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西南政法大学刑事司法系李向彬引言隐性采访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一种新闻采访方法,通常情况下是指记者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或者采用隐藏式技术手段获取新闻材料的新闻采访方法。隐性采性作为一种不公开的采访方法,也有人称之为秘密采访。一般说来...  相似文献   

2.
对隐性采访合法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莉  田丽艳 《行政与法》2005,(11):64-65
随着新闻媒体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来隐性采访很受新闻记者的青眯。社会和广大公众对隐性采访也持认可态度。但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却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由此形成的观点反差较大,而且尚无定论。随着我国民主法制的健全及新闻立法,隐性采访完全可以有条件的获得合法地位。  相似文献   

3.
隐性采访是近年来受到新闻记者普遍青睐的新闻采访形式.由于通过隐性采访这种采访手段采获的新闻具有形式的新颖多样、内容的新鲜独特等特点而受到受众的欢迎,成为大众传媒经常采用的新闻样式.但由于相关法规的缺乏,新闻记者在开展隐性采访时,经常会遇到诸多法律困惑:通过隐性采访采获的视听资料能否作为法庭合法证据使用,隐性采访实施过程中是否可以采用引诱手段,新闻记者在隐性采访时如何隐身等等.在没有专门法规定的情况下,探讨根据我国现有法律的相关规定合法开展隐性采访的方法和途径,对于隐性采访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热衷采用的一种采访手段,但由于现行法律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致使隐性采访纷争不断.对隐性采访进行立法规制已成为现实的需要,立法应当从隐性采访的原则、隐性采访的方式、隐性采访的程序以及隐性采访的限制等方面加以规定.  相似文献   

5.
张大鹏 《法制与社会》2012,(23):274-275,279
近年来,随着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的不断增强,隐性采访这一鲜活的新闻采访方式逐渐被各新闻媒介所运用,特别是新型电子设备的出现,更为电视记者进行隐性采访、偷拍偷录打开了方便之门.在隐性采访最大程度追求真实性的同时,也造成对他人权利或自由的侵犯、干涉和限制,它带来了一系列法律上的权利冲突,采访不得当就会产生法律纠纷,甚至触犯刑律.如何用道德的约束控制侵权行为和如何维护采访对象的权益是值得我们三思的.  相似文献   

6.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在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方面有着常规采访方式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所以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新闻界在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方面都不乏把隐性采访运用得恰到好处的经典案例。与此同时隐性采访历来最容易为人所争议之处就是其对采访对象隐私权的侵犯。本文从法制的角度对这一颇受争议的问题做出思考分析,并且针对当今新闻界所存在的隐性采访被滥用的趋势从法制与伦理两方面提出规避措施。  相似文献   

7.
论“偷拍偷录”采访资料的证据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下,新闻界盛行隐性采访,即新闻记者隐瞒自己的身份或意图,进行暗访,其使用的主要手段就是“偷拍偷录”。这种采访方式对于打消采访对象的顾虑,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从而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有些情况下,也不可避免地违背了采访对象的个人意愿,甚至侵犯了采访对象的个人隐私。如果涉及诉讼程序,这种隐性采访所“偷拍偷录”的采访资料在法律上是否有作为证据的资格,即是否具有证据能力呢 ?这个问题在学者中间是有争议的,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偷拍偷录”的采访资料是一…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的合法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华  蒙晓阳 《河北法学》2006,24(2):72-75
中国的隐性采访虽是新生事物,却越来越普遍.在驳斥"隐性采访否定论"的基础上论证了新闻媒体有权进行隐性采访,前提是没有超出法定界限,没有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在驳斥"采访权优先论"的基础上论证了采访权与其他各种权利是平等的,没有优于其他权利的特殊地位;最后从采访的场所、采访内容、采访方式及采访材料的处理等四个方面给出了记者进行隐性采访时自我约束的参照条件,使其始终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新闻采访权的法律性质采访权源于公民知情权。在法治国家 ,应当依法强调、保护采访自由权。没有采访自由权 ,新闻界就很难获得所发生的情况。任意剥夺、限制媒体的采访自由权 ,不仅影响到新闻界本身的生存 ,也会影响到公民知情权的实现。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 ,对新闻媒体的采访权给予法律保障。应当看到目前舆论监督的现状不是“自由”过甚 ,而是“限制”过多。在无锡日报社与中国足协名誉侵权案中表现出来的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的反响 ,反映了人们要求以法律保障新闻媒体及从业员合法权益。但是 ,媒体及从业人员在行使采访…  相似文献   

10.
我国法律对于新闻采访权的保护存在不足,使得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一直游走在道德与法律的边缘,一方面,自身合法权利处于无法可依的境地;而另外一方面,要完成新闻采访工作,又必须依赖于内心的职业道德。如何不再让新闻采访权游走在道德与法律的边缘,以法律手段实现新闻采访权的制度化保护,是当前摆在学术界面前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11.
今年早些时候,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叔文在北京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这位资深法律专家在这次采访中对记者谈的是备受人们关注的香港原有法律的处理问题。在这次谈话结束的第二天,全国人大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在北京港澳中心讨论通过了《关于处理香港原有法律问题的建议》,并发表了新闻公报。依照该建议,香港现行的六百多项条例和一千多项附属立法,除极少数条例和附属立法外,绝大多数都将保留下来,采用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筹委会法律小组的这份建议,无疑给关注香港原有法律处理的…  相似文献   

12.
论“偷拍偷录”采访资料的诉讼证据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偷拍偷录”是新闻采访尤其是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工作的有效、合法手段。在新闻官司中,新闻媒体“偷拍偷录”的音像资料具备诉讼证据的基本特征,可以作为视听资料证据使用。对于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应当作限定性理解。  相似文献   

13.
辛祥 《法庭内外》2008,(10):31-32
家政服务业,为许多家庭带来了方便,为社会和谐做出了贡献。然而,不容否认的是,家政服务员仍然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她们的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保护。家政服务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是因为其弱势,而家政服务员之所以弱势,不知法是重要原因。为了提升家政服务员的弱势地位,广大家政服务员应当熟悉相关法律规定,提高维权意识。为自己找一个“法律管家”。  相似文献   

14.
情境真实是电视新闻的必然追求,它的具体内涵包括时空环境以及特定的新闻事件和人物关系。电视记必须属守真实理念,捕捉一切有用的信息,灵活彩包括隐性采访手段在内的多样方法以实现情境真实。  相似文献   

15.
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中,新闻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报纸、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随着媒体间竞争的日趋激烈,新闻媒体为取悦读者和观众,千方百计甚至不择手段地获取独家新闻。在这种情况下,隐性采访在实践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16.
电视新闻隐性采访在发挥其强大的舆论监督功能的同时也带来了法律上的权利冲突,对这些权利冲突我们不仅应作一般性的价值理性意义的衡量,还应从社会经济效率出发作经济学意义上的量化利益均衡。  相似文献   

17.
论新闻采访权的法律规制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权作为一种社会权利在对我国法治建设起到巨大推进作用的同时,由于其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问题也日益凸显。新闻采访权需要以衡平原则、博弈原则、限制原则等原则加以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8.
吴卫 《法制与社会》2011,(20):174-175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法制类新闻报道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新闻采访的报道对象,其中包括对案件庭审的报道,如何把握好庭审报道,让法庭审判的通过媒体的报道进行延伸和传递,让更多的人通过庭审了解司法工作、学习法律知识,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是当下各类媒体都必须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应当是法治社会。和谐社会语义的提出为中国法治主义提供了新的方向。我们分析了和谐社会下的法律表征,强调和谐社会的构建应当充分考虑到中国社会的传统因素的影响。在具体制度构建中,和谐社会时应当区分法律在市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的不同作用,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新闻侵权与新闻诉讼研究得比较多,而就新闻报道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的切磋却并非多见.这不能不说新闻法制完整体系得以形成还欠缺着重要基石。从新闻采访、写作、编审到发表整个新闻报道过程中都需要具有良好的自我保护策略。为此,笔者研究了100起新闻纠纷,结合新闻司法工作实践拟以这个视角谈点个人浅见。 笔者曾发表过《略论“正面报道”与保护名誉权》一文.侧重谈了侵权构成与名誉权保护,本文侧重分析新闻报道中的纠纷症况,谈谈如何预防侵权与自我保护的法律策略。 一、新闻采访的自我保护法律策略 这些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