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省籍族群分化是影响和制约当代台湾政治运作的主要社会分歧,其形成的基础源于各族群的身份认同。建构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是身份政治理论,它通过探求集体身份形成的原因,力图深入解析行为体行为的根源。本文拟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从"行为体与结构互构"的研究路径出发,对台湾省籍族群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及其因身份而采取的行为选择进行分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国家认同研究中,认同是个体对团体的心理归属感,包括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族群认同等。政治认同的核心是国家认同,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文化认同这些原生性认同密不可分。但同时认同是一个主观性极强的变化的心理活动,由于个体的不同经历,可以由不认同转向认同,也可以由认同转向不认同。因此大陆台生这样一个有着特殊教育经历的群体,他们的求学过程是否会造成其认同的变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命题。基于国家认同内涵的三要素,针对性的处理好台生的中国认同。在族群认同上,无论两岸分离多长时间,两岸同根同源的事实不可改变;在文化认同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岸共同的精神命脉和基因;在政权认同上,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引导台生在"一国两制"下对内地(大陆)政体的理解和尊重。  相似文献   

3.
世界主要国家族群关系的模式可以概括为集权控制型、平等融合型及族群联邦制,族群联邦制的成败是关注的重点.中国及各国相关经验表明,族群自治是维持社会和谐与国家统一的制度保障.要长期保持族群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只是依靠严厉惩罚或优惠政策是不够的.中央意图再好、政策再理性,执行过程也会走样.要从根本上消除族群矛盾,必须从完善制度入手.不论在联邦制还是单一制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族群矛盾,而妥善解决族群问题的关键在于合理的制度安排.尤其是族群联邦制的经验和教训表明,族群政策必须建立在国家统一、地方自治和个人自由有机结合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胡文虎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平经历的展示,运用人类学、历史学的方法,分析胡文虎如何从族群认同上升到民族国家意识。目的是通过对胡文虎的个案分析来展示20世纪上半叶海外客家华人的思想演变过程,以期对客家族群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1999年,李远龙《认同与互动:防城港的族群关系》一书拉开了广西边境地区族群关系研究的序幕,为当时中国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的本土人类学研究添砖加瓦。结合该书写作历史背景,追溯作者写作思想与研究思路,书中的研究选点、研究选题、研究方法、新概念运用均是本书的闪亮之处。  相似文献   

6.
越南华人的族群认同体现了多元化的特征,政治认同则呈现出一元化的趋势。越南华人现今的认同状况是华人族群内外诸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越南华人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和漫长过程,对中国的认同与对越南的认同这两种认同意识将长期共存。越南华人无论是被同化还是多元共存,只要是在和平情况下进行的自主选择,都无需遗憾。  相似文献   

7.
族群关系的妥善处理几乎是所有多民族国家都面临的难题。北爱尔兰新教徒与天主教徒两大教派族群间的矛盾是造成北爱冲突的重要原因,而这与英国政府族群关系政策失当有很大关系。为解决北爱尔兰问题,英国政府通过改善族群间关系,促进了北爱社会内部的逐步和解,从而推动了北爱兰和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随着政策学的兴起,国内外许多学者在政策过程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对于多族群国家的政策制定模式缺乏相应的关注。本文将族群因素纳入政策学的研究范畴,从政策议程的视角出发,探讨多族群国家与政策制定模式之间的机理关系;通过选取"族群结构"和"体制结构"两个变量,构建一个多族群国家政策制定的分类模型;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清晰地勾勒出四种不同的多族群国家政策制定模式。  相似文献   

9.
基于社会互构理论,研究提出单身青年的身份认同是个人与社会双向互构的结果,单身青年既潜移默化的接受着来自"他者"对于单身者婚恋的看法和态度,也在不断向外界输出自我对于单身状态的理解和演绎,这一过程总体上呈现出正向谐变与反向递变并行的复杂趋势.单身青年通过与国家、利益群体以及个人丛的多重互构共变构建身份认同、形成群体同一性和自我同一性.在现代与传统的交织中,根据互构向度和量级的不同,单身青年分化形成了"恐单族"、"安单族"和"乐单族"三种不同的单身类型.  相似文献   

10.
(二)比利时 和瑞士相比,比利时的族群和语区结构都更为简单,但是部分由于联邦结构设置问题,比利时的族群矛盾更加突出。事实上,比利时联邦正是族群矛盾激化的产物,而联邦制改革虽然缓解了族群矛盾,但是并未消除族群对立情绪。比利时经验显示,如果国家宪法结构在一开始没有及时化解族群冲突,以至族群之间产生一种敌对情绪,那么即便若干年后采取更合理的国家权力结构,也难以根治积重难返的族群对立。  相似文献   

11.
民族认同是当代中国的宪政问题之一。民族间的和谐共存与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历史与市场经济的内在凝聚力及公权的强制力,它更应基础性地依赖于民族间发展出一种拥有最大公分母的精神层面共识以及资源理性配置的制度性条件与框架。宪政认同便是对这种依赖的回应。宪政认同是在承认民族认同间差异的基础上,进而为这种差异构建一种法政层面的共性与交集,为民族认同这种历史、文化与感性的认同奠定一种更深层次的制度性认同框架、规范与发展方向。在当今中国语境下,民族认同应以宪政认同为转向目标,公权对少数民族发展权进行法律保障能使其承担起重要的民族完政认同构建功能,而民族宪政认同的发展对民族分离态势的消解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笔迹鉴定是犯罪侦查活动和一般证据调查活动中常用的方法,分为一般特征鉴定和细节特征鉴定。笔迹一般特征鉴定通常采用种属认定和同一认定方式,而细节特征鉴定则往往采用同一认定方式。同时,在笔迹鉴定中应注意种属认定和同一认定的各项统一。  相似文献   

13.
提高各政党成员的国家认同对实现政党关系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文化的力量增进民主党派的国家认同主要应在增进民主党派对爱国主义传统、国土意识、国家至上理念、国家象征符号及礼仪庆典等的认同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景晓强  景晓娟 《外交评论》2010,27(1):101-110
世界政治是关于身份建构的政治。对于行为体如何在身份建构过程中发挥施动性,社会化理论和社会身份理论有不同的解释。在社会化理论视角下,社会化者借助强势地位,通过军事强制、利益奖惩、规范传授等机制主导身份建构过程,而受到安全、利益和行为适当性的驱动,被社会化者会在不同程度上接受或者内化给定的身份。无论是社会化者还是被社会化者,行为体的施动性表现为对结构的强化性再造。而在社会身份理论视角下,行为体不分强弱,同样都可以主导身份建构过程,身份建构是集体自尊驱动下的自主过程。社会竞争、社会创造和社会流动是常用的身份建构战略。行为体的施动性使结构变革成为可能。在比较这两种理论的基础上,文章指出了该领域进一步研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5.
法律对身份的规定有两种:法律直接规定(显性身份)、事实间接限定(隐性身份)。在认定隐性身份时要结合单行为犯和复行为犯理论。通说认为强奸罪、抗税罪属于身份犯,女性、非纳税人不能成立强奸罪的、抗税罪实行犯。这种观点理论上站不住脚,用于指导司法实践会造成严重错误。少数学者认为两罪不是身份犯,但论证却不够精细,也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文化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对于自己所属文化体系的倾向、理解、认可及实践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过程。学术界就文化认同问题大体有原生论和建构论两大观点,而建构论主张想象和群体记忆是由社会或政权所人为建构的。文化认同是身份认同的基础。台湾当局通过建构主义理论给台湾青年建构了错误的认同取向,其经年累月的影响和无法自圆其说的解释,导致了台湾青年的文化认同迷茫。近年来,随着惠及台胞"31条措施"深入落实,两岸经济社会不断融合发展,由祖国大陆主导台湾青年文化认同重建工作变得可能、可行。在探索实践路径上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通过大陆高校教育阵地、借助大陆各地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和青年台胞朋友圈等方式,重新建构台湾青年的中国历史记忆和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不仅大大地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也大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从深层看,就是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民族认同是民族产生和民族凝聚力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民族成员所认同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也不断发展,从而推进民族认同的变化,并制约着民族凝聚力的强弱。民族认同的程度、民族凝聚力的状况。从根本上说,决定于对民族领导核心的认同程度。改革开放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提供了较坚实的物质基础:拉开了建设民主、自由、富强的现代中国的序幕;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改变了中华民族政治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当前,我国社会有两个“认同点”(或“凝聚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民生问题,二是腐败问题。只有坚持全面的改革开放,才能推进中华民族的认同,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8.
信息安全是各国政府和警方高度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而盗窃身份信息是一种新出现的犯罪活动,但是预防身份信息被盗是相当困难的。为了防范个人身份信息被盗,警方有必要收集与个人身份信息相关联的各种特殊情报,打一场积极主动的防御战。警方对市民的防范教育和警示不失为相当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9.
社会身份可以衡量个体或者群体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政治身份是社会身份的核心,体现了个体或群体的政治倾向和社会行为准则。藏传佛教与藏民族成员社会身份的嫁接规律即为藏传佛教通过藏民族文化影响着藏民族成员自我政治身份的界定。通过了解这个嫁接规律可以更好地引导藏民族成员构建符合民族发展利益的社会身份。  相似文献   

20.
说话人的听觉识别一直都是司法话者识别的重要方法之一。国外实验表明:听觉识别率随时间的延长在降低,它与样本的长度、质量、内容以及听辨人的身份相关而与听辨人的性别无关。国外,亲听证人听辨法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司法话者识别方法,而我国实践中却应用得较少,因此有必要加强相关理论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