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因灾返贫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原因. 为了应对自然灾害,我国已经建立起相关制度并为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数据信息.这些制度主要关注的是灾害导致的直接影响,信息收集和统计中缺乏对社会因素的考察,如性别、社会结构、文化的因索等.如汶川地震灾后救灾物品中大量的牛奶、饮料等物品的分发造成了相当多的浪费,一方面牛奶的储存需要冰冷的条件,灾区电力的破坏无法提供储藏的条件;另一方面灾区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也没有饮用牛奶的习惯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此外,也导致灾后救助工作往往只关注灾害的直接面的需求,因此需要进行自然灾害的社会影响评估.  相似文献   

2.
<正>因灾倒损房屋情况统计是自然灾害灾情统计的重要工作内容,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住房建设和规模等发生变化,调整和优化相关工作制度,可为提升灾后恢复重建与救灾能力水平提供依据、打下基础,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安全、基本生活需要和社会大局稳定。房屋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等各类活动的必要场所,也是自然灾害发生后遭受破坏的主要承灾体。因灾倒损房屋情况统计,是自然灾害灾情统计的重要工作内容。此次《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调查制度》《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调查制度》修订,对倒损房屋统计对象、指标定义、类型划分、判定依据、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本文将重点围绕以上要点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正>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是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二〇一四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我国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在不断健全救助制度、迅速启动救灾响应、及时下拨救助款物、提高科学决策支撑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灾工不断应、显著效  相似文献   

4.
2006年11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旱灾为主。11月份全国受灾人口1247.6万人,因灾死亡2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802.1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72.6千公顷;损坏房屋1.1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6.4亿元。截至11月30日统计,2006年以来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2376人死亡,568人失踪,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331.5万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020.2亿元。灾情评价2006年11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旱灾为主。11月份全国受灾人口1247.6万人,因灾死亡2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802.1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72.6千公顷;损坏房屋1.1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6.4亿元。截至11月30日统计,2006年以来…  相似文献   

5.
灾害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康泰 《中国减灾》2004,(11):42-43
我国一般把自然灾害分为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七类。我国现行的灾害应急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分别针对这七类灾害确立了灾害应急法律制度。灾害应急法律制度,是指国家针对各种自然灾害及其引起的紧急情况,制定的有关防灾、减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等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灾害应急法律制度是国家危机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及时有效处置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依据和手段。我国灾害应急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从现行的自然灾害应急…  相似文献   

6.
宋元时期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大,灾种覆盖层面广,一年数灾或一种灾害重复发生的现象较多。频繁的自然灾害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统治者为维护国家稳定,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实行了一系列积极的减灾政策与救荒制度。  相似文献   

7.
9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台风和洪涝为主.据统计,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7147.8万人受灾,因灾死亡205人,失踪52人,紧急转移安置392.0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6098.4千公顷,绝收面积1102.5千公顷;倒塌房屋19.8万间,损坏房屋50.3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466.8亿元.  相似文献   

8.
《中国减灾》2006,(12):62-64
2006年10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旱灾、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为主。10月份全国受灾人口64.8万人,因灾死亡62人,失踪1人,紧急转移安置3.3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6572.6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126.7千公顷;倒塌房屋0.3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4.3亿元。截至10月31日统计,2006年以来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2374人死亡,568人失踪,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324.1万人;倒塌房屋146.6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990.3亿元。2006年10月份,我国自然灾害形势平稳,灾情较常年同期偏轻。山东和广西等地秋旱严重。我国华北、黄淮、江淮、江南东部、华南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  相似文献   

9.
2007年2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旱灾、低温冷冻和雪灾为主,部分地区遭受了风雹、地震、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病虫害及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据统计,2月份全国受灾人口117.4万人,因灾死亡25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693.7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38.8千公顷;倒塌房屋0.1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4亿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减灾》2009,(4):61-63
2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旱灾、风雹、低温冷冻和雪灾为主,部分地区还发生了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2008年11月份以来,华北及黄淮地区旱情已经基本得到缓解。据统计,2月份全国受灾人口11395.8万人,因灾死亡2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2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2913.1千公顷;倒塌房屋0.8万间。损坏房屋3.1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0.6亿元。  相似文献   

11.
2007年2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旱灾、低温冷冻和雪灾为主,部分地区遭受了风雹、地震、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病虫害及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据统计,2月份全国受灾人口117.4万人,因灾死亡25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693.7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38.8千公顷;倒塌房屋0.1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4亿元.  相似文献   

12.
正为支撑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开展,2014年6月,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制定印发《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其统计内容与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相衔接,能够较好地为恢复重建提供参考。然而,该统计制度在指标体系设计上仍存在一些缺陷。为进一步优化该统计制度,更好地服务灾后恢复  相似文献   

13.
<正>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是全过程自然灾害评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核定灾害损失,确定灾害范围,可以为抢险救援救灾、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支撑。目前,我国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已取得一定成效,正式组建了包括地震、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农业、交通运输、保险等11个涉灾领域的灾害损失评估专家库,实现了评估专家队伍实体化。本文对开展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的现状、工作实践及相关案例进行介绍,并对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业务的发展提出几点展望。  相似文献   

14.
正社区在灾前预防、灾中应急以及灾后重建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当前国际减灾的研究热点和实践趋势之一,以社区为基础的灾害风险管理的开展尤为重要。近年来,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损失。如何有效应对灾害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被称为"自然灾害的博物馆",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损失重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国家减灾中心灾害信息部‘~、、了,厂矛早灾受灾区域洪涝灾受灾区域之风雹灾受灾区域雪灾受灾区域山体滑坡、泥石流受灾区域系.幽厂‘.,琴,七k目: 巴一争扁2005年5月全国自然灾害分布图 5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风雹和洪涝灾害为主。风雹灾害点多面广;大江大河运行平稳,局部地区山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减灾》2013,(13):29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江苏省苏州市气象灾害频繁发生,雷雨、大风等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较大损失。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苏州市各级民政部门更为重视灾情信息工作,通过建立制度、完善网络、加强合作、强化预警、注重培训等措施,全面提升了苏州市灾情信息管理水平。一、健全工作制度,灾情信息管理有效运行苏州市民政局始终把灾情信息管理工作作为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内容,着力建立健全了五项工作制度:一是灾情信息发布制度,明确了新闻发布的工作程序、发布渠道和要求;二是灾情上报制度,建立了三级报灾工作责任制,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灾  相似文献   

17.
正为支撑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开展,2014年6月,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制定印发了《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以下简称《统计制度》),其统计内容与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相衔接,能够较好地为恢复重建提供参考。然而,《统计制度》在指标体系设计上仍需不断完善:一是需求类指标缺失,也就是说评估结果直接为决策服务的支撑作用受到影响;二是灾后恢复的相关指标缺失,影响了评估效果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1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旱灾为主.11月份全国受灾人口1247.6万人,因灾死亡2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802.1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72.6千公顷;损坏房屋1.1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6.4亿元.  相似文献   

19.
2006年11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旱灾为主.11月份全国受灾人口1247.6万人,因灾死亡2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802.1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72.6千公顷;损坏房屋1.1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6.4亿元.  相似文献   

20.
正为支撑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开展,2014年6月,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制定印发了《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以下简称"《统计制度》"),其统计内容与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相衔接,能够较好地为恢复重建提供参考。然而,《统计制度》在指标体系设计上仍需不断完善:一是需求类指标缺失,也就是说评估结果直接为决策服务的支撑作用受到影响;二是灾后恢复的相关指标缺失,影响了评估效果和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