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5 毫秒
1.
走在起点     
我们会永远与起点为伍,因为我们永远有在不满足中追求的梦想;我们永远与起点为伍,因为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云弓 《法制博览》2011,(18):39-39
在我们这个城市,几乎每个人、每一天都要吃馒头。可是你可能不知道,馒头是一种非常可怕的食物,长期食用馒头将有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恐怖后果。真的,我们有非常科学的统计数据为证。一、我们这里的罪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罪犯都喜欢每天吃馒头、可见馒头是犯罪分子最喜欢的食品  相似文献   

3.
长平 《法制博览》2010,(18):61-61
也许就是因为我们什么事都习惯有一个标准答案,一旦这个答案不符合我们的定见,我们就忍不住暴跳如雷。 广电总局有一位官员,日前在华中师大讲座时表示,低俗电视节目应该坚决叫停。这个观点并不新鲜,引人注目的是,他为高雅、通俗和低俗作了生动的举例说明,这些例子分别是《感动中国》、小沈阳和凤姐。  相似文献   

4.
冯仑 《法制博览》2008,(14):18-18
钱心跟着人心走,有两个故事为证。“非典”时期我卖了一个公司的股权给一个私人企业,好几亿的项目。我和那个企业的老板是非常好的朋友,我们偷跑到杭州,住在另一个朋友开的酒店里。朋友也不敢说我们是北京的,反正不出去,吃的喝的都准备好。我就在那谈出让股权的事情。我和那个朋友商量说,我们太熟了,不好意思谈,不如先让下面的人谈,如果谈不拢我们俩再出面。  相似文献   

5.
杜勇 《法制博览》2009,(6):40-40
也不知是这个世界太奇妙,还是我的大脑灌进了尿,为什么我们总是误解这个世界呢?从神话开始,明明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却被我们“误解”为九个;天本来是没事的,女娲看着就是有洞;月亮里的世界与我们人类的生命本不搭界,我们硬说有私奔的嫦娥,有砍伐桂花树的吴刚。  相似文献   

6.
劫后永安村     
企业要平安地生产下去,官员要平安地升迁上去,而平民们,则要平安地生存下去。但为什么,平安有时会这么不容易?有哪种力量,能够“保佑”他们的平安不被侵扰、不被中断、不被剥夺?这有一点点荒谬——在一些地方,有人正准备用花炮祈祷平安,在另一些地方,有人却为了花炮陷于惊惶不安……再一次发生在江西万载县的花炮厂特大爆炸事故,以及随“江西两年退出花炮产业”传闻而来的扰攘风波,使我们对企业、官员、民众三者的平安命运的考察,有了一个具体而微的现实样本,我们触膜到了三者在各自的“平安”愿望之下,各自的疼痛。“万载”平安,这是我们对江西万载的期望。万载平安,这是我们对这片国土命运的期望。——本刊编辑部  相似文献   

7.
尹丽 《法制博览》2009,(19):75-75
顾闳中是五代南唐的画家。我们不知道他的生平,只知道他是南庸后主画院的画家。不知道他有什么作品。我们能够知道的仅仅有一幅作品,那就是《韩熙载夜宴图》,可谓“以孤幅压五代”。顾闳中为什么要画这幅作品呢?这幅作品表现了什么?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央视有个揭秘节目,很受欢迎,让我们知道了许多过去所不知道的秘密,大开眼界。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个体客观上有两个发展方向——健康的方向和不健康的方向。正因为有健康发展的可朔性,决定了预防不健康的可能性;有不健康发展的现实性,决定了预防不健康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是,从群体角度看向不健康的方向发展的青少年较之于所有青少年而言,毕竟少数。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多数的青少年来预防少数的具有犯罪倾向的青少年。  相似文献   

10.
男孩子大都喜欢电子游戏,11岁的儿子也不例外。自打我们家有了电脑,儿子只要打开电脑,十有九次是为了玩游戏。  相似文献   

11.
马浩 《法制博览》2008,(16):24-24
我们通常会有“一定要如何如何做”的说法,比如,我们一定要解放全人类,曾经非常时髦,也非常激动人心。很有一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然而,当人们如此心潮澎湃之际,他们大概很少会意识到。人世间的许多事情,其实往往是顺便办成的。  相似文献   

12.
陈染 《法制博览》2011,(6):31-31
我们中国人难有隐私权,也不提倡个人空间,这已众所周知。 所谓隐私权或个人空间,主要是针对那些熟人、密友、家人或亲戚而言的。真正的陌生人,倒不存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工会博览》2014,(35):43-43
@Cassie苁溅:在生活工作中的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不开心的小破事儿,但是我们身边总会有与自己经历相同的人,当我们从工作上的烦心事儿聊到很多让我们开心的事儿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那些烦心事好像都不是事儿!有时候大家相互的一句鼓励也许都能让自己振奋好几天!  相似文献   

14.
贾容韬 《工会博览》2013,(30):38-39
我们正处于一个网络时代,为防止网络的负面影响而让孩子和网络隔绝是不现实的。但是,身为家长的我们有责任让孩子理性地接触和运用网络。贾容韬老师曾帮助500余名“网瘾少年”走出虚拟世界。在他看来,拯救一个沉迷网络的孩子,父母是在和虚拟世界进行一场拔河赛,只要坚持,就能把孩子赢回来。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贾容韬老师是如何帮助他的孩子戒除网瘾的。  相似文献   

15.
马云 《法制博览》2011,(10):58-59
一个多月以前我去台湾,在一个餐桌上,有一批年纪很大的企业家,头发都很白了,每个人都大谈创新,怎么创新?边上有个人跟我讲,台湾有希望,我想这么大年纪的人还在创新。后来我说台湾没希望了。假如七八十岁的人还在创新,我们问题就大了,他们不相信年轻人比他们更会创新,其实他们应该是尽全力去努力帮助年轻人去创新,建个平台扶持他们创新、帮助他们创新。所以我们认为比年轻人更聪明,那灾难就出现了。  相似文献   

16.
从前,我们连窃窃私议都不敢。而现在,我们撰写和阅读地下出版物。我们聚在科学研究所的吸烟室里,彼此敞开心扉,发发牢骚:他们什么勾当干不出来呀,哪件坏事不把我们拖进去!民穷财尽,家徒四壁,他们却毫无必要地在宇宙方面大吹大擂。他们加强远方的野蛮制度。他们挑起(别国的)内战。我们鲁莽地花钱把一部分人扶植起来——而后却驱使我们去跟他打仗,  相似文献   

17.
我们党对长征中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战役在军事指挥上的运刚之妙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最初是很不理解,甚至公然反对。为什么召开著名的苟坝会议?就是经过遵义大捷后,部队求战情绪异常高涨,不愿意再无休止地绕着大山来回穿插地走了。因此在第一天的会议否决了毛泽东不能攻打打鼓新场的正确意见。  相似文献   

18.
虽然如今慈禧太后已不在人世,但是,许多人在私下里或公开的场合里都曾见过她,甚至有些人还跟她有过来往,所以我们要了解她的生平或性格都不难。下面就是一些细节,可以看出来慈禧太后在适应外国人的习惯方面有多么快,或者说她是如何迎合外国人的习惯的。  相似文献   

19.
了解与忘却     
刘茂胜  潇风 《法制博览》2008,(12):39-39
我们有了计算器,扔掉了算盘。我们学会了使用鼠标和键盘,却丢弃了笔。我们了解了神通广大的互联网,并下载了很方便的读报软件,早晨或者是傍晚,却忘却了安静地阅读一份报纸的乐趣。我们从电视和食谱书上,了解了各种五花八门烹饪美食的方法,厨房设备也越来越高科技了,然而,我们往往又不知道今天该吃什么了。  相似文献   

20.
《工会博览》2014,(32):54-54
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都不确定的时代——无论事业、情感、日常,这一刻料想不到下一秒的颠簸动荡。我们害怕这种不安,试图扭转困局,一边努力,一边恐惧。慌乱时愤怒地哭泣,绝望时战粟着放弃。丝毫没有意识到,生命本就如此不定,自生至死。我们在不确定中出生,又在不确定中结识朋友、伴侣,经历一件件生命大事,未来将以何种方式结束生命,谁都不能确定,但谁也无法逃避。鲍勃·米格拉尼和我们中很多人一样,对过去不甘心,对未来不确定,他焦虑过,恐惧过,挣扎过,逃避过。但一次次的印度之行,让他终于明白,那些因为不确定而生出的恐惧,终会化成力量坚强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