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父亲从老家江西来到了我工作的广东,我们聊得最多的是村里的事情,因为从父亲的嘴里可以了解到更多我不知道的农村事。当父亲说邻居吃低保时,愕然的我简直不敢相信。邻居在村里不但不是贫困户,而是一户生活富裕的人家,儿子是一位乡干部,早己成家立业,几个女儿也出嫁了,日子都过得舒坦。  相似文献   

2.
父亲的肩膀     
《党建》2017,(5)
<正>记得从我小学四年级开始,父亲在村里承包了10亩田地。在那之后的每一次农忙,父亲总是伴月而起,酷暑烈日下汗流浃背。他用宽厚的肩膀,将10亩田的稻谷,一袋一袋地抬上田间小路送回家,一干就是近20年。我读初三时,因为一次篮球比赛,不小心扭伤了脚踝,肿得特别厉害。我一瘸一拐回了家。父亲察觉到我走路的异样,跑过来拉起我的裤脚。我以为他看了我肿起的脚  相似文献   

3.
正理想是造火车我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母亲是普通家庭妇女。儿时印象中,父亲每天下班回家时身上的衣服都是油污,脸上也沾满了煤灰。周边的邻居凡是与火车打交道的,个个形象如此。父亲"跑车"时总带个铁皮箱子,里面装着随身工具和生活用品。每次从外地回来,他都会买几个烧饼,放在铁皮箱里。所以父亲一进家门,我便迫不及待跑去翻他的铁皮箱子。  相似文献   

4.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从上学到教学,我已与教育打了27年的交道。在这27年的风雨历程中,我从一个受教者到一个施教者,亲身体验和见证了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历程……1982年初秋的一天,8岁的我正在村里的山峁上放羊,父亲突然喊我回去,原来是村主任来我家,动员父亲让我去上学。我家姊妹多,当时家里非常困难,连  相似文献   

5.
卑微的父爱     
黄健 《党课》2008,(5):104-104
父亲长得清瘦矮小,大字不识几个,人又老实木讷,甚至有些迂腐。他一辈子就喜欢鼓捣村里分给他的那块地,精心伺候着这几亩薄田。而母亲年轻的时候,高挑清秀、端庄美丽。母亲怎么会嫁给极不般配的父亲,这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一直是个谜。长大以后我才知道,母亲的祖上是富农,出身不好,只得嫁给了当时一贫如洗的父亲。于是,我很为母亲愤愤不平,对父亲也多了一丝怨恨,甚至不愿意和他多说话。父亲偶尔和我搭话,我也吝于回报一个笑容。  相似文献   

6.
父亲的党徽     
在儿时的记忆里,父亲的胸前总是佩戴着一枚徽章,走起路来精神抖擞。听大人们说,父亲是共产党员,是村里的先进模范。虽然当时不理解,但共产党这个词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记忆里。那时候的农村,党员数量很少。记得父亲经常代表村委会去参加乡里的会议,每次出发前,他都要换上新衣服,把全身收拾得干干净净,带着一脸的庄重和自豪。父亲经过田间地头时,村民们就放下劳作的农具,  相似文献   

7.
<正>父亲已经离开我们20多年了,他是因胰腺癌去世的。在他知道自己得的是不治之症后,立即向上级党组织提出了辞去村党支部书记职务的申请。他说:"我的时间不多了,请尽快确定新的人选,别因为我耽误村里的工作。"弥留之际,他还反复叮嘱家人:"我在村里干了大半辈子,没有过一点儿私心杂念。我去世后,你们也决不可以跟组织提任何要求。"父亲18岁便担任生产队会计,然后是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  相似文献   

8.
学书心路     
提毛笔涂鸦已30多年了。五六岁起,祖父每天一边给我讲历史故事,一边严格按规则教我写毛笔字,尽管在上学后毛笔字一直是全班写得好的,祖父还是非常不满意我的随意任性和不合规矩。从上初中起,父亲在春节之前给村里人写春联,鼓励我也大胆放手去写,写得不好,先贴到自家门上,刻意培养我书写的兴趣和锻炼  相似文献   

9.
做个实诚人     
"实诚人不吃亏。"这是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父亲为人忠厚老实,只管付出,不计回报,更不会偷懒耍滑、弄虚作假。打我记事起,无论多忙、多累、多苦,他总是乐观积极,埋头苦干。无论在村里工作还是后来到乡办企业上班,父亲都脚踏实地、严格以求。  相似文献   

10.
易荣卫 《当代党员》2013,(12):40-41
我今年37岁,在巫山县培石乡葫芦村工作已经5年。 我父亲是一个“赤脚医生”。30年间,他在村里治病疗伤,颇得乡亲尊敬。小时候,我就梦想像父亲一样,当二个备受尊敬的乡村医生。于是,2006年,我从湖南中医药大学毕业后,放弃城里的高薪工作,返回葫芦村当了村医。  相似文献   

11.
父亲大半生没得过什么荣誉,没有做过一件值得大家夸耀的事。从小到大,我和弟弟妹妹都有意无意地冷落着父亲,有时候,我们甚至对父亲充满了轻视。父亲的"窝囊"在村里是出了名的。他不善言辞、老实巴交、胆小怕事,遇到困难就爱流泪。小时候,我是个非常顽劣的孩子,天天逃学,从没有一天静下心来学习。每到年终,父亲总是抄着手站在家门口,眼巴巴地望着邻家的孩子捧回一张张"三好学生"的奖状,而我总是低着头,两手空空地回家。为此,父亲很是失望。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3月,我从上一任驻村干部手中接过"接力棒",来到谷硐镇茶山村驻村工作。上届驻村工作组协调资金为村里修了通组道路,帮扶32户贫困户发展养鹅,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前任的成绩既给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也给我增加了很大的压力。我该做些什么、怎么做?在老家任村主任的父亲告诉我,村里的事千头万绪,但是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带着父亲的告诫,我驻村后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工作组成员入户访民情、察村  相似文献   

13.
我是村干部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我常常以这句话勉励自己。尽管,我只是一个小山村的支委委员。但乡下的父亲却说:"鸡头上的肉,大小也是个(冠)官,咱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话粗理不歪,我赞成父亲的观点。2011年11月,缘于自己是一名党员,一直在县城租住的我按照村支部书记的通知要求,回到了家乡参加支委换届选举大会。没想到,竟然被选举为支委委员,具体分管村里的环境卫生和文化宣传等工作。从此,我成了名副其实的村干部。这对我来说,既是压力,又是鼓舞。  相似文献   

14.
小时候我带回家一只鸡蛋,兄弟姐妹们众说纷纭——有说我捡来的,也有说是偷的。父亲见我一言不发,他把那只鸡蛋煮熟让我吃,而且对全家人说:“我想这只鸡蛋一定是别人送的?”我听了,眼泪立刻涌了出来——对于这只鸡蛋,正是我的一位邻居同学从家里偷来送给我的,  相似文献   

15.
、我家在村子里的生活并不是最困难的,父亲把积蓄和精力用在了儿女的读书上,我是村里走出的第二个读书人,妹妹是村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这也许是父亲没有盖起新房而惟一能够得到安慰的理由吧!虽然我已参加工作,但薪水并不多,而且还要买房和要继续学习深造,很难拿出钱来帮家里  相似文献   

16.
有感家风     
正"家风"指的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门风。记得小时候家里贴着一副《朱子家训》,那算是我最早接触到的治家格言,虽然我的家风少了母亲的"唠叨",却有父亲的教导,从小父亲对我们兄弟姊妹,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都要求认真踏实。我的家算不上是书香门第,但父亲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读书人,有着读书人的情怀和思维。记得我和哥哥刚参加工作,父亲曾谆谆教导:做人要本分,要懂得勤俭持家,不能损人利己,要对  相似文献   

17.
几年前,我大学毕业到洱源县茈碧湖镇中炼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一天,村里接到一起因建房引起的路基纠纷调解申请。我和村党总支书记匆匆赶到事发地时,只见两名中年妇女正撕打在一起。情急之下,我赶紧上前,先把两人拉开。原来,这两名妇女是一对亲姐妹,已各自成立家庭。两家人是邻居,共用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8.
特殊的画     
胸无墨、口无才的父亲,常常说自己除了满身是泥,别无他有。当然,左邻右舍不认同,说他谦虚。邻居问:“你儿子是不是升职了?”父亲瞪着眼睛没叽声,因为叽声,找儿子办事的人或许会越来越多。邻居问:“你儿子是不是发财了?”父亲皱着眉头不吭声,因为吭声,说三道四、添油加醋的语言或许会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9.
圆梦     
年逾花甲的父亲,要去北京登天安门。这是他多年来对晚辈的唯一奢求。父亲小时候吃过苦,受过罪。他三十岁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才知道中国有个天安门。我小时候父亲在村里当干部,那时他才知道中国的重大盛事都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但他从未看到过天安门,天安门在他心里也就一直是个谜。在我上高中时,村里有人买了电视,父亲才看到了天安门,他知道那是毛主席高呼“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地方,就萌发了去天安门看看的愿望。别说那时登天安门有限制,单就我们的条件也是望“门”兴叹。我的两个哥哥都像父亲一样,天天守着黄土地,…  相似文献   

20.
我出生在一个十分贫困的家庭里,父亲一肩挑起一家七口人的生活重担。为减轻父亲压力和维持全家生计,我早早辍学南下打工。在外打工时,看到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我想回家也会有番作为。刚回到家不久,村里的老支书陈照坤就找到我,问我有什么打算。我提出了想承包村里的荒山种果树的想法。没想到一个星期后,村支两委就将200多亩荒山承包给我,让我好好发展生产。就在这时,我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