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作了深刻的新阐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政治观,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成逻辑上,习近平新时代政治观体现出历史、理论、实践三重逻辑相结合的严谨逻辑理路;在核心内涵上,习近平新时代政治观以人民利益为基点,从政治经济观、政治关系观、政治权力观、政治文化观、政治发展观五个维度铺陈开来;在价值意义上,习近平新时代政治观主要体现在理论创新价值、方向指引价值和经验借鉴价值三个层面。进行习近平新时代政治观理论图景的勾画与探析,对于我们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正义观具有独特的理论特质,其内在包含着事实与价值、批判与规范、历史与现实三重相互对立统一的规定性。因此,马克思正义观在逻辑本质上是一种辩证的逻辑,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批判维度与规范维度、历史制约与现实可能的辩证统一。为此,只有从辩证的双重维度出发,才能澄清关于马克思正义观的争论,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精髓,揭示马克思正义观的真实意义与革命性质。  相似文献   

3.
杨佳 《人民论坛》2010,(8):242-243
柏拉图将正义分为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就个人而言,正义意味着理性、激情、欲望的各尽其责,而对于城邦,正义则意味着赋有智慧、勇敢、节制的人们各司其职。另外,他还进一步阐述了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柏拉图的正义观对个人发展与国家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启蒙与救亡"的变奏:孰是孰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蒙与救亡"的变奏,所言说的本是中国近代史的内在发展逻辑,同时它也成为近代思想史的基本主题之一.该学说的发明权之争其实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哪种理论对历史和现实更有阐释力."启蒙与救亡"的历史逻辑,一方面依赖于从严复、邹容到陈天华这些历史当事人的创造,另一方面又要通过李泽厚、舒衡哲和史华兹这些历史阐释者的阐发而获得.实质上,"启蒙与救亡"所面对的是一个两难选择的问题--国家富强与个人自由何者更重要?如今"救亡压倒启蒙"理应转向"启蒙就是救亡",国家富强与个人自由应协调一致并相互补充,这也正是当代中国走独立发展的道路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呈现马克思国家观出场的重要文本。以回归文本语境的解读范式来看,马克思国家观的出场叙事是总体式的,而非成分式的。以“现实的规定”的社会政治基础为理论地平,马克思倾向从家庭、市民社会与国家的整体关系中勾勒国家机体总体图景。因循这种面向现实的批判向度,马克思探讨了制度、行政、立法等国家要素与人民之间的应然联系,初步建构起国家治理总体逻辑。面对自身的理论不足,马克思在尝试克服思想限度的过程中,萌发了关于未来国家形态的总体构想,并拟定了整体性的理论计划。  相似文献   

6.
“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极其伟大的科学构想,也是国家治理中极富智慧的制度设计。评价其理论价值、现实贡献、历史意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解决了求同与存异的问题。这也正是贯穿“一国两制”从酝酿出台、到探索实施、再到深入推进全过程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探究国家这一现代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哲学底蕴有助于正确理解其中政治正当性与合法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统合了政治正当性与合法性。社会主义国家现实政治生活中,必须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深层含义,积极促进专政与民主的协调。在这一过程中,执政党应该树立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相似文献   

8.
对于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来说,跨界民族既是潜在的的解构性力量,也是现实的整合性力量。跨界民族的特殊性导致了跨界民族认同意识的特殊性,加强跨界民族的国家认同建构对于维护边疆安全与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的生成,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从理论逻辑来看,它汲取古今中外思想家们关于"共同体"的智慧,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历史逻辑来看,它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新发展、是对"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科学判断的坚守、是对"国际新秩序观"的新贡献;从现实逻辑来看,它是内生动力与外在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与"一带一路"倡议形成理念与实践、价值与行动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一度被指责以"类"取代"个人",只讲总体,忽视个体。持这种观点的或不熟悉马克思的文本,人云亦云,或不理解马克思视阈中的"个人",不清楚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将立足辩证法,从三组基本关系出发深入分析马克思的个人观,即个人与劳动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由此强调个人的物质现实基础、社会性及其与他人、国家之间的关系,旨在说明马克思视阈中的个人是历史生成的,由一系列现实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个人,而非一般思辨哲学中可抽象的、单一的个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以前旧自然观具有非实践性的特征。在马克思看来,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离开实践去理解是不能真正解决的。马克思感性自然观是实践的、社会历史的自然观。在马克思看来,自然与历史是辩证统一的,历史是“自然的历史”,历史先行地包含着自然的前提和内容;自然是“历史的自然”,而自然也必须是历史中介了的自然。历史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中介构成了人类的现实世界。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对自然界诉诸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理解时,它内在的同时也是在诉诸一种社会历史性的理解。换言之,实践历史性是马克思感性自然观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观照下的能力建设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艳涛 《桂海论丛》2006,22(2):61-6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核心内容是关于“能力建设”的思想,这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重大提升,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完善。“能力建设”思想有其特定的历史方位,它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进一步发挥。文章旨在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视角,进一步揭示世界历史理论与“能力建设”的关系,阐明能力建设思想的科学内涵,从而提炼出“能力建设”思想所体现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秦岭 《桂海论丛》2003,19(1):19-22
江泽民国家创新体系思想的确立、形成与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这一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并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对于推进21世纪中国的科技事业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价值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发展哲学领域长期没有马克思的声音,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实,存在两种发展观,即马克思发展观和西方发展观,二者立足于现代性社会,同根同源又根本对立.马克思发展观有三种形态:历史观形态、社会主义实践形态和科学发展观形态.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重新解读现代性是构筑马克思发展观新形态的关键.我们要以马克思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现实,借鉴西方发展观,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发展研究,努力构建科学发展观,推进当代发展哲学的马克思主义转向,使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科学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开放、可持续的发展观.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劳教经济的发展,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坚持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系统论观点,就是要重视人的价值,激发人的潜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管理教育等工作的关系,依托自身优势和条件,走加工产业集群发展之路,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劳教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英国是一个因奉行法治主义而发达的国家 ,其当代法治理论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具有多元主张和多样性的价值诉求 ,主要有 :形式主义法治观、福利国家法治观、程序法治观和新理性主义法治观。这些法治主张虽各有其理论侧重 ,但又存在着一致的理论前提和相类似的基本问题指向。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冲突与整合问题为不少学者所关注。学界对“民间法”的定义争议较大,但就国家法而言,学者们普遍认同国家法印为国家制定的法律的说法。文章以此为基础,追溯我国国家法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对当今中国国家法所选择的法律创新之路给予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8.
权利发展与伦理变迁息息相关.西方权利发展的历程--从等级权利观到平等权利观、从神学权利观到世俗权利观、从自然权利观到实在权利观、从集体权利至上到个人权利本位,无一不烙有伦理变迁的印记.西方权利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伦理变迁的历史.在历史上,有什么样的伦理观,就有什么样的权利观.权利现象的不同历史类型,实际上也是伦理观的不同历史类型.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发展观的演变与现代化进程是紧密相关的,因为发展观的演变不仅是一种思想理论的演变,更是社会变迁、进步与发展所要求的。发展观的演变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经济增长发展观到综合发展观,再到以人为核心的发展观,直至今天的科学发展观。而与发展观相对应,社会管理的侧重点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从经济管理到综合管理,再到人性管理,直至科学管理。对于符合发展要求的科学发展观,要不断坚持贯彻和落实,把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应用到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坚定改革论、全面改革论和加快改革论。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的改革思想,有利于加快全面的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