正确。表达的融合蛋白的分子质量为32ku,以包涵体和可溶性两种形式表达。经浓缩纯化后融合蛋白纯度可达67%,且能自主装配为VLPs。本试验成功构建出新型HBc-GP5VLPs候选疫苗,为研发新型PRRS疫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通过形态学观察、动物回归试验、鸡胚接种试验、病毒干扰试验以及血凝试验分离鉴定了1株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病毒粒子多呈球形,直径为80~120 nm,有囊膜,表面有冠状突起。鸡胚连续盲传至第 1~2 代,开始出现死亡或出现侏儒胚;分离株可显著干扰NDV在鸡胚中的增殖;病毒尿囊液无凝血活性,但经5 g/L胰蛋白酶处理后,能够凝集10 mL/L的鸡红细胞。利用RT PCR技术对分离株的N基因进行了扩增,经克隆、序列测定和分析比较,证实分离株为肾型IBV,命名为AH3 04株。  相似文献   

5.
应用超薄切片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猪伪狂犬病病毒(PRV)MQ18变异株感染绵羊胚胎鼻甲上皮细胞(OFTu)的病毒形态发生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病毒在细胞核内复制、增殖,形成核内包涵体,装配好的病毒通过核内膜获得初始囊膜,以出芽方式出核进入细胞质,在高尔基体区域进行加工修饰、二次获得囊膜后形成完整病毒粒子,以包裹有病毒粒子的空泡与细胞膜相互融合方式,将病毒释放到细胞外;细胞超微结构主要表现为细胞质内空泡增多,线粒体增生、肿大,空泡样变,粗面内质网扩张,高尔基体形态异常,细胞核染色质浓缩、边集,最后细胞破坏、裂解,可见细胞早期凋亡及自噬小体结构。本研究结果为阐明PRV的感染和致病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RK-13细胞上培养的马动脉炎病毒(Equine viral arteritis,EAV)在4℃、室温和37℃条件下,用多种动物的红细胞进行血凝试验,病毒在不同温度下均可凝集小鼠和鸡的红细胞,但不能凝集牛、绵羊、山羊、马、猪、豚鼠、仓鼠、兔及鹅的红细胞.将病毒用吐温-80和乙醚处理后,血凝活力会显著增强,其HA效价比未经处理的病毒高4-8倍,且血凝像更加清晰.处理病毒的最适条件是在冰浴状态下用终浓度0.6-1.25 mL/L吐温-80振荡处理15-60 min,再加1/2体积的乙醚振荡作用5-15 min.  相似文献   

7.
疣是一种慢性、病毒性皮肤病,俗称瘊子。建湖县家畜改良站的1头大约克种公猪,阴囊皮肤上先出现浅粉红色略带紫色的扁平突起,亮滑、米粒大小、不规则散在分布,数周后渐增大、突起,如黄豆或花生粒大,表面干燥、粗糙,颜色近似皮肤而质地略硬于皮肤,顶端呈花蕊状似花...  相似文献   

8.
对急性附红细胞体病猪的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感染附红细胞体病猪的RBC CR1花环率显著下降,RBC IC花环率变化不明显。表明附红细胞体侵袭红细胞的同时,破坏了红细胞膜表面的C3b受体,红细胞膜表面游离状态的C3b受体数量明显减少,导致机体红细胞的免疫黏附活性降低,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9.
鹌鹑源QAVC94腺病毒株血细胞凝集特性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病毒能凝集雉鸡、鸡、鹅、鸭、鸽、鹌鹑、火鸡、斑鸠红细胞,不凝集哺乳动物红细胞,为1株减蛋综合征病毒(EDSV)。该株病毒最佳的血细胞凝集条件为4℃,体积分数1.0%雉鸡红细胞,0.01~0.10mol/LpH6.4~7.2的PBS。病毒可耐56℃1h,脂溶剂(乙醚、氯仿)和反复冻融;体积分数0.2%甲醛溶液对病毒的血细胞凝集效价无影响;0.5%甲醛24h或0.1%甲醛48h处理后病毒完全失去感染性。用1.25~10.00g/L胰蛋白酶处理病毒,其血细胞凝集性和细胞感染性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血细胞凝集性则由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2~8个滴度。当氯化镁浓度为0.010~0.015mol/L时病毒的血细胞凝集价最高,浓度为0.050mol/L时血细胞凝集价下降6个滴度,浓度大于0.100mol/L时出现自溶现象。  相似文献   

10.
用超声波法制备了DCchol阳离子脂质体,研究了阳离子脂质体与禽流感病毒(AIV)保护性抗原血凝素(HA)基因重组质粒pSVH7复合物的特性。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阳离子脂质体与pSVH7形成复合物后,脂质体发生聚集、膜融合,脂质体直径变大,并出现了多层结构脂质体;通过检测脂质体在248nm处的吸光度变化,研究了脂质体与pSVH7质粒复合物形成及膜融合的动力学过程,脂质体DNA复合物是在最初1~15min内形成的,其主要作用是静电吸引力,NaCl和SDS也能引起阳离子脂质体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病毒或病毒蛋白抗原以及免疫球蛋白抗体与红细胞通过化学联结剂结合形成复合物,作为免疫反应的指示系统,在免疫测定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病毒抗原-红细胞复合物已经用于凝胶溶血试验(Charan等,1981;Jochim和Jones,1981)、被动血凝(Ikram和Prince,1981)及被动血凝抑制试验(Tokuda和Warrington,1970)检测病毒抗体,Johnson(1974)、Kim(1975)和Mclaren(1978)等用溶血斑试验(Hemolytic plaque assay)检测了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将免疫球蛋白抗体与红细胞偶联可用于检测相应的抗原。H.A.等(1972,1973)用反向被动血凝反应鉴定了口蹄疫病毒型和亚型。M.M.Rweyemanu等(1980)用单辐射溶血技术(Single Radial Hemolysis Technique)检测了口蹄疫病毒的抗体和抗原。  相似文献   

12.
副猪嗜血杆菌抗体间接血凝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将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血清型4、5型分离菌株经超声波破碎处理后的产物致敏醛化红细胞,建立了检测HPS抗体的间接血凝试验方法。最适反应条件为绵羊红细胞30℃醛化5 h,4、5型菌株浓缩抗原以1∶8稀释致敏红细胞。免疫猪2周后检出率达89%。对15种HPS血清型阳性血清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对猪瘟病毒、口蹄疫病毒、猪圆环病毒、猪细小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肺炎支原体、猪链球菌、猪肺疫巴氏杆菌、Ⅰ相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及胸膜肺炎放线杆菌阳性血清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为琼脂扩散试验的16倍。对1 665份猪血清进行检测,阳性率为47.1%。结果表明,该方法敏感性较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的检测及副猪嗜血杆菌的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3.
羊源肠球菌溶血素特性分析及其对兔红细胞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致羔羊脑炎肠球菌E129-3菌株溶血素进行检测分析,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对兔红细胞的作用,探讨了肠球菌溶血素的特性及溶血类型。结果表明,小白鼠、兔、犬红细胞对该溶血素最敏感,牛红细胞不敏感。该溶血素可以被DTT、Ca2 活化,被蛋白酶K、EDTA、Zn2 、Cu2 抑制。在培养后2 h,细胞浆内着色不一致或密度降低,5 h时红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膜较完整。提示,肠球菌溶血素为成孔蛋白类溶血素。  相似文献   

14.
将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A株在IBRS2细胞上增殖,培养物经差速离心浓缩后与鸡红细胞出现了高凝集价(28),这种凝集作用能被兔抗TGEV高免血清所抑制。试验的最适反应条件为体积分数0.50%红细胞4℃作用1h。通过反复试验,建立了一种简单实用的血凝抗原制备方法,病毒培养液不需浓缩可直接应用。  相似文献   

15.
用剖腹产的SPF仔山羊25只,其中5只接种培养细胞做为对照,20只接种山羊关节脑脊髓炎病毒(CAEV),连续研究了反录毒病引起关节炎的早期超微结构形态。与对照相比,实验组的滑膜病痕开始为间质水肿和胶原纤维断裂,继而呈进行性单核细胞浸润、增生、肥大及坏死。在接种后18~45日,衬细胞内含有与感染细胞培养中相似的病毒样颗粒集聚,在活体内感染培养的衬细胞膜上未见病毒出芽现象。  相似文献   

16.
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仔猪感染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后不同时期肺和子宫凋亡细胞的超微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PRRSV可诱导宿主肺和子宫发生典型的细胞凋亡,表现为细胞的超微形态结构随着病毒感染进程出现不同的特征性变化,早期(感染后第8 h至第3 d)凋亡细胞多表现为细胞体积缩小,细胞质密度增强,染色质浓缩,核仁解体,内质网扩张;中期(感染后第5 d至第9 d)凋亡细胞体积显著缩小,细胞膜突起,线粒体增多,有凋亡小体形成;晚期(感染后第10 d以后)凋亡细胞形态多表现为凋亡小体降解和消失,少数凋亡细胞在凋亡晚期表现为坏死细胞。肺细胞凋亡主要发生于肺巨噬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子宫细胞凋亡主要发生于子宫内膜细胞和内膜腺细胞。  相似文献   

17.
曾试验酸、碱、氧化剂、去垢剂以及其他化学药品和消毒剂对猪水泡病病毒的作用。稀释于硬水中的病毒能被硝酸、硫酸、醋酸、甲酸、氢氧化钠、过醋酸、高锰酸钾、苯磺酸或氢氧化钠和次氯酸钠所灭能。除硫酸、高锰酸钾和次氯酸钠外,这些化学药品和消毒剂在有猪粪存在的情况下也有效。像酸与去垢剂,酸与氧化剂或者碱与氧化剂之类的化学药品与消毒剂的结合比单个成份更为有效。 在5℃和pH7.54,这种病毒能存治164天而不丧失其滴度,但在pH2.88和10.14,病毒的滴度于164天时损失6个对数单位。悬浮于乳汁中的病毒在60℃于两分钟内灭能,悬浮于猪粪浆中的病毒在64℃于两分钟内灭能。在有1%氢氧化钠存在的情况下,悬浮于猪粪浆中的病毒滴度在5℃于1小时之内降低5.4个对数单位,在40℃于10秒钟之内降低6.1个对数单位以上。曾将这些结果与其他肠道病毒和口蹄疫病毒所获得的结果进行比较,并对能够应用热力、化学药品和消毒剂灭能的各种条件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8.
血管瘤包括血管内皮瘤、血管外皮瘤和血管球瘤。鸡的血管瘤是由白血病/肉瘤病毒所引起的肿瘤之一,一般认为是RPL_(12)病毒株感染所致。肿瘤通常单独出现在皮肤或内脏器官的表面。肿瘤组织成份为血管细胞或血管内皮细胞,故形成血管细胞瘤或血管内皮瘤。据文献记载,此肿瘤的形成常与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新城疫病毒(NDV)HN蛋白茎区居间序列氨基酸突变对其蛋白及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利用overlapping PCR分别扩增包含E91A和S92A突变的HN基因,并将突变引入真核表达质粒pCAGGS及NDV全长cDNA中。通过红细胞吸附试验、神经氨酸酶试验等分析突变对蛋白功能的影响;并通过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拯救突变病毒,分析突变对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E91A突变能显著增强HN蛋白的红细胞吸附活性,同时显著降低神经氨酸酶活性;而S92A突变则导致蛋白的红细胞吸附活性及促融合功能显著下降;并且2个突变均会显著削弱病毒的复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毒毒力,影响其组织嗜性。研究结果表明,HN茎区居间序列的E91和S92氨基酸突变对蛋白及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具有重要影响,可作为减毒疫苗株改造及小分子药物设计的靶标位点。  相似文献   

20.
用番鸭白点病病毒人工感染雏番鸭后第 1、3、5、7、1 0、1 4d分别采集免疫器官和消化器官进行病理剖检和病理组织学观察 ,并测定血浆中的丙二醛 (MDA)和一氧化氮 (NO)含量 ,以研究白点病的发病机理。结果 ,感染后第 1d ,胸腺、脾、腔上囊开始出现肿大、出血和充血的现象 ,第3~ 7d病变较严重。胸腺以淋巴细胞坏死和减少为主要病变 ;脾除了淋巴细胞坏死和减少外 ,还有单核细胞浸润和髓窦红细胞淤积现象 ;腔上囊以淋巴细胞坏死和单核细胞浸润为主要病变。染毒后第 3d ,食管、腺胃、肝、胰、小肠等开始出现少量炎性细胞和红细胞浸润 ,第 5d时各消化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和坏死 ,随着病程的发展 ,炎性细胞和红细胞逐渐增多。第 1 0d时病变开始减轻 ,炎性细胞和红细胞浸润减少。血浆MDA含量在感染后第 3d开始升高 ,到第 5d时感染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浆NO水平在感染后第 1d就开始升高 ,至第 7d达顶峰。试验结果提示 ,MDA和NO参与了白点病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