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支是一种父系氏族组织,保留着许多古代父系氏族制度的特征,被称为活的社会"化石",在凉山奴隶制度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政权职能的作用.本文对凉山彝族的家支制度的产生、特点、蜕变、外部职能、内部职能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家支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指出家支的消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
论凉山彝族“家支”制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桃 《人民论坛》2013,(2):194-195
"家支"制度是凉山彝族传统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也是当下彝族基层社区的运作机制。"家支"制度存活于彝族社会,主要依托于社会义务与权力,以习惯法为准则,以习俗文化为心理依托,以社会道德和信仰强化家支制度在彝区的作用,通过"家支"谱系、"尔普"组织和"家支"教育等形式来表现。  相似文献   

3.
赵声馗 《前沿》2009,(12):106-110
家支是凉山彝族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一种典型的血缘维系的自主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具有凉山彝族特色的社会组织与管理经验。从以多元主体为核心的当代治理变革背景来看,家支治理经验对凉山彝族乡村治理具有历史合理性与民族认同性的价值,也存在一些不符合现代化发展的弊端。借鉴社会科学中一个崭新的理论一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视角来分析家支的治理经验,可以为建构凉山彝族乡村的多中心治理模式作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刑事政策思想产生的重要根源,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以儒家思想为主干,以法家思想为内隐的特征,其实质就是义务本位,这种义务本位又是通过国家本位与家族本位的伦理价值模式具体体现出来的。中国传统社会这一文化背景,反映到刑事政策思想领域,就是因时而变的刑事政策思想、刑罚不平等的刑事政策思想以及罪刑擅断的刑事政策思想等。  相似文献   

5.
平均主义的社会思潮长期存在的社会根源是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小生产方式是平均主义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平均主义长期存在的体制根源 ,对社会主义及其公平原则的误解是现代平均主义长期存在的思想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伦理本位的价值观和道德一元的评价标准是平均主义长期存在的传统文化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6.
彝族祭祖大典“耐母”是以宗支为单位对全宗支共同祖先进行的集体祭祀,也是彝族祭祀活动中规模最大的共祭仪式。“耐母”同时还是分支仪式,多以氏族分衍时具有代表性的某一祖先之名为氏族名称,经过若干代繁衍,该氏族名称就变成支系名称,这是彝族支系繁多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7.
"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容割裂的精神命脉,它源于中国传统社会"伦理本位"的家国治理模式,在伦理经济、伦理政治、伦理文化、伦理宗教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并发展。家国情怀以"家国天下"的道德格局为突出表征,是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位一体的统一;是关乎个人生命秩序、家族生存秩序、社会生活秩序以及国家运行秩序的深层设计;是由点到面、由内向外的同心圆似的蔓延和扩散,是多向和多项的动态互动过程,其整体是无数多个同心圆的发散聚焦组合。"家国情怀"是文明时空的文化绵延,完成了从"知行合一"到"信行合一"的飞跃,实现了内在超越与外在事功、宗教功用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新时代,我们仍需培育公民的家国情怀,这既是培育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幸福和睦家庭的精神支柱,更是构建和谐、美好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姓氏起源论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姓与氏都是氏族社会的产物。姓源于氏族组织的名称,在母系氏族社会,姓往往 是母系氏族所崇拜的图腾物的名称;而在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之后,由于祖先崇拜的大大发展,姓 多与氏族的男性祖先相联系。氏是氏族内家族组织的名称,产生于母系氏族时代后期,但只有在 父权制确立以后,氏才开始以独立的面貌在社会历史舞台上出现。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文化资源,可为现代社会道德建设提供丰富给养。优秀传统文化是道德建设的文化基础,道德伦理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道德建设必须紧密结合传统文化基因。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之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教育及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0.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在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一个由高度融合到相对独立 ,再到重新融合的过程。一方面 ,道德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不同历史时期的道德具有不同的价值定位标准。另一方面 ,道德价值又具有社会本位性 ,即以社会的总体认可和支持为前提和基础。要充分发挥道德维系伦理关系的功能 ,就要对道德进行制度化设计。适当地把道德法制化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治运行中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都要求加强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道德经历了由传统抽象集体主义的道德共识到现代道德多元化的道德分化的历程。由于在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抽象集体主义以社会为本位,忽视了个人的价值和利益,抑制了社会主义活力,故难以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多元化又呈现出道德下滑现象,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秩序。因此,社会亟需一种新的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德共识。正是基于这种传统与现实的压力,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因其实现了对抽象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扬弃,实现了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而成为构建公民道德共识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渗透在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有着不同形式的反映。彝族谱牒家支,便是彝族民间文化的一个侧音,它犹如一块小小的明镜,折射出彝族这一古老民族古今文化事象。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的伦理互通与哲学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儒家伦理规范和价值理念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所涵盖的天下为公的价值理想、德治伦理和人本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在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存在着伦理上的互通。传统价值观将系统性思维植入人对宏观宇宙及社会的整体性认知,确立了自然与人文、个人与社会的系统联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和谐、民主理念具有高度的哲学契合。  相似文献   

14.
传统道德哲学,家庭是伦理世界的基础,家庭中的个体是道德哲学的天然能动原素。儒家哲学"血缘—伦理—政治"三位一体的道德哲学理论,回答了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文明路径。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哲学把爱人和爱物统一起来,把社会伦理和生态伦理统一起来,实现了从"个体—家庭—国家"社会模式转向"自然生态"伦理系统的转变,体现了个体通过自然世界来表达其主体存在性的意愿和当然性。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技术作为人类维系生存和促进发展的手段,实现了人的生存价值和发展价值,更新了人与自然的道德逻辑和伦理框架。这种文明的转换试图通过技术的努力,实现对自然能力的控制,改变人的自然本性及其结构。道德伦理的每一次转换都为道德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向度,这是理解和把握社会伦理发展的哲学思辩。  相似文献   

15.
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生发出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制度。以家伦理为基点定义的个人,其身份具有等级性的制度化差异,个人责任(或义务)和荣誉观念仅限于在家(或家族)之内,个人的意义消解在家族里。己/人结构的社会格局,是家族伦理的外化推演。儒家反公共性的伦理本位,致使公共精神极度匮乏。它不是一套合理的公共哲学,难以培育出发达的公共理性。  相似文献   

16.
古代靖州侗“款”组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款”是原始社会农村公社的组织形式。它的基层组织体系是以家族、村寨分小款、大款,亦以男性为本位并由男性系统的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或部族组成,构成一个较为紧密的共同体,它是部落联盟的躯壳。宋时洪迈著《容斋随笔·四笔·渠阳蛮俗》记载:靖之地“各有门款,门款者,言伍籍也。”说明了它由若干个同一父系血缘小家庭组成1个房族,再由若干个房族组成1个家族,往往是1个家族共居一寨。清时徐家轩撰《苗疆闻见录稿》卷下说:“聚种而居,窟宅之地皆乎为寨,或二三家为一寨,或百数十家为一寨。”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蒙学与现代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作为两个独立的价值观念体系,二者是传统与现代的交汇,既有着契合性也有着差异性。其契合性主要表现在共同的社会伦理基础、文化的连续性以及共通的民族伦理价值。而差异性主要体现为专制与民主、等级与平等以及依附与独立三个方面的冲突。为了更好地发挥传统蒙学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必须寻求二者相互推进的路径。立足在传统蒙学与社会核心价值观二者差异性和契合性共存的现实情况下,树立蒙学功能有限的理性思维,明确蒙学对于塑造人文情怀与家庭伦理的功能与实践方式,以自我民族的亲情伦理与心理伦理为基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二者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8.
精神文明建设要跳出“伦理本位”传统华东师大蒋德海精神文明的核心是什么?一个流行的看法是:道德。道德为什么能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概括起来大约有三个理由:其一,中国是伦理社会。中国与西方不同,在中国人与人之间是直接的,即伦理的,而西方社会在人与人...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思想史中,道德教育价值观极为丰富。这些价值观体现了中国哲人对中国社会和道德教育价值的认识、综合、判断、论证和思考的结晶,是道德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道德教育上升到一种价值自觉状态的标识。因此,可以说中国道德教育价值的观念史是以儒家为轴心的各种道德教育价值观交互作用的辩证发展史。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由原始氏族社会发展为奴隶制社会,并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道德教育价值观由自发状态发展为自觉活动的渐进萌生过程,是整个中华民族道德教育价值观史的开创时期,其价值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变革的际遇下,各种价值利益诉求导致伦理道德观念剧烈碰撞,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现实考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的关键在于使其实化、细化为人们的伦理道德自觉,在增强国民的伦理价值认知和道德素质水平的过程中,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从国家伦理、社会伦理、个体伦理把握核心价值观塑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伦理价值内在契合;从道德理性、集体主义、以人为本三个维度认识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伦理价值共识,有助于我们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伦理意识、建构动态平衡的社会伦理秩序、提升公民的主体性伦理精神,以伦理道德的垂范力、感召力、聚合力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塑造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