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是知法、用法、守法的重要主体,农民法治素养的培育是乡村法治建设的重点与难点。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依法治理的理念,离不开农民法治素养的提升。当前,农民的法治意识还比较薄弱,必须进一步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服务和保障作用,建立健全乡村法治建设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强农民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2.
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机遇,也带来挑战。传统文化为村落共同体再造提供了优质文化资源,凝聚了村庄文化内核,为公共生活和社会整合提供了手段,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农业供给侧改革不能消灭小农,而是服务小农,打造服务小农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供给侧改革要适度发展,不能大跃进。乡村教育要以本土文化为资源,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农民的幸福感。今日乡村建设引入了大量的外部资源,忽视了原住民的参与,没有原住民的参与,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功。在资本下乡和农业资本化的背景下,乡村建设要切实维护农民权益,防止乡村建设的去农民化,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机遇,也带来挑战。传统文化为村落共同体再造提供了优质文化资源,凝聚了村庄文化内核,为公共生活和社会整合提供了手段,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农业供给侧改革不能消灭小农,而是服务小农,打造服务小农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供给侧改革要适度发展,不能大跃进。乡村教育要以本土文化为资源,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农民的幸福感。今日乡村建设引入了大量的外部资源,忽视了原住民的参与,没有原住民的参与,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功。在资本下乡和农业资本化的背景下,乡村建设要切实维护农民权益,防止乡村建设的去农民化,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没有生态乡村就没有生态安徽,当前安徽美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安徽美好乡村建设。按照《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要求,安徽美好乡村建设生态模式可以分城郊型村庄生态建设模式、种植-养殖型村庄生态建设模式、林业-旅游-保护型村庄生态建设模式以及矿产资源开发区域内村庄生态建设模式等四类。安徽美好乡村建设中生态建设路径,涉及政府、市场与农民三者之间彼此协同互动。因此,要教育各级干部和引导农业企业、农民,把"生态优先"理念融入安徽美好乡村建设;乡村规划以"旧村整治"为主和尊重农民意愿,突出地方生态优势与特色;完善制度保障和生态保护法律法规,构建乡村生态建设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问卷调查,分别从农村卫生环境、村庄文化生活、"美丽乡村"的具体建设等方面,考察基层干部群众对当前一些地方"美丽乡村"建设的态度、需求和意见。同时,对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农民传统生活习惯、乡村社会个体化对"美丽乡村"建设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此外,还存在行政主导推动、建设内容单一和同质化等问题。为此,作者建议重建乡村公共生活,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建构群众民主参与机制;积极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尊重乡村特色,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提升内涵,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向前发展;坚持城乡统筹,把"美丽乡村"建设跟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魏小换 《探索》2022,(6):98-108
“动员”农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工作和重塑乡村社会的一个重要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把农民动员起来,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当前,一些农村党组织退出农民生产生活领域,党群关系逐渐疏远,党组织对农民的“动员”功能弱化。在日益分化和个体化的乡村社会中,传统行政命令式动员已难以发挥作用。“沉浸式动员”通过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党员联户制度和正向激励制度等措施,确保党建能够融入农村生产生活事务中,实现党群之间的长期互动,密切党群关系。在党群互动过程中,党员的先进性不仅能够表现出来,而且通过党员先进性影响和带动,使农民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重塑农民的公共精神,从而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主体性。因此,“沉浸式动员”更切合当下乡村社会基础和乡村振兴建设长期性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正贵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强调,建设美丽乡村,深入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经营好乡村的旅游、村舍、生态等资源,以污水、垃圾处理为重点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升乡村生产效益、生活品质、生态价值,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相似文献   

8.
文化兴则乡村兴,文化强则乡村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铸魂和注入强大精神动力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农民群众思想文化素质和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现实要求。当前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着对乡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村庄空心化、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胜任农村文化建设的高素质文化人才缺乏等问题。在新征程上,我们要通过坚持党对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全面领导、明确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要内容、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等切实有效的措施,扎实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9.
傅坤 《实事求是》2023,(6):75-8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同时提出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其生成逻辑包括内生逻辑、外生逻辑和结构逻辑三重向度。然而,当前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面临法律制度不健全、农民群体法治意识淡薄、法治资源和法律人才供给不足等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以规制权力、保障权利、培塑理念为核心,在夯实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制度基础、构建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加强农村基层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农村基层法治理念培塑等方面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10.
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之魂,既满足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但当前存在的部分基层政府行政伦理失范、一些农民伦理道德蜕变和农村文化市场经济伦理缺失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风文明建设。因此,需要从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潜力、营造文明农村社会风气、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等方面大力提升乡风文明建设水平,进而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乡村治理中的农民政治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政治参与有力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促进了乡村治理的变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前,农民政治参与存在的种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农民政治参与制度构建与运行诸环节上的缺失与缺陷。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通过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并付诸实践,使农民政治参与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2.
扩大农民政治参与是构建和谐农村的题中之义。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政治参与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促进了乡村治理的变迁和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当前,农民政治参与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农民政治参与制度构建与运行诸环节上的缺失与缺陷。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通过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并付诸实践.使农民政治参与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从而推动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3.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加快推进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既有利于推动乡村科技化发展,又有助于扎实推进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目前,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诸多挑战,其主要挑战集中表现在乡村治理现代化缺乏农民的实质性参与、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效能有待提升以及乡村治理制度体系亟待健全等方面。因此,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逻辑理路主要在于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以及增强农民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有助于提升广大农民的获得感,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绿色生态、天人合一,注重内涵、凸显人文,传承保护、留住乡愁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然而在当前建设的过程中贯彻落实与政策要求存在偏差、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文环境建设薄弱、农民参与的主体意识不强等问题突出。这就需要通过狠抓贯彻落实、保护生态环境、加强人文环境建设和发挥农民的主体性来建设美丽宜居的农村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5.
如何提升农民主体性、激活乡村社会的内生力量,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基于山东B县W村的案例分析发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遵循党建引领、资源整合、还权赋能与均衡共赢机制,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村社集体治权、促发权责一致意识形成了对农民的整合式赋能,从而激活农民主体性。整合式赋能之所以能有效运作,在于其政治逻辑、利益逻辑、权利逻辑和制度逻辑促进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与激活农民主体性的双向互动。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再造村社集体与农民之间的制度性关联,不仅增强基层党组织对农民群众的吸引力和号召力,而且重塑农民的公共精神,进而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性。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党建引领和产业发展有效激活农民主体性,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一条内源式发展道路选择。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治理的背景发生了历史性改变,表现为以国家权力和乡村社会权力关系变化为主线的社会治理体制的完善、以资源流动转向为标志的城乡关系的改善、以问题为导向的农村改革梯级深化、以农民分化和组织重构为特征的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等。这种背景变化使我国乡村治理出现了一些明显的转型趋向,主要表现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聚焦"治理有效"导向、注重组织和制度建设及能力提升、加强城乡治理资源统合运用、突出文化引领与"三治"结合等。为适应背景变化和转型趋向,我国乡村治理必须要塑造党组织领导下的多元主体有效协同共治格局、全面加强乡村治理组织和制度建设及能力提升、大力提高农村民生改善精准性和实效性、统合运用城乡治理资源、着力提高文化引领和"三治"结合水平。  相似文献   

17.
数字技术被寄望于能够解决乡村治理中更深层次的、更难化解的问题。然而,从数字技术的现实价值实现来看,数字技术悬浮于农民增收、治理效能提升、实现共享发展的需求和目标之上,对降低治理成本、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作用发挥受限。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数字治理的实践要求与农民的数字素养存在偏差,与传统乡村社会结构间存在张力,与传统乡村治理逻辑出现脱嵌等。数字乡村治理要摆脱技术至上的导向,回归治理本身,就要以数字素养提升带动治理能力提升,依托平台建设优化乡村治理结构,依托大数据技术实现乡村治理决策科学化,以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夯实治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霍军亮 《探索》2023,(6):93-107
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已经成为一种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也是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蕴含着深厚的学理逻辑。政治逻辑层面遵循了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原则,理论逻辑层面体现了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之间的耦合关系,历史逻辑层面传承了中国共产党治理乡村的优良传统,现实逻辑层面回应了乡村社会的内在诉求。利川市的“小院说事”创新实践,通过搭建“说事”平台、设定“说事”内容、制定“说事”规范,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动员和政治引领作用,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提升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彰显了农民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了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走出了具有本土性、创新性、前瞻性的乡村治理新路。利川市的实践探索有着深刻的理论意蕴和学理价值,体现了“组织—内容—制度”的逻辑框架,通过“组织再造”整合了党组织资源,提升了组织动员能力;通过治理内容的优化,回应了农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激发了乡村治理活力;通过制度建构,重塑了乡村治理规范,提升了乡村治理的制度化水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是一项系统行动,要以增强农村...  相似文献   

19.
生活品质指的是生活的品位和质量。生活品质的高低是判定一个社会发展健康完善与否的价值尺度,也是一个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提升最大多数人的生活品质,是社会发展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终极原则,也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议题。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切实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就必须对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现实感受有一个更为深入的把握,就有必要从各个角度对生活品质问题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党组织增强凝聚力、提升组织力的重要支撑,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引领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当前,全省各地要紧密联系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实际,紧密联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际,紧密联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实际,深化对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