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的犯罪问题预测和基本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施加快城市化进程战略中 ,不仅要抓好硬环境建设 ,而且要花大力气改善软环境和治安环境 ,为城市化建设营造安全、畅顺的良好氛围和条件 ,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外部动力。文章以宁波市为例 ,分析了加快城市化进程与犯罪问题的关系 ,对城市化的主要特征与犯罪问题进行了预测 ,提出了预防和控制城市化进程中犯罪问题的基本对策 ,并对城市化进程中公安机关亟待重视和解决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投资环境由硬环境和软环境两部分构成。硬环境是指交通、通讯、能源、生活条件等基础设施。软环境是指办事效率、社会治安、社会服务、社会公正等软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现代创业理论对甘肃省创业环境中的各要素进行了认真分析.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甘肃有利的创业环境因素主要集中在硬环境因素方面,不利的创业环境因素主要集中在软环境因素方面.这为我们如何进一步完善创业环境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扶小兰 《求索》2013,(11):51-54
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人民开展根除社会遗留问题的"废旧"运动,净化了社会环境,重建了社会秩序;实施发展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新生活的"立新"举措,促使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成功地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提供了有利的"硬环境"和"软环境",进而推动新中国社会变迁的整体进程。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城市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提升,从而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带动作用的发挥,其关键在于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提升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全方位的问题,不仅需要硬环境的到位,更为重要的是软环境的优化。在一个地区的发展中,干部素质、劳动力素质、法制环境、管理水平、人的诚信环境等等,都对城市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要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政府是大有作为的。政府的竞争力应该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通过构建服务型政府,为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坚实的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民族文化资本化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从总体上看,众多的少数民族人口和丰富的民族文化主要聚集于广大的村寨之中.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独具特色的民族村寨文化成为了重要的文化资本,在这些文化资本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中,民族村寨的经济也开始逐步转型,并进而对民族村寨的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企业经营外部环境,从大的方面来说不外乎就是两个环境,即软环境和硬环境。前者可统称为一般社会环境,主要是指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科学技术环境;后者特指设施环境,包括企业所处地理位置的交通、通讯、能源、办公条件等硬件设施。而在国外的分析中,一...  相似文献   

8.
郭晓梅 《前沿》2002,(12):175-176
图书馆现代化、自动化建设是以计算机应用为基础的。计算机应用的发展除了配备计算机硬件设备外 ,怎样提供一个优良的发展氛围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本文提出了软环境的概念 ,对如何加强软环境的建设提出了一些见解 ,阐明了在注重设备配置“硬环境”建设的同时 ,应着重从政策制定、人才准备、应用管理以及用户教育等方面加强“软环境”建设 ,进一步提高公共图书馆计算机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9.
甘肃非公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环境因素,表现为内外部两大环境条件,即非公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内因问题,以及影响非公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政策法规、体制等诸多软环境和硬环境因素。综合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非公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对于评价政府改善非公经济运行环境的政策措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卞文忠  刘波平 《人民论坛》2012,(36):252-25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与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下稳步发展的:改革为发展创造了一个适宜的内部环境,对外开放则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外部发展空间。它体现了主客体相融合、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发展处于多种类型的环境之中,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硬环境与软环境等。  相似文献   

11.
袁剑英 《湖湘论坛》2003,16(3):37-38
经济环境是指对经济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的外部、内部条件。一般来说 ,经济发展环境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一类是硬环境 ,如优良的交通通信环境、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等 ;一类是软环境 ,如宽松开明的政策环境、自由安全的治安环境、规范公正的法制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祥和向上的人文环境 ,等等。它们相互交织、相互作用 ,对经济发展起到决定性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市场经济是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经济 ,资本逐利而动 ,什么地方发展环境好 ,投资回报率高 ,交易成本低 ,生产要素就会向那里集聚 ,形成“洼地效应”或“聚集效应”。信息时…  相似文献   

12.
余群 《人民政坛》2013,(6):32-33
一个地方软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当地的综合竞争力的优劣,影响到百姓的幸福指数。近年来,随着南平市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长期制约发展的硬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南平迎来了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硬环境改善了,软环境如何跟上发展的步伐,迎接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地方人大又如何找准软  相似文献   

13.
徐明康 《创造》2000,(11):23-24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化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实现从传统的农业化经济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经济社会的转变,是我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体现。  一、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意义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一方面,经济发展必然导致城市化的加快。其次,第二产业的发展要求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一定程度的聚集,以获得某种外部经济效益。再次,第一、二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发展,要求有一支规模庞大的队伍为其提供生产、生活方面的服务,这样就刺激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最后,经济的发展使聚集于城镇的人口…  相似文献   

14.
雷新明 《公安教育》2012,(10):27-28
<正>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公安部部署的三项建设之一。因此,近几年各地公安机关加大了执法规范化的制度建设、硬环境建设(如执法办案区域建设),但执法规范化软环境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对在职民警执法规范化教学训练是执法规范化软环境建设的重要一环。以往各地警察教育训练机构在执法训练的内容上,大多集中在刑事法  相似文献   

15.
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是关系到生态移民工程最终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通过对长江上游牧区生态移民搬迁之后生活状态和社会适应的分析,讨论搬迁移民在急促城市化过程中社会不适应的原因,从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和心理等几个方面阐释了文化和职业培训在改善移民社会适应性上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还对移民迁入地目前的培训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移民培训的内容安排、持续性、追踪机制、培训对象的态度以及培训参与者资源整合的能力是影响目前培训效果发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黄兴国 《小康》2004,(1):6-8
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 的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 土地等生产要素向工业集聚,经 济文化活动以城镇为中心展开, 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必然 带来城乡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 但是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利益 格局调整过程中,如果不能保障 好农民利益,特别是不能正确处 理好被征地农民的利益问题,就 会使工业化难化,城市化难成,社  相似文献   

17.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近在眼前。大连作为中国五大现代国际化城市(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大连)之一,具有地理区位优越、资源禀赋丰富、投资领域开阔等投资硬环境方面的优势,尤其是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吸引海内外投资,加强与国际上的经济贸易往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文主要论及加入WTO对大连投资软环境提出的挑战和应当采取的对策。一、大连投资软环境状况亟待进一步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市政府为改善大连投资软环境,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颁布了相应法律法规,如待遇优惠、门类齐全的各种市场…  相似文献   

18.
个人因素、创业人格特质与环境因素是影响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性别、文化程度、专业、干部角色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因素,以对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兴趣、人格特质水平以及创业的条件准备为主要内容的创业特质,以城乡结构和高校层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环境等,在很大程度上区分了不同人群的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因此,创业教育要基于人群差异来进行完善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要进行针对性营造.  相似文献   

19.
城市文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化角度审视城市化现象,其实质是以综合和系统的视野去认识和把握城市化及其本质。应当立足于文化在城市化中的重要意义,分析影响城市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阐述文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美丽中国的起点和重点。而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而言,绝不仅是看得见青山绿水,更重要的是留得住乡愁,其中乡村文化是"根"与"魂"。然而,以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为表现形式的现代化发展,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的现代化;另一方面也对乡村传统的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破坏,引起了乡村文化的撕裂和痛苦,乡村文化生态受到破坏,整体呈现出病态。因此,在现代与传统的文化价值冲突、碰撞过程中,要通过留住乡村文化的传承载体、重塑农民"以乡土为本"的价值观、以文化惯性保持乡村文化多样性、乡村文化与城市化双赢等方式,消弭城市社会与乡村社会的文化鸿沟,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