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胡文虎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平经历的展示,运用人类学、历史学的方法,分析胡文虎如何从族群认同上升到民族国家意识。目的是通过对胡文虎的个案分析来展示20世纪上半叶海外客家华人的思想演变过程,以期对客家族群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族群性是世界上多民族国家都存在的现象.有些国家为了解决境内的族群问题,推出了特殊的政策,对境内的人口进行分类,从而出现了族别的问题.族群认同的产生是因为不同群体之间、群体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因此是社会关系的构成部分.族别认同则是国家所指派的,是国家治理术的组成部分.比之于族群认同,族别认同有着更强的规定性.无论族群认同或者族别认同都是现代国家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越南京族的起源与形成,是古代中越族群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根据考古发现,在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的蒙古人种不断南迁,并与今越南北部的澳大利亚人种、印度尼西亚人种通婚融合,逐步形成早期的骆越族群,其文化特征主要有和平文化、北山文化、多笔文化等。到了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以越南冯原文化和东山文化为主要特征,反映了中国南方族群与越南族群交往交流与交融达到新阶段,从而不仅促进越南经济文化快速发展,而且加快了骆越族群的提纯,去黑呈黄种人。秦汉至宋初,同属于一个中国的交趾等与内地交往交流交融更加频繁,最终使交趾(安南)的骆越族群逐步演变成京族,成为宋代在今越南北部建立的李朝的主体民族;广西等地的骆越族群也在宋代演变成壮族。因此,宋代是广西壮族和越南京族最终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社会变迁为时代背景,通过对一个地方族群的案例分析为视点,分析地方精英是如何影响地方族群认同以及当地藏族如何强化自己的族群身份,论证了族群认同是随社会发展和主观心理综合因素而不断重构的主客观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5.
泰国华侨华人数量庞大,在泰国人口总量中占的比例很高。泰国华人是泰国重要的族群,他们对中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中泰间友好关系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新时期,加强与泰国华人的文化交流工作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国家认同研究中,认同是个体对团体的心理归属感,包括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族群认同等。政治认同的核心是国家认同,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文化认同这些原生性认同密不可分。但同时认同是一个主观性极强的变化的心理活动,由于个体的不同经历,可以由不认同转向认同,也可以由认同转向不认同。因此大陆台生这样一个有着特殊教育经历的群体,他们的求学过程是否会造成其认同的变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命题。基于国家认同内涵的三要素,针对性的处理好台生的中国认同。在族群认同上,无论两岸分离多长时间,两岸同根同源的事实不可改变;在文化认同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岸共同的精神命脉和基因;在政权认同上,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引导台生在"一国两制"下对内地(大陆)政体的理解和尊重。  相似文献   

7.
我国族群政策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核心。这套政策在多年的执行实践中出现了各族群不公平、族群认同度高于国族认同、政策执行主体心态不成熟等偏差。从公共政策生命周期理论视角来看,调整这些偏差需要在族群政策执行过程中加强国族认同教育、适当调整少数族群的"特权"、弱化少数族群公民的族群意识、强化政策执行中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促进中华民族全体公民维护好各族群平等团结的大局。  相似文献   

8.
省籍族群分化是影响和制约当代台湾政治运作的主要社会分歧,其形成的基础源于各族群的身份认同。建构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是身份政治理论,它通过探求集体身份形成的原因,力图深入解析行为体行为的根源。本文拟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从"行为体与结构互构"的研究路径出发,对台湾省籍族群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及其因身份而采取的行为选择进行分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9.
战争使滇越边民涉越通婚行为及其认同意识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对越自卫还击战之前,滇越边民经由血缘关系构造的共同体生活中曾有较为普遍的跨国通婚行为,民族认同意识较强;对越自卫还击战期间,滇越边民自由交往的机会和跨国通婚行为缺失,国家认同意识强;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政府务实兴边富民,边境经济社会发展优越于越南,很多越南女性于是选择和中国边民通婚,通婚群体从纯粹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意识中解放出来,更倾向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认同取向,地域性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认同意识增强。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化具有使海内外中华儿女认同的内核与本质。文化统战工作应该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纽带作用,增强港澳台同胞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增进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