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略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朱西周 《求实》2005,(5):67-69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以人为本的经济和谐,以人为本的文化和谐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稳定有序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步骤;统筹区域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贯彻科学的发展观;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体现。这一战略任务的提出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可从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三方面努力。但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应当是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的发展虽然不同于人的发展,却以人的发展为前提。  相似文献   

4.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党的十七大进一步确立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专家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三大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5.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 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 标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 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 面,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这一新的概念,从而使我国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内涵上 实现了四位一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更是把"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2005年的工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年来的社会变迁使得青少年工作的根本内容和基本方式面临严峻挑战。在构建和谐社会时期,服务青少年成为和谐青少年工作的主流。遵循新世纪党在执政指导思想上提出的"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设想,培养与构建和谐、科学发展相适应的系统整体性思维,在社会公共事务领域确立青年优先原则,构筑青少年工作的和谐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是构建和谐青少年工作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是把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运用到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的重要结论。社会建设要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社会建设要实现社会和谐,社会建设体现党的执政先进性。这些都源自于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角度提出"社会更加和谐";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提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执政能力的角度提出"社会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由此可见,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首先要认识三点,即对和谐社会的理解;提出和谐社会的根据和意义;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哲学体系与社会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是价值观思想。新时期的价值观以个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关系的和谐为基础。"和谐"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思想,传统思想智慧从不同侧面,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以人为本"和"和谐社会"作为党的新时期执政理念,就是强调如何在继承与发展传统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哲学,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下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周方青 《求实》2006,(Z4):171-172
一、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角度,明确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并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改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重要位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反映了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我们党对“和谐社会”的理念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党的十六大提出,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这是首次把和谐社会的概念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实现“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  相似文献   

12.
民生问题历来关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民生问题得到重视和改善的程度,是衡量社会和谐的核心指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枝江市实际来看,加快构建和谐枝江,应该更加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努力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论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出现了一批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基本观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和谐社会的概念、基本含义及必备条件;二是当前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三是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大背景下,我县提出了构建"和谐渠县"的目标,要实现这  相似文献   

15.
《求实》2013,(Z2):69-70
<正>一、构建和谐社会与多元化纠纷调解机制概述(一)和谐社会的含义和研究现状。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的发展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完整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从理论上说,是社会各个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级成员各尽所能,使人民的聪明才智得到全面发挥;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的社会。和谐社会应划分为三个层  相似文献   

16.
李东旭 《世纪桥》2009,(7):50-5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发展的社会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就是重视人的因素,通过各种途径促进人的发展,在实践中落实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实现和谐。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五大能力之一,摆在重要位置,极具现实性和战略性。追求社会和谐是中华文明传统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是党55年执政经验的深刻启示,也是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迫切任务,更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充满活力、利益协调、全面发展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政府职能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郭长文 《新长征》2007,(1):30-3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全会》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内在结合,构成新的"社会主义发展观".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导思想,即科学发展观;二是目标要求,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是战略任务,即加快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发展观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它提出并强调了"以人为本"这一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并力求使这一原则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得以彰显;它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论断,从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它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这是在当代中国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坚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把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重大理论贡献,是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一大亮点。实现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保持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对我们党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把社会和谐明确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